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核為山東“一等”的濰坊,一季度的經濟數據讓人意外。
5月9日,濰坊統計局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為1613.3億元,累計同比增長2.4%。
去年同期,濰坊的數據為1631.8億元,也就是說,濰坊實際增量為負,總量比去年一季度低了18.5億。
前三個月,山東16地市中有兩座城市gdp增量為負,一個是排名第4的濰坊,另外一個是排名第13的濱州,後者比去年同期縮水7.79億。
不過,濱州的總量與濰坊不在一個層級。
作為工業強市,在山東構築的濟青經濟走廊中,濰坊是“腰部”的支點城市之一。因此,濰坊的起伏,對山東半島都市群全局建設有着不小影響。
濰坊到底怎麼了,一季度的表現是短期的“滑鐵盧”,還是經濟結構長期問題的反映,搞清上述兩個問題,或許能更理智地看待濰坊的未來。
1
問題出在哪?
從濰坊公布的數據來看,濰坊的工業、消費、進出口數據均大幅低于山東平均水準。
特別是濰坊倚重的工業,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1.1%,營收2672.4億,微增0.2%,而山東規上工業的增速為5.9%。
濰坊的工業實力,在山東是數一數二的,產值過萬億,佔gdp比重超過40%。因此,一旦工業失速,會拖累整體數據。
濰坊工業有5個千億級產業鏈,分別是動力裝備、高端化工、汽車製造、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術。
其中,動力裝備規模最大。去年濰坊曾透露,動力裝備產業鏈產值已超過4000億元,約佔全省的三分之二、全國的三分之一。
毫無疑問,動力裝備是濰坊最強的支柱產業,匯聚了包括濰柴動力、豪邁集團、濰柴雷沃重工、天瑞重工、盛瑞傳動、大業股份6個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在內的80多家不同級別的“冠軍”企業。
一季度濰坊動力裝備產業幾大龍頭企業,數據均很亮眼。
濰柴動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34.34億元,同比增長18.25%;凈利潤18.56億元,同比增長68.29%。放眼全行業,都是炸裂般的存在。
豪邁科技也不錯,一季度營收約16.45億元,同比增長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3.11億元,同比增長33.25%。
龍頭企業日子好過,正常情況下,關聯的配套企業應該不會差。
此外,濰坊的汽車產業也經受住了考驗。
當地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北汽福田諸城廠區一季度實現銷量10.6萬輛,同比增長20.1%,市場佔有率達到17%,同比增長3.5%。實現產值65.4億元,同比增長7.4%。
所以,濰坊工業表現不及預期,癥結大概率出現在其他幾大產業上。
2
首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這條產業鏈,濰坊高度依賴歌爾,而歌爾從去年以來發展受挫。
去年11月,歌爾股份發布風險提示性公告稱,境外某大客戶通知其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
12月的公告顯示,受產品無法恢復正常生產發貨影響,歌爾股份年度營業收入減少不超過33億元,與之相關的直接損失約9億元,直接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約20億-24億元。
今年一季度,作為2022年山東企業百強榜居20位的歌爾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41.22億元,同比增長19.94%。但是,實現歸屬凈利潤1.06億元,同比下降88.22%。而且,截至2023年3月末,其存貨餘額仍高達127.82億元。
由此來看,歌爾尚未走出被大客戶砍單的影響。
還有,消費預期不足,也是歌爾等企業業績下滑的原因,另一個受到明顯影響的是濰坊的食品加工行業。當然,其他與直接消費密切相關的企業也受到波及。
濰坊第二大企業、2022山東百強企業排名第14的晨鳴控股,旗下的晨鳴紙業,一季度營收約61.56億元,同比減少27.7%。
其次,化工產業依然承壓。
太平洋證券的研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化工行業實現營收2.55萬億元,同比下降1.04%,環比下降8.38%。
如此環境下,濰坊很難獨善其身,部分企業營收減少,利潤下滑。比如孚日股份,第一季度營收約13.31億元,同比減少5.8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491萬元,同比減少53.17%。
3
一季度,濰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4%。在疫情之後,如此數據,顯然是很不理想的,消費力明顯不足。
這可能與濰坊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消費場景缺乏等有關。
2022年,濰坊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萬元,排在省內第七,低於淄博,高於泰安。這個水平,與濰坊的經濟體量不相符。
另外,濰坊距離濟南、青島均不算遠,濟青為山東兩大消費中心,業態更多、更新,因此消費的吸引力更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在本地的消費能力。
為刺激消費,濰坊正在想辦法,尤其是大宗消費方面,鼓勵市民買房買車。
近期,推出了購房補貼政策,對個人(家庭)於規定時限內在市區購買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並如實繳納契稅的(含預售和現售),給予實繳契稅額50%補貼。
4
在全國的經濟版圖中,濰坊算是“明星”城市,“一二三”產業的均衡程度,全國罕有。而且有“單項冠軍”之城的美譽,擁有123家省級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新增數、總數連續兩年均位居山東省首位。
如此優秀的濰坊,gdp增量為負,深究其原因,更具有樣本意義。
分析來看,濰坊經濟的基本面其實沒有太大問題。
首先,支柱產業增勢良好。
動力裝備等產業,先進程度屬於全國第一梯隊,只要保持優勢,基本盤一般不會太差。
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但終究會走出低谷的希望。4月份,全球領先的智能製造裝備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大族激光在行業發展趨勢中表示,短期來看,全球消費電子仍處於下行周期。時代的灰塵落到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山,這句話也適用於城市。
熬過這段時間,便可見彩虹。
其次,濰坊的固投達到了8.2%的增速,一批新動能正在成長。而且,很多資金砸向了新經濟領域:力爭“四新”經濟投資佔比55%以上。
濰坊透露,年內新開工信悅能源成套裝備等重點項目400個以上,竣工投產濰柴新百萬台數字化動力產業基地一期、歌爾虛擬現實智能硬件製造基地等重點產業項目350個以上,新增產值600億元以上。
所以,濰坊一季度gdp數據不佳,應該是短期的,走出低谷只是時間的問題。
5
當然,濰坊存在的短板也要正視。
一是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真正發揮出“單項冠軍”之城的潛質,以此改善產業結構。
大環境轉變的過程,也是考驗企業真正實力的過程。在製造業強市之中,東莞、佛山等一季度均展現了很強的韌性。
背後的支撐力,是企業的硬實力。從這個角度講,濰坊尚需進一步努力,把“單項冠軍”做大做強,能夠獨擋一面。同時,新能源產業日益崛起,傳統的動力裝備、汽車製造如何轉型,亦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一季度經濟大市中,gdp增量減少的城市並不多,除了濰坊,還有泉州。泉州是典型的消費品製造城市,服裝、鞋業等規模大,本輪調整暴露其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低的劣勢。
泉州的教訓,對很多城市敲響了警鐘。
二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培育新的消費場景。
濰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體量不匹配,或許體現了濰坊經濟的結構特點,製造基地多,研發等高端產業少,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
另外,要大力吸引年輕人。年輕人是最活躍的群體,不僅給城市帶來活力與新的可能,也會逐漸成長為消費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