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連市科技創新工作報告



4月11日上午,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會議在西崗區召開,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原馳作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報告。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科技創新的工作部署,總結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

一、2023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認真落實 《提升清單》 確定的各項重點任務,持之以恆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0.8% ,占GDP比重達到3.1%,比全國高出0.56個百分點,為東北地區唯——個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3%的城市。

——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94 家,新註冊科技型中小企業2093家,新備案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446家。

——全市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05.8億元,同比增長18.4%,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42.2%。

一是英歌石科學城建設全面鋪開,創新策源中心功能逐步顯現。英歌石科學城建設進入快車道,首批235個細分領域實驗室確定入駐,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主體完工,大連海事大學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我市全國重點實驗室增至5個,金普新區大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序列。國家發改委批複大連化物所4.7億元建設工業低碳關鍵技術研發平台。出台《關於支持大連實驗室建設若干政策》,大連凌水灣實驗室、金石灣實驗室完成法人註冊、掛牌運行,着力在海洋科技、生命健康領域打造新的創新增長極。遼寧濱海實驗室、黃海實驗室與欣旺達中觸媒等5家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新認定市級科技創新平台46個,新獲批省級科技創新平台19個,全市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規模突破550家。

二是科研攻關部署系統推進,重大成果不斷湧現。制定《大連市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行動計劃》,修訂《大連市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大連化物所在超快氫負離子導體、合成氣直接轉化,大連理工大學在大氣顆粒物形成機制、“阿爾茨海默病”等領域取得國際最新成果,在 《Nature》《Science》 等世界一流期刊發表。大連理工大學劉巍教授牽頭的“模擬空天環境下多維動態力精密測量技術與應用”和張弛教授牽頭的“東北地區跨流域水資源高效調控技術與應用”項目初評通過,分別入選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潔凈能源、海洋經濟等12個重點產業領域,以“揭榜挂帥”等方式組織產業鏈企業、高校院所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實施省市科技計劃項目179項。

三是創新要素加快向產業一線聚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出台《大連市提高科技型企業增長率實施方案》,兌現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補政策資金1.4 億元。全年向國家備案高新技術企業157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3807家。全年新增市級產學研聯盟87家,組建省級產 學研聯盟234家。全年承擔省級技術攻關“揭榜挂帥”項目37項,爭取上級資金到位2.48億元。金普新區積極支持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活動,規上企業研發投入佔全市的比重達到 42%。高新區修訂科技政策,當年為企業兌現獎補資金2.07億元。中山區引入國合瑾道科創中心等科技服務 平台,加大科技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存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甘井子區在全市率先出台雛鷹企業支持政策,全區雛鷹企業達到240 家,年均增長63%。華銳重工研發的臍帶塔和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應用於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移動平台。我省首顆衛星大連理工大學研發的大連 1號連理衛星成功發射。大連機車所、瓦軸集團聯合攻克高鐵軸承“卡脖子”技術難題,相關產品正式上車運行。普蘭店區錦田特種糧有限公司“連粳4號”大米原種獲國家金獎及遼寧省知名品牌。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制定實施《大連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落實成果聯合挖掘、尋找市場主體等9項工作任務。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活動121 場,發布全市高校重點科技成果 540 余項,18個重大項目落地轉化。長興島恆力石化投入7000萬元承接轉化化物所乙撐胺製備技術,投產後預計新增產值12億元;中科催化與遼寧濱海實驗室合作建設世界首套1000噸/年石腦油(&甲醇)制芳烴催化劑工業生產裝置,簽訂技術轉讓合同金額1.3億元。高新區與中國核電公司共同推動未來產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試項 目落地,最新試驗線生產的平方米級鈣鈦礦電池組件效率達 18%,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瓦房店市委市政府牽動促進軸承產業與遼寧黃海實驗室開展科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修訂實施《大連市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131項成果轉化項目給予資助。市級以上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達到29家,省級認定3家。新建高新區上海技術交易所大連服務中心、中山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等區域性成果轉化平台6家。金普新區大連氫燃料電池中試基地被認定為省級中試基地,長興島經濟區潔凈能源和精細化工中試基地二期啟動建設,全市市級以上中試基地達到23 家,31個中試項目驗證後就地轉化,吸引投資超10億元。依託中科金普科學家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大連首家概念驗證中心。市三創中心全年新培養專業技術經紀人204名。

