直擊奧馬哈中國投資人峰會|感受巴菲特的重要觀點,判斷投資的可為機會

財聯社5月4日訊(記者 閆軍)又是一年巴菲特時刻,當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宣布計劃今年年底退休時,不僅震驚在場股東,也讓今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彌足珍貴。

陪伴了國內投資者15年中國投資人峰會在5月4日如約而至,由興證全球基金、財聯社、騰訊新聞共同主辦的“投資·可為|2025年度中國投資人峰會”在奧馬哈場進行。

就在4月28日,“投資·可為|2025年度中國投資人峰會”上海場率先舉辦,在活動現場,近20名投資人、學界專家一道,分享變局中尋找投資可為之道。

奧馬哈這場依然精彩紛呈,國內外公私募投資大咖的匯聚峰會,兩個圓桌討論中,圍繞着價值投資、舊引擎與新經濟等話題,知名投資人再次探討投資的可為與邊界、宏觀敘事之下的投資機會。

圍繞着本次巴菲特股東大會的熱門話題,投資大佬們帶來了第一時間的解讀與分析,先看精彩觀點:

關於巴菲特退休,芒格書院創始人施宏俊表示,巴菲特已不再糾結具體投資策略,而是思考未來60年的企業文化與時代命題。

關於伯克希爾的3300多億美元現金儲備,喜馬拉雅資本副董事長常勁指出,當管理資金規模龐大時,機會稀缺性凸顯,但現金為系統性風險或重大機遇預留了彈藥。巴菲特的投資邊界值得借鑒與思考。

關於投資日本,國聯安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價值投資組負責人楊岳斌指出,通過日元債融資鎖定匯率風險,再投資高股息商社,本質是“無本套利”。這種風險收益非對稱的操作,展現了投資者的資源整合能力。

關於成長與紅利之爭,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童蘭表示,紅利資產與成長資產都是資產,本質都是現金流折現。

關於波動與回撤,寧泉資產研究總監兼投資經理李源海表示,要實現低回撤基礎上的穩健增長,操作難度提高。

關於可轉債的機會,睿郡資產合伙人、副總經理薛大威表示,每3到4年出現的“黃金底”機會,是風險收益比極佳的時刻。

黃晨霞:中國投資人正以更成熟的姿態參與、影響全球競爭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美國關稅政策衝擊全球經濟,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經濟、貿易秩序有待重塑,變局中,“何為方向”成為了所有投資者共同關注的話題。但正如巴菲特所言,“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面對不確定性,更需要在宏觀環境的風雲變幻中,回歸價值的思考,回歸投資的本質。

騰訊新聞運營總經理黃晨霞在致辭中表示,短期不改長期敘事,中國經濟的韌性,為“可為”提供了堅實基礎,其內涵包括中國企業的創新精神、中國產業供應鏈的強大韌性、中國消費市場的廣闊想象空間以及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的新質生產力。

黃晨霞指出,中國資管行業也在宏觀敘事中不斷進化,今年“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形成頂層設計,面對全球變局,穩定市場組合拳接連出台,從監管部門到頭部機構協同發力;在投資範式上,指數化浪潮推動市場風格轉換,多資產配置成為抵禦風險的新選項,中國投資人正以更成熟的姿態參與、影響全球競爭。

圓桌一:常勁、施宏俊、楊岳斌熱議“價值投資的可為與邊界”

在今年中國投資人峰會奧馬哈場,喜馬拉雅資本副董事長常勁、芒格書院創始人施宏俊、國聯安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價值投資組負責人楊岳斌、騰訊財經負責人劉鵬在“再談價值投資:可為與邊界”圓桌中討論了“價值投資”這一老生常談卻又常看常新的話題。

從巴菲特股東大會的傳承信號,到伯克希爾六十年的成功密碼,再到變局中的投資策略,上述投資大咖與學者們結合理論與實踐,帶來了價值投資當下與未來的洞察。

首先,今年巴菲特股東會的焦點無疑是接班安排。

巴菲特當天在股東大會上宣布,他計劃在年底退休,他將向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推薦非保險業務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在年底接任首席執行官的職位。

芒格書院創始人施宏俊表示,今年來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的人比往年更多,儘管現場充滿對巴菲特的不舍,但更多是對伯克希爾新時代的期待。“巴菲特已不再糾結具體投資策略,而是思考未來60年的企業文化與時代命題。”

常勁觀察到,阿貝爾的c位(中間位置)亮相標誌着價值投資進入新階段。“今年股東大會阿貝爾在c位,還給他專門的時間介紹投資理念對伯克希爾的傳承,這個信號已經非常明確。雖然不舍,但是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楊岳斌從基金經理的角度,分享了他對巴菲特理念的看法,他表示,若未深讀格雷厄姆與費雪的原著,很難真正理解巴菲特“85%格雷厄姆+15%費雪”的深意。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看到了阿貝爾對資本配置理論的強調,這在國內價值投資研究尚有空白。他認為,阿貝爾會繼續高舉價值投資的大旗走下去,雖然這條路很難,但是他會傳承下去。這對國內同樣有借鑒意義,國內對價值投資的理解還需要很多路要走。

