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華人突破“摩爾定律”,或改寫美歷史,網友:為啥又是中國人

芯片,被稱為當下科技“最高結晶”,是所有國家發展的技術命脈,老美正是憑藉這一優勢,肆無忌憚的制裁和打壓中國,不斷阻止我們研發屬於自己的高端芯片。

近日,麻省理工半導體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二硫化鉬(MoS2)的原子級薄晶體管”,

達成了芯片領域又一次從0到1的突破,被《自然》雜誌評論:將改寫世界芯片歷史。

但好消息令人唏噓,查詢資料發現,研究團隊領頭人竟是一位24歲華人科學家,自家人才為他國做嫁衣,網友忍不住驚嘆“太可惜了!”“為啥又是中國人?”

一、24歲華人科學家突破“摩爾定律”

上述晶體管之所以能帶來顛覆性變化,是因為它首次突破了“摩爾定律”。

在芯片製造中,每個級別都是由多個晶體管堆積來的,對薄度、耐性要求都很高,很多素材粘合都需要600℃高溫,但它們在400℃就報廢了,這一定律無人能破。

千鈞一髮之際,麻省理工大學華人科學家朱佳迪,帶領團隊將低高溫素材分解,“先合成、再加工”,以低於300℃的溫度合成材料,成功實現晶體管生長。

這樣一來,不僅節省材料,還能節約時間。“原本一塊芯片一天時間的亮化,現在只要60分鐘左右”。可以說,這位華人科學家為芯片的革命性突破帶來了里程碑式貢獻。朱佳迪的導師評價:“在強者如雲的麻省理工,他就像NBA中的科比”。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芯片也需要這樣的頂級人才。但每年清北高校大量畢業生留學後,回國的只有不到20%,能真正投身到科研一線的,更是少之又少。反觀硅谷,光是清北畢業生,每年就有約2萬在那從事科研,如果算上其他高校,人數只多不少。

二、“卡脖子的不是老美,而是我們自己人”

早就深受“卡脖子”之害的任正非曾坦言:卡脖子的不是老美,而是我們自己人。

那幾年,華為的海思芯片用極少的時間成長為世界頂尖半導體公司,甚至超越巨頭高通,奪得芯片設計世界第一。但後來,老美扼住脖子,我們的芯片只能胎死腹中。如今,芯片設計榜前十沒有一家大陸企業,但卻有8位華人創始人。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被認為“生命芯片”的細胞技術,同樣受困於此。以素有“青春黑科技”的賽樂瑞為例,用行業內珍貴的Cellrator活化成分,從細胞能量出發,幫助身體注入活力。

可惜的是,圍繞賽樂瑞展開的科研,僅在美日等國流行。長壽國日本已有多家高校證實,其在進入人體後可分泌出多種“青春因子”,增強細胞動力、拉緩機能衰退,提前為肌肉、皮膚等關鍵年老指標保駕護航。

中國雖已有中科院、清北高校陸續研究,但距離落地尚且需要一些時間。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強大消費力和老齡群體,為賽樂瑞扛起了“消費市場”這面大旗。資料顯示,國內亰東大健康板塊拿下流通權,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率先流行,賽樂瑞反饋也多以積極為主:“下班去公園跑兩公里,現在都不帶大喘氣的”“以前托同事代購,現在自己也能買”。

再回頭看,不論是芯片,還是生命科技,卡脖子的權利永遠不在別人手中,既然我們有能研發出來的本事,就要想想怎麼在產業投入、人才培養上下更多功夫。

三、得科學家者得天下

都說得科學家者得天下,人才乃治國之本。

放眼全球,歐美等西方國家已在高精尖技術領域深耕百年,我們起步較晚是事實。但正是這樣,我們才更加需要人才支持、需要技術隊伍。除了芯片,生命科技,還有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

況且,我們的人才在國外,所遭受的大多是不公正待遇。據2018年美司法部的“中國行動計劃”,很多高校都將華裔科學家、工程師作為檢查對象,調查他們是否竊取技術機密。一邊埋頭做科研,一邊被懷疑檢查,“實在憋屈”。

因此,面對人才,各個高校、研究院應當在科研投入、豐厚薪資、實驗設備等上面下功夫,用懷抱吸引、用實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