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兩會期間,清華經管學院聯合中國新聞社中新經緯“財眼觀兩會”策劃系列報道。學院教授結合自身科研,學習政府工作報告,暢談心得體會,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即日起將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這一能耗目標直指“雙碳”目標的剛性約束。其本質是生態治理的量化要求,但從更深層次來看,它是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和增長模式優化的集中體現。
從產業結構的調整方面來看,這是一個傳統產業退出與新興產業興起的再平衡過程。一些傳統高耗能產業往往消耗大量能源且對環境造成較大壓力,通過提高標準和經濟激勵工具來引導部分高耗能行業主動進行技改或者退出市場,是推動產業結構向綠色轉型的關鍵一步。當這些傳統產業轉型或者退出後,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就能夠流向新能源、生物製造等新興領域。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2024年其產量突破1300萬輛,在全球範圍內競爭力顯著增強。這一產業的發展就是新興產業興起的典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資源的合理配置帶來了長期規模效應和經濟收益遞增。這表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助於實現能耗的降低,因為新興產業的能耗模式與產業發展模式更加綠色、高效。
再看能源結構優化帶來的經濟性提升。隨着技術的發展,非化石能源(如光伏、風電)的成本逐漸低於傳統化石能源。同時,特高壓輸電網絡和新型儲能技術(如重力儲能、新型電池)的推廣,使得新能源在經濟性和系統可靠性方面都得到極大提高。當我們更多使用成本更低、更可靠的新能源時,全社會的能源成本會降低,而這也是間接推動整體能耗下降的有效途徑。就像在生活中,如果一種節能且成本低的產品逐漸普及,人們就會更多地使用它,從而使整體能耗下降。
在能源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政策工具使用的協同性增強,無疑是實現能耗降低的重要因素。政府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定向支持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舉措拉動了設備製造、工程服務等關聯產業,實現了綠色投資的乘數效應。與此同時,以全國碳市場擴容及綠色金融工具創新為代表的市場化機制,強化了資源再配置效率。這使得企業不得不考慮內部化碳減排成本,從而實現綠色投資的市場驅動。例如,碳市場擴容會讓企業更加註重自身的碳排放量,從而促使企業進行節能改造或者投入綠色項目的研發,因為他們要在市場上競爭就必須遵循綠色發展的規則,這有助於推動整個社會能耗的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數字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正在重塑工業生產模式。以數字孿生工廠(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的虛擬工廠模型)為例,它能夠有效消除能源浪費,進而帶動全產業鏈的能效升級。而且那些前瞻性布局的技術,如氫能製備、生物合成等,將為獲取國際綠色貿易競爭優勢奠定基礎。在國際貿易中,誰能在綠色技術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也倒逼企業提升能效以適應全球發展趨勢,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能耗的降低。
總體而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的政策內涵遠不止節能環保這麼簡單,它體現的是政府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技術創新的要求。這一政策本質上預示着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轉變,從過去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單純強調速度優先轉變為質量優先。這一目標的達成將對中國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內容來源:中新經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微信公眾號
《清華管理評論》聯繫方式
訂閱、廣告及商務合作
010-62788163
shanghl@sem.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