其次,回顧伯克希爾六十年發展,與會嘉賓認為這是護城河與複利的勝利。

談及伯克希爾的成功,常勁指出,關鍵轉折在於從“撿煙蒂”到“經濟護城河”的進化。價值投資最基本是要去理解生意,了解怎麼賺錢,這是一種股東心態。喜詩糖果案例證明,只有找到能長期創造現金流的生意,複利才能爆發。

施宏俊以西科金融收購案為例,巴芒的獨特風格,信任管理層、公平定價,並通過業務升級化腐朽為神奇。“他們甚至允許患阿爾茨海默症的ceo繼續任職,這種信任常人難以企及。”施宏俊表示,當時的西科金融在很多人眼裡不是好生意,巴菲特和芒格在不斷改造這些公司。

楊岳斌從歷史維度分析,巴菲特多次“神奇逃頂”源於對機會成本的精準計算。

他表示,巴菲特在1969年解散基金避開“漂亮50”泡沫,1999年拒絕科技股狂熱,本質都是比較股票收益率與無風險利率的性價比。價值投資是厭惡風險的,這一邏輯同樣適用於當下:當美債收益率超過標普500現金回報率時,巴菲特選擇囤積現金便不足為奇。

第三,投資的邊界是什麼?大資金如何突破規模詛咒?

面對伯克希爾3300多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常勁認為,這既是無奈也是遠見。“規模龐大時,機會稀缺性凸顯,但現金為系統性風險或重大機遇預留了彈藥。”

那麼伯克希爾預留的子彈會打往哪裡?

楊岳斌認為,日本投資可以側面看出伯克希爾如何突破邊界。通過日元債融資鎖定匯率風險,再投資高股息商社,本質是“無本套利”。這種風險收益非對稱的操作,展現了投資者的資源整合能力。

在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如何理解變局中的價值投資?

施宏俊表示,應該借鑒芒格的智慧,“永遠反過來想,做正確的事,好機會很少,一旦找到要下重注。”

常勁則呼應李錄此前的觀點,提出“去魚多的地方釣魚”,即尋找全球經濟成長中的優質企業。他認為,中國市場的短期波動無需過度悲觀,微觀上仍有大量創造價值的公司值得跟蹤。

楊岳斌系統分享了“四個過濾器”方法論:即好生意:本小利大、現金流充沛;護城河:行業門檻與競爭優勢;代理人問題:管理層與股東利益一致;內在價值:避免為未來過度樂觀敘事買單。楊岳斌總結了這四個過濾器,如同飛行清單,逐項排除風險才能安全着陸。

第四,成長並非價值的反面,而是不可割裂的一體兩面。

今年春節後,deepseek引發了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如何看待成長板塊,又如何看待紅利板塊的後市?成長與價值是此消彼長,不可調和的矛盾嗎?

針對紅利與成長的爭論,楊岳斌犀利指出,將高股息等同於安全資產是誤區,周期股今年派息明年可能虧損。真正的價值投資應關注現金流持續性,哪怕成長只有一點點。

常勁進一步闡明,經濟成長是複利的基礎,“李錄將價值投資與經濟現代化結合,正是為我們提供了全球布局的底氣。哪兒有經濟的成長,哪兒就能夠找到投資的機會。”

施宏俊從出版人視角總結,價值投資與選書異曲同工,在能力圈內深耕,像《窮查理寶典》這樣“難而正確”的內容,反而經得起時間考驗。

圓桌二:從新經濟與舊引擎的碰撞中尋找2025年投資機遇

第二場圓桌討論同樣值得期待,在大變局中有哪些投資機會?應該遵循何種投資策略?寧泉資產研究總監兼投資經理李源海,睿郡資產合伙人、副總經理薛大威,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童蘭,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助理張傳傑等嘉賓,從ai浪潮下的投資機遇,到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價值發現,再到投資與財富觀的思考,為投資者帶來一場極具價值的分享。

科技的發展是投資界炙手可熱的話題,當話題聚焦科技浪潮時,基金經理們關注哪些產業趨勢,又做了哪些調研,以及如何理解中國在這輪ai浪潮中發展的角色和定位。

童蘭坦言,雖然科技並非其專長,但身處技術爆發時代必須保持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突破和商業化落地是最值得關注的趨勢。她特別指出,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備的供應鏈是獨特優勢,“當ai應用需要硬件支持時,我們的製造能力能加速落地進程。”此番奧馬哈之行中,童蘭還調研了硅谷科技企業,她認為,在新技術之下催生出來新的產業機遇是廣闊的,中美企業都有非常強的產業渴望與創業生機與活力。

薛大威用具體案例展現了ai的滲透力,比如,美國fda已要求單抗類藥物研發採用ai模型替代生物試驗,waymo無人駕駛出租車在加州的覆蓋率持續提升。他同時強調。中國在這輪ai競賽中已是主要玩家。華人科學家在硅谷核心企業的佔比提升,以及deepseek等本土創新力量的崛起,證明中國具備人才和市場的雙重稟賦。

