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合作建設,證券交易所聯盟,數字技術賦能資本市場啟示

無論是為了爭奪和整合全球金融資源、增強交易所競爭力、實現市場規模效應,還是為了順應技術變革、金融創新以及監管發展需要,全球證券交易所的合併與聯盟都有效地促進了資本跨國流動,提高了資本集聚效應,反映了全球資本市場開放合作深化和結構性調整的發展趨勢,顯示了全球金融與資源配置功能強弱變化。

當前,伴隨着新科技革新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大國競爭博弈異常激烈,全球證券交易所合併與聯盟發展呈現一些新動向,這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創新發展帶來許多新的啟示。

一、 證券交易所在全球金融中心建設中的功能作用

證券交易所是資本市場的主要組織者和秩序維護者,通過制定交易規則、維護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交易信息等,為國內外投融資主體及其相關機構提供交易平台和各種功能服務。

例如,提供證券集中交易的平台服務,採用雙邊競價方式集中公開交易價格;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吸引各種資金投資股票;引導投資合理流向,對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進行監督。因此,證券交易所在促進資本流動、有效引導金融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城市網絡視角下,資本流動狀況是反映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強弱的重要考量指標,證券交易所通過資本流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觀察資本市場規模和資本流向,可判斷金融中心城市對全球金融資源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以及其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地位。

關注兩項指標:一是本地證交所海外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及交易量,體現金融中心吸引海外公司上市融資能力,反映城市利用交易所集聚資本和輻射全球資本市場的能力。

二是本地赴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及交易量,體現金融中心所在地企業赴境外上市融資的能力,反映該金融中心與國外證券交易所關聯性和對國際資本市場的參與度。這一“出”一“入”兩項指標,將全球證券交易所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樞紐鏈接功能充分顯示出來,證券交易所跨國合併與聯盟發展過程中,其作用體現得更為明顯。

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與全球金融中心的內在邏輯關係:在全球城市網絡體系中,證券交易所以資產端和資金端雙邊互動效應,促進全球證券資本集聚和流動,由此引發跨國公司總部與功能性機構、生產性服務業在其周邊集聚發展,並通過資本流提高全球各城市空間網絡關聯性,增強全球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當前,證券交易所集團在全球分布的版圖上,客觀反映了其合併與聯盟的發展成效,也印證了其對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的作用。

二、 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發展的啟示和建議

縱觀30多年的全球證交所發展史,發現公司化改革與股份制上市是世界證券交易所的主要發展路徑,也是推動交易所合併與聯盟的前提。港交所、倫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等上市證交所都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

證券交易所合併與聯盟呈現從國內整合重組,到跨國收購兼并、再發展,再到跨洲合併與全球合作聯盟;從交易所業務橫向擴張,到證券、衍生品、結算所等不同業務類別交叉合併,進而實現交易所縱向產業鏈、信息與技術服務全方位覆蓋。這對我國正確認識證券交易所的功能定位、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證券交易所由服務本土會員制單位向更具競爭力的公司制實體轉變,促進交易所走上合併與聯盟的市場擴張之路,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隨着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上市,交易所在為股東創造價值目標指引下會更加重視客戶需求,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發展戰略以適應競爭環境。

交易所橫向兼并同類交易所,以佔領拓展資本市場,縱向收購交易所相關產業鏈,以提升技術和金融服務水平,產品創新和市場擴展積極性大大提高。在推動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證券交易所自身改革創新發展,適時實施證交所公司化股份制改革,更好地發揮其在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中的內生動力。

證券交易所合併與聯盟強化全球資本市場流動規模和格局。一是增加資產端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規模,通過創新產品、交易規則和流程管理效率,提升市場流動性。二是增加資金端投資者吸引力,通過疊加累積效應,鞏固有實力證券交易所壟斷地位,提升其所在城市樞紐鏈接功能。

目前,上海、深圳等證交所境外企業掛牌鳳毛麟角,上交所2146家上市公司境外註冊的企業僅8家,深交所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相比較,新加坡證交所上市企業中境外企業數佔比高達34%。洲際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等國際巨頭交易所的境外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比重都非常高。這是證券交易所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發揮重要功能的顯著標志。

為應對來自美歐證券交易所壟斷的挑戰,我國應首倡和引領金磚國家新興經濟體間交易所合作聯盟。一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通用交易平台,建議採用集中式系統,即在保留成員國現有系統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新的交易系統,具體由各國代表組成的執行委員會運行管理。二是結合成員國金融發展水平,建立適應金磚國家交易所的統一規則、標準和程序,提高相互之間的聯通性,為成員國交易所間的跨境交易提供便利。

此外,交易所統計數據等要及時交換,便於充分利用成員國內的金融資源,提升金磚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國際競爭力。三是在合作內容和合作夥伴上逐步擴大。在合作內容,建議逐步邀請其他從事股票、證券發行、交易、上市、清算、轉讓等的金融機構參與;在合作夥伴上,逐步擴展到RCEP區域的交易所進行合作。

充分發揮港交所在促進全球市場連結、互聯互通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好制度優勢,加強對海外證券交易所收購與參股,提升我國證券交易所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提高上證所和深證所的競爭力和市場引領性,深化國內證券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所的深度合作,為證券交易所與衍生品等交易所進行交叉合併夯實基礎。交易所之間的深化合作,要創立共同的對話和監管平台,逐步實現信息共享、平台共建、風險共擔的機制,促進交易所整體良性高效運營。國內證券交易所與衍生品交易所平台的合併取決於中國國情和金融結構性發展,但良好的深化合作,是未來需要執行合併的先決條件之一。

結語

伴隨着上交所、深交所快速發展,以及北交所設立、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國內各大交易所搶奪上市資源和投資者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結合新經濟新賽道企業,各交易所要借鑒紐交所、納斯達克等國外交易所實行直接上市、大力發展SPAC的經驗做法,探討內部分層發行方式。針對不同企業特點設置靈活的上市財務標準和不同的流動性要求,向更多符合發展定位的企業敞開大門、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