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大省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這是2024年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
從經濟總量看,十強省份去年累計實現gdp超過82萬億元,以佔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了全國超六成的gdp。經濟大省也是推動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樑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並進一步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樑必須把握好的着力點,提出經濟大省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經濟大省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向“新”而行
堅定做長期主義者
3月6日14時,距離浙江省代表團全體會議媒體開放日正式開始還有1個小時,現場預留的80個記者席位已經幾乎滿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這是媒體共同關注的焦點。
從2024年開始,“杭州六小龍”持續引發關注。《黑神話:悟空》開啟國產3a遊戲新紀元、deepseek震動全球、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跳着秧歌登上春晚。在全國兩會上,這些創新成果被大會發言人和多位部長點贊,代表、委員們也展開熱議。“這兩天,誰要是不說說deepseek,好像就不太時髦似的。”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證監會主席吳清說。
如何做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浙江省省長劉捷在開放日上給出了回答:堅定做長期主義者。目前浙江擁有國家實驗室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38家,更多的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以及產業孵化器正在加速落地發揮作用。
浙江通過大力推動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以項目為創新載體、以市場需求為創新導向的產學研用融通的創新機制,完善高校+平台+企業+產業鏈的結對合作機制,努力提高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質效。在此過程中,高度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政府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政策兌現說到做到、直達快享,不遺餘力支持新興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的發展。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融合背景下,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驅動產業變革增強,日益成為工業發展新引擎。
在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被列為廣東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相關企業已超過15.5萬家,應用場景覆蓋200多個細分領域,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活躍於工業生產、物流配送等諸多場景。今年,廣東安排省重點建設項目1500個、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石化鋼鐵等五大類產業項目380個、年度投資額1658億元。
在山東,日照港糧食基地通過引入智能化設備,糧食接卸效率提升50%,倉儲損耗率降至0.3%以下,成為“智慧港口”標杆。根據《關於強化財政支持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方案》,2025年至2027年,山東省級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左右資金,投向新質生產力,包括成立100億元規模的工業高質量發展基金和數字經濟基金,為全省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支持。
向前發展
改革破局“先行者”
一個地方的發展活力同營商環境密切相關。江蘇連續開展“區域民營經濟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已為全省95個縣(區、市)營商環境現狀精準畫像,對存在的問題深度挖掘,以評促改,推動各地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市場准入方面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是近年來民營企業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2023年,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所有行業和領域;2024年,江蘇發布交通、清潔能源、醫療養老等七大重點領域投資,讓民間資本“看得懂、進得去、投得穩”。
2024年,江蘇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從2018年的5.1萬億元提高到7.98萬億元,佔gdp比重攀升至58.2%,全省民間投資佔比66.1%,穩居全國第一,民間投資增長3.8%,增速領跑全國。去年,江蘇經濟增長5.8%,增量與湖北並列全國第一。
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國家數據局近日正式批複江蘇等七地開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這片國字號數字“試驗田”,江蘇怎麼種?江蘇省數據局副局長李秀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江蘇力爭通過試驗區建設,形成突破性、示範性的創新發展經驗和成熟模式,爭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改革破局“先行者”,為全國先行探路。
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還需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河南正在加快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一個以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為引領,依託鐵路、陸路而形成的國際物流樞紐正在升級。今年5月1日起,《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實施保障辦法》將正式施行。以鄭州、開封、洛陽等地的自貿試驗區為試點,圍繞管理體制、投資開放、貿易便利、金融服務等方面開展制度探索。
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也需要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五周年。作為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四川和重慶兩地共同建立一套機制、編製一批方案、推進一批改革、實施一批項目、打造合作平台,實現了市場准入異地同標、營業執照互辦互發、首個跨省域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設立運行。一批具有川渝特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協同聯動
“我們在一起,更加了不起”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的對接。
會後,江蘇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靜瑜第一時間給廣東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江門市市長吳曉暉打了一個電話,“我們總部在江蘇,在粵港澳大灣區有研究院,在江門有智能化的工廠,在香港上市。我們還可以做很多的工作,讓發展更順暢、更快。”
兩人的相識就是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雙向奔赴”。2021年10月,江門招商考察小組去往中創新航總部所在地江蘇常州,向對方推介江門並發出邀請。2022年1月,江門市政府與中創新航正式簽訂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投資200億元建設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江門基地項目,成為江門近年來投資額最大的實體項目。項目落地一年就實現達產,營收超過20億元。
“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戰略協同,有助於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可以起到輻射帶動周邊的作用,更好服務於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句俗話說‘我們在一起,就會了不起’,兩個區域協同,我們會‘更加了不起’。”吳曉暉說。