首次到訪硅谷的李源海表示深受震撼,英偉達、openai等公司的亞裔工程師佔比超預期。他引用凱文·凱利《5000天後的世界》的觀點指出,人工智能革命後,未來經濟的關鍵是互聯網平台公司。雖然中國在芯片硬件上存在差距,但在ai應用層面,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可能創造彎道超車的機會。

面對“新經濟”與“舊引擎”的投資選擇,討論的嘉賓展現了不同視角的融合。

薛大威表示,從投資角度講,最理想的狀態是用合適價格買到可以持續成長的企業,但是成長股是有周期性的,以新能源行業為例,快速擴張到產能過剩,再到技術驅動的重生,成長從來不是直線。這需要時刻去觀察。此外,漲跌警惕的是,市場常給成長股賦予宏大敘事,但一旦預期落空就會出現“戴維斯雙殺”。

童蘭則打破傳統分類框架,她認為紅利資產與成長資產都是資產,本質都是現金流折現。自己的持倉選擇完全基於對資產全生命周期現金流的判斷能力。某些被貼上“紅利”標籤的資產,實則經歷過完整的成長周期。

作為一家備受關注的私募基金,寧泉資產在近幾年的科技股熱潮中相對冷靜,對於運營商、公用事業、物業管理等高股息資產更為關注。

“我們其實投了不少科技股,只是不傾向投資變化極快的新興行業,認為這類領域競爭激烈、淘汰率高,難以形成長期穩定收益。”李源海解釋道。

在本輪科技浪潮中,李源海聚焦ai應用進展,“一個新的技術革命,最終要體現在提高人類效率上,體現在相關產品的收入實現情況上,因此在投資品種選擇上會盡量避免追逐估值過高的熱門標的,更偏好技術成熟、業務模式簡單並且現金流穩定的科技公司。”

市場波動在所難免,近年來,權益市場波動顯著加劇,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這對投資機構的組合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應對,考驗着投資者的智慧與心態。

在討論絕對收益策略時,童蘭坦言自己的“風險迴避型”性格底色,外部風險感知會有波動,但重視安全邊際的心態永不改變。她近期增加了對消費板塊的關注,但始終保持低波資產的配置,在不確定性中,價格保護比彈性更重要。

李源海則坦言,要實現低回撤基礎上的穩健增長,操作難度提高。

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寧泉資產在行業和板塊配置上,重點側重於內需增長相關領域,如地產物業、公用事業、家電消費、化工以及新能源等。在公司選擇標準上,仍然優先選擇估值低、現金流充足且重視二級市場股東回報的企業。

薛大威從可轉債視角提供了獨特見解,他轉債指數今年3月創2021年以來新高,最大回撤僅10%。他分析,轉債的債性保護、下修條款等設計,能有效克制人性弱點。每3到4年出現的“黃金底”機會,是風險收益比極佳的時刻。

投資不應止步於經濟效益,還要承擔社會責任,公益或許是連接投資與社會價值的重要一環,在本場圓桌的最後,嘉賓也帶來了關於投資與社會公益之間良性循環的思考。

李源海以巴菲特的財富觀為引,指出巴菲特將個人財富的 99.5% 用於慈善事業,僅 0.5% 留給子女。這種財富觀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投資人要有超越金錢之上的目標追求,這樣心態會更加平和,投資也可能更順暢。” 李源海表示,投資的最大基本面在於我們所依託的社會,公益可以讓社會更加美好。

寧泉資產在踐行這一理念上,進行了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嘗試。比如,公司將公益捐贈與資管產品的業績增長掛鈎,設定明確的業績條件,一旦達標,便向公益組織捐贈預先約定的金額。這種模式強化了資管公司與社會公益的密切聯繫,投資成果能惠及更多的人、成為回饋社會的公益力量,社會公益反過來成為資管公司做好業績的動力。

此外,在員工的激勵約束上,寧泉資產推出的公益獎金制度同樣頗具特色。每年,公司會向部分員工發放專項公益獎金,這筆獎金只能用於員工自主選擇的公益項目,員工可選擇以個人或公司名義進行捐贈。這一安排不僅是對員工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更是對資管行業從業人員激勵約束機制的創新探索。

薛大威以胖東來為例,闡釋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生,員工幸福感帶來服務提升,才能給客戶提供優質的商品,優質的服務,消費者對於胖東來信任度提高以後,從而也會促進胖東來的銷售,這種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170億營收。這也給很多企業帶來啟示,好好打磨產品,提供優質服務,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賺快錢,整個社會資產配置效率會大幅提升,最終也會提升社會回報率。

童蘭也從更為感性的角度來分享了她的觀點,她理解的公益是“厄運或許是隨機分布的,社會共同分擔就能化解個體不能承受之重。”回歸到投資本身,她表示,管好每一分受託資金,就是投資人創造的價值。

(財聯社記者 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