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石油,可能你第一反應還是中東沙漠的石油王子,或者是美國德州的井架林立。
但現在,一個曾被稱為“貧油國”的國家,正悄悄換了“劇本”——中國的石油,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只能靠進口度日的配角。讓美國沒想到的是,中國的石油,不僅站起來了,甚至有了“遙遙領先”的底氣。
從“一滴油都要省着用”,到“八大盆地齊頭並進”
中國和石油的“緣分”,其實起步並不早。相比沙特、伊拉克這些一挖就是“黑金”的國家,中國在石油這事上,可以說是起點很低。
你知道嗎?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原油年產量還不到12萬噸,而同一時期,美國已經年產超過2億噸。當時,別說用油了,連“找油”都成了大問題。
但是人窮志不短。中國人從來不信命,也不靠運氣。
1959年,在西北的玉門,人們挖出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桶油。緊接着,1960年,大慶油田驚艷亮相——這可是中國石油史上的“原地起飛”時刻。
當年數萬石油工人,在戈壁、冰原上,睡地窩子、吃冷乾飯、啃雪埋頭幹活,只為一個目標:讓中國不再缺油。
結果很快顯現。三年後,大慶油田年產量就干到了648萬噸,五年後,全國原油自給率飆升到97.6%。
美國那會兒可能還沒反應過來,這個“農業國”,怎麼突然就能自己搞石油了?
過去幾年裡,中國人幹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把地圖上一個個看似荒涼的角落,變成了國家的“油罐子”。
從東北的松遼盆地到西部的塔里木,從渤海灣到鄂爾多斯,再到珠江口、準噶爾、柴達木、東海陸架——這八大盆地,如今撐起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半邊天。
根據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數據:全國可採石油資源量高達172億噸,這八大盆地就佔了81.13%。簡單講,就是我們國內真正“能挖出來”的油,基本都藏在這八個地方了。
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023年剛剛刷新了紀錄,探明儲量突破3億噸大關。這裡的發現被稱為“准沙特級別”,意思是這塊地的含油潛力,已經能和沙特那樣的石油強國比肩。
還有渤海油田,2022年年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成為我國最大海上油田。這個成果,說實話,不是砸錢砸出來的,是一個個工程師日夜鑽研、一次次下井勘探拼出來的。
美國可能想不到,曾經眼裡“靠進口活着”的中國,現在自己能產的油,已經能頂得上全球前五。
數據不會撒謊:我們正在追上來
你要說中國石油真“遙遙領先”了嗎?坦白說,目前還沒到全面領先的階段。但有些地方,已經夠美國皺眉頭了。
我們來看看幾組真實數據:
截至2023年,中國石油儲量已達38.51億噸,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還有144億噸是等待勘探的“寶藏”;
中國石油日產量超400萬桶,年產量逼近2億噸,全球排在第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和伊拉克。
2024年上半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下降至69.8%,是近年來的首次回落,趨勢非常關鍵。
這些數據的背後,是我們自主開採能力的整體提升,不是一時投機,而是幾十年一步步摸索出來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中國早已不把“石油安全”只寄托在進口上了。在國內穩住的同時,我們也在全球布局。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44個國家簽署石油進口合作協議,遍布亞洲、非洲、拉美。特別是在非洲的安哥拉、尼日利亞,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國企業的油氣合作項目越來越多。
2020年油價暴跌,是一次堪稱“戰略級別”的機遇。當年,WTI原油一度跌破20美元/桶,簡直是“白菜價”。
中國直接出動了328艘油輪,奔赴中東和非洲買油囤油。有專家測算,這波抄底操作,讓我們節省了約400億美元的進口支出。更重要的是,我們趁勢將國家戰略儲備容量擴容至90天水平,達到國際能源署的“及格線”。
為了穩定國內市場,中國還設置了油價浮動機制的“地板價”40美元、“天花板價”130美元。簡單說,就是油價跌得再狠,也不至於傷害國內產業;漲得再猛,也不會讓老百姓汽油加不起。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美國想“卡”中國石油脖子的路,越來越窄了。
當然,石油資源是有限的,大家心裡都明白。可當陸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的時候,中國把目光放到了更深的地方——海底。
南海,這塊水下的“寶藏”,藏着未來中國能源版圖的關鍵拼圖。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數據,南海潛藏石油資源高達200-300億噸,天然氣16萬億立方米。特別是“可燃冰”,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探明儲量,高達800億噸!
這個“冰”,其實是天然氣水合物,點火即燃,是未來最清潔的能源之一。據估算,這些可燃冰可以讓全人類用上3000年!
2017年,中國在南海首次實現可燃冰的試開採成功,2023年已完成第二輪測試,產氣穩定,正在布局商業化。
你說美國急不急?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這些年在南海不斷“攪局”,拉着菲律賓“演雙簧”,目的其實很簡單——爭資源、搶話語權。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石油故事,就像一場沉默的逆襲。
我們不靠炒作,不靠外援,一步步把曾經荒涼的地方變成油田、氣田,靠的是技術、韌性,還有戰略眼光。
而美國這邊,雖然儲量驚人(高達688億桶),但它的戰略儲備已大幅消耗,2022年曾釋放了1.8億桶儲備以穩油價,創下歷史新高。這種吃老本的方式,長期來看風險不小。
而中國這邊,開採在加速,儲備在提升,布局在全球,最關鍵的是新型能源(像頁岩氣、可燃冰)的技術突破正在逐步落地。
美國看似仍在主導全球能源價格,其實早已感受到來自東方的壓力。
結語:不靠天賜,靠實幹
石油不會永遠主導人類的能源未來,但在它還掌控着世界經濟發動機的這幾十年,誰握得住它,誰就更有話語權。
美國沒想到,是因為它低估了一個曾經缺油卻不甘“等油”的國家的潛力。
而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逐漸走出一條屬於東方的能源強國之路。
參考資料
中國自然資源部. (2023).《2023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查成果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