五是科技體制改革縱深推進,科創生態持續優化。修訂 《大連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建立健全提名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首次增設最高科學技術獎燃料電池之父衣寶廉院士入選。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支持高新區拓展創新積分應用場景。大力實施科技招商,組織區市縣、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招商6次。九成通用、遼寧黃海實驗室等與當地企業達成招商合作項目14項。市婦兒集團與天津協和血液病研究所簽約共同打造血液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基地,解決遼南地區白血病患兒診療問題。醫科大學附屬一院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簽約共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大連分中心。醫科大學附屬二院與上海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共建肺部疾病診療中心。成功召開2023年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簽約合作項目44個,簽約總金額超86 億元。深入實施“興連英才計劃”,布局實施171項科技人才項目,大連大學獲批國家地方高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積極履行天使類子基金主管部門職責,推動設立天使基金,大連百年煜華基金已進行2個項目投資,形成 30%左右浮盈,卓源智享基金申報方案已完成盡職調查和專家評審。完善科技創業孵化服務體系,新獲批國家級孵化平台2家,全市科技創業孵化平台達到 114 家。西崗區深化校地合作,全力推進大連理工大學-西崗數字產業科技園建設,打造“大連硅巷”特色品牌。成功舉辦第九屆大連市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和第四屆海洋智能裝備大賽,持續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統籌部署,得益於各區市縣、先導區、各部門、在連高校院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參與,得益於全市科技系統廣大幹部群眾以及科技工作者的真抓實幹和辛勤付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市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的支撐能力需加快提升,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尚未形成新質生產力;高新技術企業培 育儲備不足, 獨角獸企業仍未實現零的突破;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做細做實;天使投資科技銀行、科技貸款風險補償等科技金融結合工作有待於進一步創新。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大連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是“兩先區”高質量發展提質升級的關鍵之年,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意義重大。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大連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強重大科技平台建設,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為: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增長超過 10%;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550 億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 業90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50家;新備案雛鷹瞪羚企業 300家,力爭實現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新增產學研聯盟100 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新增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平台10家以上;新組建天使類投資基金2家以上;實施“揭榜挂帥”等研發項目70項;支持各類科技人才項目200項。

重點做好五大方面22項重點任務:

(一) 加強重大科技平台建設

一是全力推進英歌石科學城建設。實現30萬平方米以上的實驗室達到入駐條件,挖掘科技成果200 項、落地轉化30項。大連化物所大連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力爭年底實現發光。英歌石科學城科技成果展示中心投入使用。

二是積極推動國家級平台建設。支持我市優勢科研力量參與國家實驗室及基地、網絡建設。圍繞化學動力學、精細化工、海洋開發等領域加快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培育5個新苗。在化工減碳、儲能等領域培育14個國 家技術創新中心苗圃。全年力爭新增國家級創新平台2—3 家,對新獲批的依託單位給予500萬元獎勵補助。

三是高水平建設地方特色實驗室。遼寧濱海實驗室、黃海實驗室和大連凌水灣實驗室全面投入運營,大連金石灣實驗室開工建設。全年計劃安排實驗室補助資金2.4億元,推動4家實驗室集聚各類科研人員300人以上,開展鍵核心技術攻關20項,與10家企業建立聯合研發中心。

