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鄭瑋
2024年,我國27個省會(首府)的首位度(即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出爐,東部省份的省會城市呈現出明顯的特徵。
對比全國27座省會城市2024年GDP數據可以發現,東部地區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普遍較低,基本集中在全國中後游。其中,海口2024年GDP占海南全省GDP比重為31.13%,經濟首位度衝進全國省會前10,領跑東部。而同期,濟南、南京兩市GDP佔山東、江蘇全省GDP比重分別為13.72%和13.50%。
究其原因,東部地區城市布局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加速走向“雙子星”或“多中心”模式,人口、資金等發展要素不再只向單一中心集聚。
其中,“廣州—深圳”是一組典型代表,在省會廣州之外,改革開放後,在系列政策帶動及一批科技產業支撐下,深圳極速崛起。在長三角,區域城市布局則更趨多極化,江蘇有南京和蘇州,浙江有杭州和寧波,再加上上海一座“超級城市”,逐步形成多中心城市群體系。
2025年,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明確要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下一步,經濟大省計劃如何“操盤”?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東部各省基本都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列入2025年重點任務,並為旗下核心城市劃定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定位與產業方向。
新一輪城市競爭開啟,經濟大省也在尋找新的“造城”模式。

海口領跑東部
區別於常年領跑全國的經濟總量,在經濟首位度這一指標上,東部省會排名並不靠前。對比2024年各地數據可以發現,與全國其他省會城市相比,7座東部地區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普遍較低。
其中,海口2024年GDP達到2470.63億元,占海南全省GDP比重達到31.13%,經濟首位度衝進全國省會前10位,領跑東部省會。如果把時間維度進一步拉長,2020年至2024年5年間,海口全市GDP占海南省GDP比重也一直保持在30%以上,經濟首位度長居東部省會首位。
海口之後,福州、杭州和廣州三市GDP占各自省份GDP比重均位於20%—30%區間,分別達到24.65%、24.25%和21.91%。石家莊、濟南、南京三市GDP占各自省份GDP比重集中在10%—20%區間,經濟首位度位居全國省會城市末位。具體來看,2024年,南京GDP達18500.81億元,GDP占江蘇省比重為13.50%;濟南GDP達13527.60億元,GDP佔山東省比重為13.72%;石家莊GDP達8203.40億元,GDP占河北省比重為17.26%。
究其原因,經濟首位度的整體下降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東部省份人口、資金等發展要素不再只向省會城市這一單一中心集聚。新城崛起,東部地區城市布局已基本形成或正加速走向“雙子星”或“多中心”模式。
其中,“廣州—深圳”是一組典型代表。從2025年一季度GDP數據看,1—3月廣州和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7532.51億元和8950.49億元,占廣東全省比重分別達到22.47%和26.70%。與廣深類似,山東的“濟南—青島”,江蘇的“南京—江蘇”等,都逐步支撐省域城市經濟版圖走向雙中心結構。2025年一季度,南京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18.70億元,占江蘇全省GDP的14.26%,蘇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95.68億元,占江蘇全省GDP的18.42%。同期,濟南、青島兩市GDP佔山東全省GDP比重分別達到13.17%和17.35%。
此外,河北的情況也類似。2024年,唐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03.9億元,成為河北省首座“萬億之城”。從地圖上可以直觀看到,北京—天津—唐山三市相互緊鄰,2014年以來唐山累計實施京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948個,總投資6065.92億元。在兩座主要引擎拉動下,2025年1—3月,唐山GDP達到2156.5億元,占河北GDP的19.17%,省會石家莊GDP達到2073.4億元,占河北全省GDP的18.44%。
在長三角地區,區域城市布局則更趨多極化。以2025年1—3月數據為例,江蘇有南京(GDP4718.7億元)和蘇州(GDP6095.68億元),浙江有杭州(GDP5715億元)和寧波(GDP4420.5億元),城市間GDP差值在千億元左右,再加上上海一座“超級城市”(GDP12735.06億元)的牽引拉動,逐步形成多中心城市群體系。
大省“造城”模式新解
從單極到多極,從強省會到多中心……東部省份城市發展戰略正在發生改變。從國家層面看,2025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強調“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下一步,頭部大省計劃如何“操盤”?
從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看,東部各省基本都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列入2025年重點任務,並為旗下核心城市劃定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定位與產業方向。
以浙江為例,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其中包括進一步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支持溫州打造全省“第三極”,支持金義都市區加快發展,增強四大都市區輻射帶動作用。
更具體來看,浙江為杭州、寧波兩個城市劃定的戰略定位和產業方向也有所不同,突出差異化發展。
其中,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推動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四期儘早開工建設,提升環杭州灣等現代產業帶輻射功能。對寧波則更注重發揮其關鍵的港口航運功能,明確要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重大集疏運工程,深化多式聯運集成改革,力爭寧波舟山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箱,謀劃推進寧波樞紐建設。
廣州、深圳兩市也在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承擔了不同的角色定位。除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國家綜合貨運樞紐等共性定位外,廣州的城市定位中還加入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地等表述,在製造、教育、科創等領域被“寄予厚望”。
對深圳的規劃則更偏重創新、開放、金融等關鍵詞。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強化河套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聯動發展,同時支持深圳縱深推進綜合改革試點,全方位打造創新之城,高水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並明確提及要推動建成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支持深交所建設大灣區債券平台等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支持省內支柱城市錯位發展外,各省也在探索建立新的模式,推動省內外不同規模城市間要素流動、協同發展。
以山東為例,2025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改革。具體措施包括,提速構建沿黃陸海大通道,支持聊城、菏澤深化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同時推動煙台—大連“雙城聯動”,建設海鐵聯運中歐班列,並進一步探索創新濟南、青島都市圈聯動發展機制。
為破解粵東西北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廣東近年也在省內搭建了多種資源要素輸送渠道,希望通過強政策引導資源要素再分配,帶動全省經濟能級再上一個台階。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就是廣東為破解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的頭號工程。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科學統籌省級縱向支持、市際橫向幫扶、市域內協作、駐鎮幫鎮扶村等,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縣域發展和鄉村振興傾斜。
具體措施包括,高質量建設15個承接產業轉移主平台和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完善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加快廣梅、莞韶等省產業轉移園建設,創新利益共享等產業轉移激勵約束機制等。
隨着新興技術加入賽道、新發展模式不斷落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城市競爭格局還將持續變化。未來東部地區省會城市如何在“多極競爭”中實現平衡、協同發展,將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