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套牢數億股民:百姓沒錢,何談建立內循環?

目前,A股共有5372家,今天下跌的個股竟然有4339家,盤面上是一片青山綠水,可謂慘不忍睹。今晚是3億多中國股民和7億多中國基民關燈吃面的痛苦一夜。

今天A股尾盤加速下跌,主力瘋狂流出751億,是否與新華社的 一篇文章有關?今天,新華社發表了《經濟增速怎麼看——當前中國經濟問答之一》。

該文章中有一句話:“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左右,我們一直朝這個目標全力以赴。經過努力,在5%的左一點或是右一點,都可以接受。”

這是否意味着我們經濟形勢不樂觀,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與預期有差距,影響到今天A股?如果這樣,建立內循環就被提上日程上,它是應對國內外複雜經濟形勢的關鍵戰略之一。

然而,當前面臨著A股套牢數億股民和基民,以及老百姓普遍缺錢的現實困境,這似乎給內循環的推行蒙上了一層陰影。在這樣老百姓缺錢的背景下,建立內循環談何容易?

A股套牢:解套遙遙無期

A股市場中,3億多股民與7億多基民被套牢是一個不容小覷的現象。經濟不景氣導致A股市場波動,這是造成散戶套牢的重要因素。許多散戶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容易受到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而盲目跟風投資。

例如,當某個板塊出現熱點炒作時,大量散戶在不了解企業基本面的情況下蜂擁而入,一旦市場情緒反轉,股價大幅下跌,他們便深陷套牢困境。

市場信息不對稱也加劇了這一情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參差不齊,一些企業可能存在隱瞞負面信息或誇大業績的情況。散戶很難獲取準確、全面的信息來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從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入了被高估的股票,最終被市場套牢。

這種套牢情況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於散戶自身而言,他們的財富遭受損失,可支配收入減少。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削弱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投資信心。

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大量資金被鎖定在股市的套牢盤之中,未能有效地在實體經濟中循環流轉,不利於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分配不公,老百增收困難重重

老百姓沒錢也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從收入結構來看,工資收入增長相對緩慢。在傳統行業中,隨着技術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員工工資上漲的動力不足。

例如,一些製造業企業由於面臨原材料價格波動、產品同質化競爭等問題,盈利能力低,甚至產品賣不出去,導致虧損,難以給員工提供較高的工資漲幅。

家庭的支出負擔卻較重。教育成本不斷攀升,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類培訓班、擇校費等額外開支讓家庭經濟壓力倍增。可以說,教育支出耗去一個家庭三分之一的收入,嚴重可壓清費提升。

醫療方面,儘管有醫保體系,但一些進口藥品、高端醫療服務尚未完全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重大疾病治療費用仍然是許多家庭的沉重負擔,讓老百姓不敢消費。

住房更是讓老百姓難以承受之重,高房價使得購房家庭背負着巨額債務,每月的房貸支出佔據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沒有餘錢進行消費。

屋漏又遇連陰雨,船遲又逢打頭風。經濟形勢不好,企業經營困難,裁員降薪,就業困難,老百姓收入銳減,直接降低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何談刺激消費,拉動內需?

老百姓沒錢的狀況直接制約了消費市場的活力。消費是內循環的核心環節,沒錢就難以形成有效的消費需求,這會導致企業生產的產品滯銷,進而影響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和就業崗位的創造,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牽一髮而動全身:建立內循環刻不容緩

內循環是指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依託國內市場來實現經濟的自我循環和發展。在全球經濟形勢日益複雜的當下,內循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內循環有助於提高我國經濟的穩定性。通過擴大國內需求,可以降低我國經濟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在國際貿易摩擦頻繁、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內循環能夠保障我國經濟在外部衝擊下依然保持平穩發展。

其次,內循環有利於推動產業升級。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能夠為企業提供穩定的市場環境,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從而提升我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拯救A股市場,釋放消費潛力

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A股市場的監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和透明度,嚴厲打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做空A股等違法行為。出台措施,嚴格規範主力大規模的流出,延長大股東減持時間,培養耐心資本,引導長期投資。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振興資本市場的政策,如適度放鬆貨幣政策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包括鼓勵養老金、社保基金等加大對股票市場的投資比例。

此外,對優質企業的上市審核可以適當放寬,吸引更多有潛力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當A股市場逐步健康發展,被套牢的散戶資金得到解放後,他們的財富增長將有助於提升消費能力,從而推動內循環。

增加老百姓收入,減輕負擔

政府應加強對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扶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例如,在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領域,通過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發展壯大,吸納更多勞動力。

在教育方面,加大對公立教育的投入,減少家庭在擇校等方面的支出。醫療領域,進一步完善醫保制度,擴大醫保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比例,尤其是對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

住房政策上,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穩定房價,減輕居民購房壓力。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和支出壓力的減輕將直接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為內循環注入動力。

挖掘農村消費市場,創新消費模式

農村有着龐大的人口基數,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政府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網絡、物流等,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

針對農村市場的特點,開發適合農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如價格實惠、功能實用的家電、農用機械等,激發農村消費市場的活力。

應積極探索創新消費模式。發展共享經濟,讓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多的資源,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