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俄正式簽署《促進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補齊了中俄經貿關係的最後一塊“短板”,為“遠東大開發”奠定製度基石。搭配2024年出台的《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明確建立地區投資項目清單並定期更新,保障投資項目落地實施的可預期性和安全性,也為東北亞地緣格局帶來了深刻變革。
俄羅斯遠東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儲量驚人,卻長期處於開發不足的狀態。這裡蘊藏着豐富的金屬礦產,如銅、錫、鋁、鋰以及稀土等,是全球重要的資源寶庫。能源網絡也在逐步完善,天然氣管道將系統整合,連通中俄西部與北極,未來能源輸送能力將大幅提升。在糧食領域,俄羅斯每年糧食產量高達1.4億噸,然而對華出口佔比尚不足4%,增長空間巨大。
普京早在2024年批准的《遠東發展2035戰略規劃》,為遠東發展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2023 - 2025年為基礎設施建設期,着重改善交通、能源等基礎條件;2026 - 2030年是產業培育期,逐步吸引各類產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2031 - 2035年則致力於實現財政自給,讓遠東地區成為俄羅斯經濟新的增長極。如今,隨着中俄《投資協定》的簽署,遠東大開發迎來新的契機,中國資本和技術的注入,將加速這一進程。
俄羅斯正在大力改造橫貫東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這兩條鐵路幹線是遠東地區與俄羅斯其他地區以及歐洲相連的重要通道,升級改造後將大幅提升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規劃建設聖彼得堡—海參崴高速鐵路、北極航線物流樞紐,未來中俄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將全面提速。
北極航道合作委員會的成立,標誌着中俄在極地航線開發上邁出重要一步。“北極1號快線”已完成首航,中國船隊未來將深入北極,連接歐亞。這不僅開闢了新的貿易通道,還將縮短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時間和成本,增強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而遠東地區作為北極航道的重要節點,將成為貿易往來的前沿陣地,吸引更多投資和產業集聚。
如果將“大圖們倡議”向獨立組織轉型、俄羅斯遠東開發計劃和《投資協定》放在一起看,會發現東北亞正在形成一個以中俄為核心的經濟共振區。未來,這片區域可能出現類似RCEP一樣的經濟圈,產生深遠影響。
中俄邊境經濟帶將建立8大類產業集群,涵蓋能源、資源加工、農業、製造業等多個領域,實現產業互補和協同發展。朝鮮半島與蒙古有望成為商品中轉和資源基地,藉助中俄的經濟輻射和交通網絡,融入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自身經濟發展。而中國東北三省將從物流末端變為戰略前沿,憑藉地緣優勢,加強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產業合作,承接產業轉移,推動自身產業升級,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
過去十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已實現翻番;下一個十年,重心將轉向投資合作、產業鏈協同、金融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協定》的簽署,是人民幣正式“登陸”俄羅斯的信號彈,也是整個東北亞迎來“大變局”的開場鑼聲。它將吸引更多中國企業赴俄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同時,也將加強中俄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當然,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需正視挑戰。俄羅斯存在一定的監管和投資風險,中俄之間一些歷史遺留的主權爭議仍需妥善處理。但隨着雙方溝通與合作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中俄簽訂《投資協定》,開啟遠東大開發新篇章,東北亞地緣格局正在悄然重塑。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東北亞地區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望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極。各方應抓住機遇,積极參与,共同推動東北亞地區的繁榮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