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倒逼、雙核心驅動,社會資本下鄉,迎來戰略機遇期?

最近,熱度不減的莫過於什麼樣的經濟,更適合中國未來發展方向,並推動既定大政方針有力實施,照顧到各階層利益,惠及14億人口大國。

但是,我們不得不面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影響:

一方面,國際形勢變化加速,西方加緊圍堵中國;

另一方面,國內這三年受疫情衝擊,“動態清零”政策常態化影響,各地拉動經濟緩慢,樓市又陷入危機,再加上今年極端氣候侵襲,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

雖然,穩經濟大盤略有成效,但還需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的前提下,重新定位戰略目標,配置戰略資源,將發展重點偏移哪裡,這個尤為重要。還得權衡各階層能否達成共識,而不是焦慮,或在網上吵來吵去。比如: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全國統一大市場等。

近日,聯合國警告,全球經濟衰退比上次金融危機更嚴重,甚至會開啟新一輪深度衰退,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6日,再次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預計到 2026 年全球產出將損失4萬億美元。這樣以來,歐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都難以倖免獨善其身,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可能也難逃一劫。這對於我們中國來說,不可能不受影響,但中國經濟有望重新引領全球,因為我國早已調整戰略方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構建,關鍵發力點在於新基建、新能源、民營經濟有望重獲信心、平台經濟icon完成整改進入常態化監管重新出發等。

歸結於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想引領全球,還需進一步深化改革,有效開放,不斷修正,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造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都離不開社會資本參與,更能讓民營經濟重獲信心,新的戰略機遇期正在有條不紊的形成。

改革開放40年,收穫頗豐,但也導致新的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貧富差距兩極化,有人擔心改革停步,更擔心開放關門,更怕給經濟冠上“人民”二字的恐懼,只能說是:庸人自擾之,不知其中意。如果,不繼續改革,社會矛盾難以解決,一味地放開必將深埋禍害,有效開放勢在必行。到了“後”改革開放時代,既定的使命已經完成,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才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康庄大道。

在這個康庄大道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發揮優勢,內外大環境倒逼,過剩的社會資本只能下鄉,再加上政府的鼓勵、引導,讓其參與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鄉村將成為“建功新時代”的最佳場地。

社會資本下鄉,迎來戰略機遇期?

社會資本下鄉的目的,肯定是尋找戰略機遇期,配合國家大政方針,追逐利潤、獲得回報,完成既定的使命,這個毋庸置疑。

不管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還是繼續推進共同富裕,都是在擴大中國的中產階級,將其擴大到包括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士、小企業主、農民工和農民,多數是“農村戶籍”人口。要順利進行,就離不開“政策+資本+設計”的持續加持,這個過程,我們都將親自見證。

在這個過程之中,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都需先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正確處理好增長和分配,把“蛋糕”切好分好,沒有社會資本下鄉,能行不?這不僅是道德問題,在於改革開放40年倒欠農民的一筆舊賬,必須要還,更在於還是一個經濟問題,什麼樣的經濟適合紮根鄉村,更利於城市發展,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帶給民營經濟信心。如果,不搞鄉村振興,沒有共同富裕,社會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階層固化,更別說達成共識了,矛盾越來越突出,更別提社會穩定了,還談什麼市場經濟發展呢。

首先,政策上,國家大政方針是不可逆的。鄉村振興第一個五年規劃,屬於預熱期,已見成效,而且《鄉村振興促進法》已經施行,全國各地也湧現出一些新業態、新模式的試點,成績斐然。

其次,資本上,除了國家重資本持倉搞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還一些央企、國企率先布局新基建、新能源等領域,也在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下鄉(民營經濟)布局一些輕資本新業態、新模式。

最後,設計上,我們要聚焦“頂層設計”及戰略諮詢。不管是鄉村振興規劃,還是具體項目規劃設計,都需扶智,給予智力輸送。鄉村市場的複雜性、收益戰線的長期性 ,還有不可忽視的生態問題,有些事情適合農民干,有些事情適合資本干,農村集體經濟的介入,規避利益分配不均,以免產生糾紛,多方面考量,就需設置好“聯農帶農富農”機制,對內聯動、對外鏈接,構成輔助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才能實現小農戶在此基礎上的活躍,讓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及經營性收入。最終,各參與方,能在具體項目上達到共贏,實現互惠互利,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社會資本下鄉,就是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達到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就農村集體土地而言,有利於探索多種形式的宅基地、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加快推進宅基地、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實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盤活宅基地資源,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同時,以農村各種資源的生態化轉型升級,有序資產化和資本化為核心,農業逐漸現代化和產業化,隨之而來的是傳統農民減少,職業農民和“新農人”增加,鄉村地域更深地嵌入社會資本下鄉的良性循環之中,給與民營經濟信心,更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總之,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離不開社會資本下鄉,農業是永不衰退的朝陽產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更需肩負着時代賦予的使命,不容錯過戰略機遇期。不管投資開發任何項目,都要把“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念一以貫之,也不能撇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逆時代潮流,過去已去,未來將來,還需牢記一句話:計利則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 - 策劃人 / 三農研究 專註(鄉村建設、文旅、農旅)等項目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鄉村振興領域,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來關注“唯美鄉村” 微信公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