四是推動省市級科技創新平台提質升級。依託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在大連大學建設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海洋中醫藥研究所。推動恆力-大工研究院實體化運行。支持人工智能研究院、幹細胞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在工業軟件等領域依託大連理工大學郭旭院士團隊建設創新研究院。支持我市科技企業參與遼寧省實驗室群建設。全年新增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省市級科技創新平台30家,對新獲批認定的給予50萬元獎勵補助。

(二)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制定實施 《大連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 2024 年實施方案》,落實“人盯高校院所、人盯成果項目、人盯本地轉化”工作機制,協同開展聯合挖掘和轉化對接,完善科技 成果登記管理數據庫,形成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項目清單。支持大連理工大學參與省科技廳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推廣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等先進經驗。

二是持續提升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引進天津科技成果 交易數字平台,釋放上海技術交易所大連中心功能。制定技術經紀人管理辦法,探索開展市場化中、高級技術經紀人培訓。出台概念驗證中心管理辦法,組建概念驗證中心,形成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新動能。全年新培育成果轉化服務平台、中試基地等10家。“一所一院十校”科技成 果本地轉化率達到 43%,其中本地科技成果轉化金額佔比力爭達到 40%。

三是密切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完善“高校院所+科技園區”轉化模式, 舉辦多維度、多主體科技成果發布對接會,面向我市重點發展產業挖掘重大科技成果,走訪國內重點高校院所10家以上。全年計劃安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補助經費4880萬元,舉辦成果撮合對接活動 100 場,對接重大科技成果20項以上。

四是瞄準新賽道實施應用場景示範。發揮大連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及服務機構作用,圍繞10個重點行業領域開展應用場景創新示範,遴選 50 名以上技術經紀人和科技成果轉化專員,深入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活動,挖掘企業有效技術需求100項以上,挖掘整理高校院所與企業成果有效供給,謀劃編製《大連市場景創新機會清單》和 《大連市場景創新能力清單》。

(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一是全方位培育創新主體。建設從科技小微企業到領軍企業的成長生態及梯隊,制訂出台《大連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補助資金實施細則》《大連市雛鷹企業專項計劃實施辦法》,推動科技企業量質齊升。以高新園區、金普新區高成長性企業為重點,挖掘培育獨角獸企業新苗,力爭實現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全年計劃安排科技企業補助經費3.4億元。

二是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能力。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 組織實施市“揭榜挂帥”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企業承接國家、省科技專項。全年計劃安排市科技項目補助資金5600萬元、國家計劃與專項資金補助經費1000萬元。

三是深層次推動企業集群發展。鼓勵頭部企業牽頭組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創新聯合體,加快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年新增新型創新主體100家。

(四)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

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出台 《大連市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實施方案》,引領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研究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系統性、精準性和可通達性。

二是提升科技企業孵化能力。制定出台《“大連硅巷”建設工作指導意見》,持續完善中山區、西崗區“大連硅巷”創業孵化服務功能,推動沙河口區圍繞高校院所在星海灣地區打造“大連硅巷”,推動甘井子區圍繞舊廠房老倉庫改造打造“大連硅巷”。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平台產業化、專業化轉型升級。支持高校院所建設專業眾創空間,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新增市級以上孵化平台10 家。制定 《大連市標杆孵化器建設工作指引》,全年計劃安排科技創業服務平台補貼1000萬元。加大專業孵化平台培育力度,佔全市孵化平台比例達到30%以上。

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綜合運用“貸、投、 保、擔”等金融手段,為科技創新主體提供全生命周期資金支持。加強與中金資本、中信建投等國內頭部投資機構深度合作,推動市政府引導母基金與區市縣、先導區圍繞特色產業,合作新設立天使投資子基金 2-3家。建立瞪羚企業融資需求庫、天使投資項目儲備庫,常態化組織融資路演5次以上。與國信證券國泰君安等國內頭部券商深度合作,為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規劃、融資融券、資產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服務。開展2024科技金融專項行動,聯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大連監管局、市委金融委辦公室共同出台《大連銀行業建設科技支行工作指引》,推動中信銀行大連分行等 2-3家“科技支行”試點落地。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大連市分行為企業研發提供專屬“研發貸”產品服務。探索設立科技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鼓勵銀行機構提高科技企業授信額度。組織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爭取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支持。

