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印度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關注。據經濟參考報消息,為提振國內經濟,2021年,印度方面啟動100萬億盧比(約合1.3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但令印度方面沒想到的是,時隔一年,印度的“大基建”計劃項目目前有一半被迫延遲。印度原本計劃利用該基建項目吸引更多的企業留在印度,或者來到印度投資建廠,但實際情況是不少中方建築企業紛紛撤離印度。因為印度的營商環境令人望而生畏,各種附加成本已經影響了外界對印度市場的信心。
按照此前印度方面的方案,新德里方面希望通過這項總價值1.2萬億美元的大基建計劃,增強印度的市場競爭力。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發展印度的科技產業,實現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發展,繼而增強印度與中國競爭的能力、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到印度投資設廠,不僅能解決印度的低就業率問題,還能讓印度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印度的思路顯然是非常的清晰,這其實也是任何一個經濟強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作為全球的基建狂魔,中方企業成為印度的重點引入目標。
但想法很美好,實際執行起來難度很大,公開信息顯示由於資金和協調等各方面的原因,現在印度基建項目有一半建設施工項目已經暫停或者延遲,還有四分之一的項目在實際施工的時候超出了預算,部分項目嚴重超支,這些情況導致印度地方政府感到很大壓力,最終這些多出來的成本還是攤派到了引入的外資企業頭上,反而讓很多原計劃在當地設廠的外資企業望而卻步,甚至福特在內的美企也紛紛離開印度。
按照印度方面的安排,為了推動此次“大基建”計劃落到實處,印度方面成立了一個有16個部門人員參與的印度電子平台,通過該平台,印度國內外的投資者和企業可以直接完成投資項目的設計,然後提交審批。簡化的流程可以讓投資者和企業更方便的核算成本,減少一些中間環節對企業投資積極性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希望利用該平台更好的監督各項企業投資和相關工程,同時也監督相關部門的工作是否到位,有無暗箱操作。但是包括小米、華為、OPPO在內的企業仍然被印度當地整的七葷八素的。甚至很多中方建築企業都未公開自己在印度遭受的慘劇就一聲不吭的離開了。
原計劃,印度方面能通過該平台確保工人不會挖掘新建的道路來鋪設電話線或燃氣管道,也就是避免新項目之間互相衝突,導致不必要的紛爭,並增加項目的透明度。可惜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根據交通基礎建設超能力門戶網站正在監管的1300個項目中,有40%的項目由於在土地收購、森林和環評許可相關的問題出現問題,而被迫延遲,至少有422個項目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只有200個項目的問題有望解決。
此前印度方面為了維護印度國產手機品牌,曾經針對小米開展過半夜突擊查稅之類的行動,還對小米開出了大罰單。由此可見印度雖然想吸引外資,但是在實際行動中依然想打擊外資企業。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實際上令印度走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也嚴重打擊了外企在印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