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和鉑醫藥發布2024年報:報告期內,公司錄得收入3810萬美元,同比下降57.43%;錄得凈利潤270萬美元,同比下滑88%。
和鉑目前還沒有實現商業化,收入基本來自BD。在業內,和鉑早有“中國BD數量之王”的稱號。今年一季度,和鉑醫藥密集完成了3項BD,其中最為人矚目的是與阿斯利康的一筆,兩條管線拿到1.75億美元的首付款。同時,阿斯利康還將與和鉑共建一個創新中心。
現在的和鉑已經不差錢了。2024年底,和鉑在手現金達到1.68億美元,公司預計2025年底將進一步擴充至4億到5億美元。為了提振股價,和鉑今年拋出了4000萬港幣的回購註銷計劃,目前已經完成3000萬。
解決了生存問題的和鉑,還有一個外界看來有點好高騖遠的夢想:今年1月,公司喊出對標再生元的口號。這次的年報電話會上,和鉑醫藥創始人、CEO王勁松喊話表示,和鉑將成為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的“基礎設施”。
盈利邏輯徹底翻轉
前兩年,和鉑還在內憂外困中掙扎,2022年10月,和鉑醫藥連發兩條公告,將兩個核心產品“一停一賣”:結束了特那西普在中國的臨床Ⅲ期試驗;另以最高10億元的總額,將巴托利單抗出售給石葯恩必普。
到了那年11月,和鉑連剛剛建好,準備用作臨床供應的廠房也虧本賣給了葯明生物,虧損6193萬元。當時生物醫藥行業“寒冬論”正起,和鉑被當成了“難過冬”的典型。
如今回看,和鉑當時其實在醞釀一波反彈。
2022年起,國產創新葯出海開始迎來爆發,到2023年,國內出海授權數量首次超過海外引進的數量,成為出海“元年”。和鉑恰好趕上了這波出海浪潮,頻繁接到大額BD,很快時來運轉。
值得一提的是,和鉑交易額最大的幾筆BD,都有阿斯利康的身影。
阿斯利康最先拉了和鉑一把。2022年,和鉑醫藥就將一款靶向CLDN18.2/CD3的TCE雙抗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獲得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最高3.25億美元的總價。這是國內首次對外BD雙抗項目,也讓和鉑成為最早一批受益於BD的biotech。
到了2024年5月,阿斯利康出手復購,以1900萬美元預付款、超6億美元的總價,購入一款還在臨床前的單抗項目。當時這筆幾乎是國內最大的臨床前管線授權交易,一度引發和鉑股價盤中大漲19%。
到今年3月21日,阿斯利康再次拋來橄欖枝,引進“兩款臨床前的免疫研發項目”,首付款高達1.75億美元。此外,阿斯利康以每股10.74港幣的價格認購和鉑醫藥增發的9.15%股份,較3月21日收盤價溢價約37.2%,投資額超1億美元。
不僅如此,雙方還公開表示,北京研發中心由和鉑與阿斯利康共享,將推進本次協議下的合作項目及雙方更多其他合作。也就是說,未來雙方隨時會有新的BD誕生。此次業績會上,和鉑管理層透露,近期將披露和阿斯利康的合作進展。
到目前,和鉑醫藥共達成超16筆BD交易,坐擁超過100億潛在里程碑收入,其中僅阿斯利康一家貢獻的潛在收入就超過一半。
一個度普利尤單抗的距離
和鉑的收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外授權的首付款收入;一類是經常性收入,包括里程碑付款和一些研究服務費,這一項由子公司諾納生物貢獻,更接近於CRO服務,主要通過為合作夥伴提供Idea到IND申報的服務實現。
BD不是年年有,2024年和鉑拿到的首付款就不如2023年多,所以營收大幅下降。不過,CRO服務和里程碑收入還是很穩定的,這使得經常性收入板塊取得1倍的增長。公司預計近兩年能維持在5000-8000萬美元里程碑收入的水平,未來隨着BD的增多,雪球還會越滾越大。
和鉑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其抗體技術平台Harbour Mice。據稱,這是全球僅有的四家全人源轉基因小鼠平台之一,能夠生成雙重、雙輕鏈(H2L2)和僅重鏈(HCAb)形式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
據和鉑透露,科倫博泰、百濟神州等眾多中國公司出海背後都有其提供的技術平台服務。而且公司基本已確定自己的定位。王勁松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公司不打算自建銷售渠道,商業化主要靠合作方完成。
在全球醫藥行業,再生元也是類似的打法,依靠自有技術平台持續產出高潛力分子,與賽諾菲等大型製藥公司的商業化優勢互補。業內熟悉的度普利尤單抗,正是基於這樣的結合誕生。
和鉑與再生元之間,現在就差一個度普利尤單抗了。但和鉑能做出度普利尤單抗這樣的品種嗎?
目前公司管線里,巴托利單抗最接近上市。業績會上,公司披露,預計巴托利單抗會在今年下半年完成批准,2026年成為公司首個商業化產品,首次帶來銷售分成收入。
巴托利單抗是一款FcRn靶點的單抗,但市面上已經有再鼎的同靶點藥物艾加莫德在售,同時強生、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等大葯企也都在加碼研發相關藥物。
2025年3月,巴托利單抗的海外合作方美國生物技術公司Immunovant宣布,決定暫不向監管機構提交巴托利單抗上市申請,優先推進新一代FcRn抗體IMVT-1402的開發,令這款葯的海外前景存疑。
今年1月,和鉑管理層在電話會上表示,期待公司管線中誕生一個20億至30億美元的大葯。毫無疑問,和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撰稿丨李傲
編輯丨江芸 賈亭
運營|廿十三
插圖|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