四是優化科技人才培育機制。制定 《大連市市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管理辦法》,落實“興連英才計劃”,分類梯度培育科技人才隊伍,支持科技人才在連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完善外國人來連工作便利化舉措,利用好海創周的合作平台,廣泛吸納海外人才。全年計劃安排科技人才補助資金2.05億元。

五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好全市營商環境質量提升行動方案,加強惠企政策供給,提高企業獲得感。深入開展領導幹部聯繫企業、科技專員進企業等活動,廣泛宣傳科技政策,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加大行政審批事項放管服力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建立完善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信息數據庫,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舉辦好科技活動周。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引導科普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全年評選10家市級優秀科普基地。

六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謀劃布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創新主體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2家,開展科技交流、合作研發及技術示範等多層次合作。加強與日本、韓國、俄羅斯及歐美國家等開展基礎前沿和創新性研究合作,吸引高層次外國專家來連工作。推動與沙特、伊朗等中東地區加強綠色能源化工領域的科技合作,對赴日開展招商取得的成果進行跟蹤服務、推動落地。

(五)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一是發揮基礎研究先導作用。支持在連高校院所圍繞大連市重點產業發展與企業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鼓勵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化物所等高校院所與醫院開展醫工交叉合作,對聯合研發項目視同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進行管理,同時評選出30%項目報省科技廳爭取資金支持。全年計劃安排科技創新基金3200萬元。

二是積極推動科技領域重大項目謀劃。落實重大項目 賽馬”激勵機制。創新央地合作模式,主動溝通對接中車集團、通用集團等央企在連共建研發中心。與華潤集團能源集團建立創新研究院,緊密聯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形成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交流。全年開展科技招商10次以上,新謀劃生成項目60項,轉化落地20項。

三是打造潔凈能源創新高地。依託大連化物所、大連理工大學等,突破第四代核電、大規模儲能、高性能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開展清潔能源電解海水制氫聯產淡水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示範。推廣太陽能電解水制氫與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技術,推進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建設。加快發展下游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產業鏈及衍生產業鏈,促進化工產業鏈重塑。布局建設長興島甲醇國際儲運基地,推動我市綠氫、綠色甲醇和綠色化工“三綠”產業統 籌發展。

四是建設海洋創新策源地。依託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船舶重工、恆力重工、中遠海運重工等,突破智能船舶、綠色船舶等關鍵技術,提升船舶設計、製造能力。依託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大連工業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大連民族大學等,實施海洋種業振興行動。依託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化物所等,突破大型海洋基礎設施、海洋能源開發、海洋牧場、海洋化工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一批特色化海洋產業集群。

五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依託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優化與CAE軟件、高性能精密製造全國重點實驗室、遼寧黃海實驗室等,加強與華銳重工、科德數控、瓦軸集團等企業合作,開展高檔數控機床、高端基礎件、高性能複合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裝備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聚焦細胞治療、工業互聯網、新型儲能等領域,從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雙向發力,搶灘布局、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業。依託大 連凌水灣實驗室等,整合大連化物所、大連醫科大學、大連大學、美羅葯業、富生製藥等,開展中藥營養健康、院內製劑現代化、中藥新葯、中藥標準化等關鍵技術研究,引領中藥傳承創新及大健康產業發展。

去年黨中央深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一步加強了黨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市科技局也按照國家、省市的部署要求優化調整了職能、處室和人員配置,面臨新的形勢和機遇。下一步,市科技局將與市直相關部門、各區市縣、在連高校院所精誠合作、緊密配合,全力推動全市科技重點工作實現突破、取得實效、達到預期,為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兩先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