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黃浦,國際青年社群如何擔當時代使命?這群僑界青年菁英這樣說!

作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和名片,黃浦是朝氣蓬勃的青春之城,是摩登時尚的活力之城,更是創新創業的最佳首選之城。如何吸引更多的國際青年社群成為上海、黃浦與海外連接的重要通道?

11月12日下午,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國際青年領航發展專項基金、上海市黃浦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共同打造的首期領航者說——“啟航黃浦·國際青年社群領袖的時代使命”主題沙龍舉行。

現場,30餘名海歸社群、海外知名高校社群、科技創業領域社群負責人圍繞兩大開放性主題暢所欲言,展開頭腦風暴,共同為上海、黃浦的發展貢獻智慧、注入活力。

“連接全球,服務本地”

國際青年社群有着廣闊的海外聯繫網絡和影響力。如何通過他們連接全球?黃浦區僑聯還可以提供哪些支持和幫助?

已經做了差不多10年企業的黃浦“星僑薈”成員劉伽,結合自身實際,談了自己的看法。現在很多國際青年,有着多重的身份。“他們是留學生,同時也是想創新、創業的人才。”如何以更快的速度連接這群人?如何通過這群人以最快的速度傳播給更多人?她認為,可以藉助政府的平台,了解更多國際青年社群的生態與需求,建立起政策的通道,便於國際青年社群負責人快速了解上海、黃浦,同時,也可以不斷拓寬合作渠道,促進國際青年社群與黃浦展開更緊密聯繫與深度的合作。

ReadyGo夢想孵化器創始人吉睿認為,上海有這麼多國際青年社群,要做好連接全球、服務本地,是否可以搭建一個數據平台,讓大家感受到“我的聲音是被聽見的”,讓大家在上海、在黃浦找到歸屬。同時,通過這個共享平台,孵化出更多連接海外的渠道,讓更多創新創業的人才回國發光發熱,開創出一片新熱土,也為上海、黃浦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Ocean Oasis全球青年創投人開放俱樂部創始人朱玉千芊結合自身的工作,談了這些想法:“我有一些朋友從海外回來後,積極地尋求自己企業落地的投資。但回到國內之後,他們不太了解相關的政策或者是專精特新有不同門類的申請,是否能找到更多的渠道?”她建議,是不是有可能辦一些海歸創業精英的交流會,其中可以包括一些像政策宣講會,類似於專精特新或者科創企業的交流會,為更多海歸青年暢通渠道,打通政策“壁壘”。

“融合科創與社區”

黃浦匯聚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和資本,一直是科創、創新活躍區域。如何整合這些科創力量,連接更多國際青年一起來助推黃浦經濟社會發展?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創業分會秘書長范曉,從事人工智能行業,有着10年AI相關創業經歷。他認為,要用科技賦能全球化。11月7日,上海發布了《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下簡稱“《措施》”)。《措施》圍繞支持大模型創新能力、提升創新要素供給能級、推進大模型創新應用、營造一流創新環境四個方面發布了11條舉措。“這11條舉措,無論從政策的延續性,還是政府對這件事的支持性來看,我感覺這個行業正在欣欣向榮地往前發展。”范曉認為,黃浦區僑聯、華夏基金會已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之後可以整合資源做好串聯,利用先進技術,賦能更多企業。

X-MAN加速器社群運營總監唐岳華認為,全球化和科創對社會的價值,不言而喻。“我們如今有一個明顯的標籤叫技術創業者,大家聚集在科技領域裡,慢慢長出了社區,我們的使命是要讓整個社區組團進化,破局增長。”他認為,要做好科創,首先要超越商業的範疇,有自己的願景或者使命。其次,要有全球化的視野。未來,有沒有機會一起構建一些“橋樑”,大家一起“走出去”,這是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愛閃動”社群平台發起人陳瑩認為,作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名片,黃浦寸土寸金,是很多有志青年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順應‘科創回歸都市’這一國際趨勢,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黃浦可以為一些新產品提供更多試驗田”,她相信,黃浦能成為市場的一塊“敲門磚”,先行先試,爭當科技創新的試驗田,改革創新的種子地。

對於國際青年社群負責人的建言獻策,黃浦區僑聯、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國際青年領航發展專項基金相關負責人在現場作出回應。未來,將持續放大平台效應,加強信息資源共享,推動國際青年與政府、社會的深度聯繫,促進多方跨界合作,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上海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齊全勝出席活動,與僑界青年菁英們交流。他表示,各國際青年社群負責人是時代的弄潮兒,是社群的牽頭人、召集者,希望大家帶動社群成員加強四個連接:一是連接大時代大機遇,圍繞上海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強化四大功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等主題,更好投身高質量發展,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二是連接海外,發揮融通中外優勢,廣泛匯聚人才,助力青年創業發展,發揮民間大使作用,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外民心相通。三是連接中華文化,做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傳承和踐行者,積極面向海外華裔新生代進行中華文化傳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感召力。四是連接僑聯組織,市、區僑聯與各社群深入聯手,廣泛團結海內外僑界青年,共同為國家和上海的科創、對外文化交流等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