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為公 十年致遠② |“教育絲路”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網

編者按:“以心相交,成其久遠”,這或許是“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如今發展為橫跨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覆蓋全球65%以上國土及人口的全球性發展倡議的“秘鑰”所在。十年間,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與全球分享發展成果,用融合消除地域隔閡,為破解世界共同面臨的治理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值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中國網推出“大道為公,十年致遠”系列主題報道,由“一帶一路”項目參與者、親歷者,講述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的感人故事,感受中國的“大國胸襟”。

中國網10月8日訊(記者 劉佳)中國作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每年中高職類院校約向社會輸送千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對於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而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教育成果快速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是迫在眉睫的發展需求,更是其迫切求教的“中國範式”。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授人以漁”,為產教循環營造共享共贏的健康生態。

“寒門”留學生來華 成為“洋魯班”學員

中國以超強的人才加工能力和多元的產業發展結構,牢牢端穩了14億中國人的飯碗。這其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而對於大多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而言,中國職業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為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擇其所需”提供戰略支持,2015年,中國教育部探索建設“魯班工坊”,為包括東盟、中亞地區、英國、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及地區提供職業技能類教育培訓。一批批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青年人受益於中國職業教育,成長為新時代“洋魯班”,埃及留學生艾迪(Ahmed Deabes)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埃中應用技術學院2019級學生開學典禮。校方供圖

在“一帶一路”項目框架下,2015年,艾迪通過埃及MEK基金會的選拔,遠赴中國開啟了他的“新魯班求學之路”。在中國,他就讀於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下稱“北信職”),攻讀通信技術專業。對於埃及當地的學生而言,通信技術是個遙不可及的夢,這不僅因為電腦等智能設備在當地尚未全面普及,更因為缺少信息技術發展的大環境。對於家境並不殷實的艾迪而言,這樣的機會更是難上加難。在華求學的4年時間,艾迪一半的時間都“泡”在學校提供的機房和實驗室里,這為他熟練掌握知識技能提供紮實基礎。除此以外,學校定期開設的中文及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也讓艾迪先於其他留學生成了地道的“中國通”。經過長期在華學習,艾迪以優異的成績和表現成功就職華為埃及公司,之後又被位於迪拜的華為中東公司聘用,並擔任中東地區部數通渠道經理。對於出身“寒門”的他來說,“一帶一路”項目不僅為他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求學經歷,更為他解鎖了另一種人生。

“魯班學校”開進埃及 創設產教融合“中國範式”

“不久前,艾迪又升職了,而且還得到了華為內部一個非常難得的榮譽。”艾迪的老師、北信職國際教育部部長李興志欣喜地告訴中國網記者。為拓展海外業務,中國海外企業啟動人才本土化戰略,他們迫切需要招聘“熟練掌握漢語、通曉中國文化,具備通信技術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北信職培養的留學生正是具備這些素養的“跨界人才”。於是,在北信職,像艾迪這樣的學生並不在少數。

埃中應用技術學院校舍。校方供圖

李興志介紹,自2014年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後,學校已連續5屆培養了近100名埃及留學生,其中,近6成以上畢業生已在華為供職,其餘畢業生有的回到埃及就職於當地的中國產業園。在良好辦學品質和穩定就業渠道的“雙保險”下,2018年,北信職埃及分校—埃中應用技術學院(ECCAT)正式獲得埃及商務部審批,在中國商務部的支持下,北信職與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聯合辦學,招收職業技能類專業學生,項目學生畢業後同時獲得北信職高職畢業證書和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學士學位。這不僅是中埃聯合開辦職業教育的先例,更是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貫通培養的首個範式。在“中國魯班模式”的鍛造下,越來越多埃及學生實現了從學習到就業“一條龍”的成長成才上升通道,掌握技能“真本事”,端穩了“搶不走的鐵飯碗”。“一帶一路”也在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內核式轉變,促進了全球產業、人才供給的全面優化升級。

原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為埃中應用技術學院揭牌。校方供圖

“教育絲路”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於“一帶一路”的理解與傳承,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斷“奔赴”與沉浸式體驗,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於是,教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最深刻同時也必將是最深遠的紐帶。十年來,教育部深入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強同共建國家教育領域互聯互通,促進民心相通,不斷為“一帶一路”建設厚植民意根基,也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

2月,教育部發布的《“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發展調查報告》披露,2013年以來,中國共成立150餘家“一帶一路”教育交流聯盟,其中113家由院校發起。參與“一帶一路”國際聯盟已成為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截至2022年,中國已在全球24個國家建立25個“魯班工坊”,職業院校藉助自身區位和學科優勢推動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以教育這一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戰鬥力,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