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的中國企業調查數據,上海以絕大多數測評點優於全國及東部地區平均水平、22項測評點全球最優的亮眼成績,再次站在了全球營商環境建設的最前沿。
與以往的專家調查不同,此次調查數據以企業給出的填答結果為依據,這也是世行在2021年改革營商環境評估體系後,首次將企業感受端評價納入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這一變化對世界各國營商環境建設來說,具有風向標意義——營商環境好不好,歸根到底是企業說了算。
此次參與調查的58家上海企業給出的答案,既是對上海多年來營商環境建設的肯定,也說明上海始終將企業“感受度”作為核心標準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今年初,上海發布優化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明確將“提升企業感受”納入標題;4月,上海部署實施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包括此前一系列政策在內,針對企業實際經營中真實具體的關切,推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舉措。目的一以貫之:把企業“感受度”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政策執行的落腳點。
當前國際環境下,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增不減,且更需向縱深邁進。就在今天(7日),商務部宣布,中方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關鍵時期,上海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營商環境建設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以優良環境助力各類企業更好在此投資興業,不僅關乎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更是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現實需要。
更進一步說,中小企業是重中之重。我國企業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從此次世行調查樣本的企業構成來看,中小企業佔比達到近七成,這也說明,提升中小企業的感受度對營商環境建設無比重要。無獨有偶,今天(7日)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等部門負責人宣布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這也為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提供了新的啟示。上海已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超2.2萬家,其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占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真實反映了城市營商環境的成色,而恰恰是中小企業,容易在市場准入、交易成本等方面面臨痛點,需要以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設計,關注其微觀感受,解決其實際問題,為其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以法治化為營商環境提供製度性支持,是上海的重要經驗。例如,此次調查中有一項數據是供電可靠性,上海企業填報的停電次數和停電時長均為0次,而“一年到頭從不停電”的背後,則是《上海供用電條例》對用電故障搶修時限的明確規定,精確到了分鐘級。類似制度保障營商環境的案例還有很多,這也是上海應當繼續堅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在規則層面,上海顯然不能滿足於既有成績,需要具備更加前瞻和宏闊的國際視野。今年是上海代表國家參加世行營商環境新一輪評估的“測評驗收年”,此次世行調查數據,也將成為今年10月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的重要參考。對於國際先進規則,上海既要主動對接,又要主動超越,積极參与標準制定,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為全球提供更多上海方案、中國方案。
當然,更要清醒認識到的是,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對上海來說,此次世行的企業調查結果,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認可,更是新的起點和鞭策。相關部門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對標對錶,看到數據背後可能存在的短板和弱項,及時推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能否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及時、周到、貼心的服務,能否推出更多助企政策,滿足新型科創企業的個性化需求,能否讓涉企事項的辦理更為高效通暢,徹底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總之,優化營商環境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唯有聚焦企業感受,通過一項項具體可感的政策舉措,才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獲得感,推動上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