立足一域、着眼全局。湖南省位於我國中部、長江中游,新時代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在這裡交匯疊加。全國兩會之後,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和省長毛偉明共同添了一個新身份——省委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組長。
3月17日,湖南省委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聽取了有關情況彙報,審議有關文件,研究部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工作。會議強調,要主動對接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對口援疆援藏等國家重大戰略。
深度融入區域發展戰略,經濟大省在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協同本區域抱成團向前進。
在上海,今年2月,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的17位幹部到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報到,他們是新一輪選派幹部。長三角辦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第一個跨行政區劃的聯合辦公機構,7年前剛成立時,打通省界上的眾多斷頭路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現在三省一市的連接距離不再遙遠,擺在他們眼前大多的問題是關於體制機制創新的“硬骨頭”,包括做好長三角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研究等。
共同富裕
“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
3月8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散會後,全國人大代表汪玉成和閔洪艷約在人民大會堂外見面。汪玉成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艷是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堰河村村黨委書記。他們的見面源於一個共同約定——讓中國和美鄉村共同富起來。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發布,選取浙江省先行先試,為全國促進共同富裕探路示範。近年來,余村探索鄉村組團發展模式,從最初的余村發展到1鎮2鄉24村,以50倍的空間格局推進“大余村”建設,去年帶動24個村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54萬元,同比2023年增長11%。
“去年我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萬元。全村1000餘名村民可以獲得集體分紅316萬元,按照人均測算,每個人可以分紅3000多元。”汪玉成展示着手機里珍藏的村裡分紅大會照片。
“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今年全國兩會,汪玉成提出建議,由余村牽頭髮起成立“共富聯盟”,聯合全國更多的鄉村,通過跨區域聯動、資源共享、能力共建,推動鄉村產業品牌化、文旅連鎖化、營銷規模化、運營專業化,以先富帶動後富,探索實踐共同富裕機制。
“這是真正的有機茶!能不能我們讓這些農業產品都加盟裡邊去。”閔洪艷從包里拿出堰河特產,並打開手裡的“推介”相冊一一介紹,“共富聯盟可以跨越地區限制,打破鄉村獨立規劃、‘散點式’發展的局限,這將打造全國範圍、更高層次的‘共富圈’。我們要推進強村富民,努力向‘浙江有餘村、湖北有堰河’的目標邁進。”
在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同時,經濟大省也在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滿足托幼需求、破解養老難題,獲得更好醫療資源、住進更好的房子,經濟大省在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方面走在前列。
江蘇多年來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民生領域,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按照聯合國標準,江蘇居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進入殷實富足階段。
在福建,2024年新建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52個、示範性“長者食堂”405個,新增托位1.7萬個。今年還將繼續完善養老托育體系,深入挖掘“一老一小”家政服務潛能,培訓養老服務從業人員1萬人次。
底圖供圖/視覺中國
·對話·
經濟大省合力托住全國增長底盤
對話人: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
北青報:從20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到2023年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近年來多個中央會議都對支持經濟大省勇挑大樑作出部署。今年全國兩會,“經濟大省挑大樑”首次完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發展大局出發,為什麼要多次強調“經濟大省挑大樑”?
李志起:經濟大省挑大樑是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從短期看,外部環境仍複雜多變,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回頭浪等,國內內需不足,企業壓力大。經濟大省是穩住大盤的“壓艙石”,僅廣東一省就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0%,要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左右的增長目標,必須靠經濟大省“頂上去”。
從長期看,經濟大省是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它們有更強的創新能力,有更完善的產業鏈,還有更加開放的窗口,能夠帶動全國產業升級和共同富裕。
北青報:據您觀察,這幾個經濟大省有沒有共同點,或者有哪些共同的優勢?各自還有哪些支撐經濟增長的突出特色?
李志起:總體來看,幾個經濟大省有三個共同點。第一是經濟體量大,在2024年,十個省份以佔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了全國超過六成的gdp。第二是產業基礎強、產業鏈完整。第三是創新資源密集。
它們各自的特色也都非常突出。舉例來看,製造業是江蘇的“看家本領”,2024年,江蘇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5.3%左右,是全國最高的;浙江是“數字經濟大省”,去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了全覆蓋。
山東一直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現在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0072萬千瓦,是全國東部沿海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的省份。在四川,今年已經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五周年,兩地實現市場准入異地同標、營業執照互辦互發,雙城經濟圈“新動力源”特徵凸顯。
北青報:2025年,幾個經濟大省均將gdp增速設定在5%至5.5%區間,這對於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有何助益?
李志起:從數字來看,經濟大省與全國5%左右增速目標基本一致;從體量來看,它們實際增量貢獻會很大,比如廣東、江蘇gdp每增長1%,相當於全國0.1%的增長。大國經濟,貴在底盤穩,“穩”可以應對多重衝擊。十個省份合力,就能托住全國增長底盤。
底盤穩,還要動力足。要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方向,經濟大省需要在創新融合、改革破局和戰略協同等幾個方面發力。在此過程中,還有一些難點和挑戰要解決。
和全國一樣,經濟大省也面臨需求不足的問題,需要提振消費和投資。另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仍在,還有一些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北青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強調“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的同時,還提出“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其他省份要如何做好自己的分內事、擔好自身的責任?
李志起:各個地方都應該用好獨特資源稟賦,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產業。在資源型地區,比如新疆日照充足,可以發展新能源;在生態優勢區,比如貴州已經在藉助“村超”“村ba”等“村”字系列打造文旅新名片。還要抓住重要戰略節點帶來的發展機遇,比如2025年底海南自貿港要實現封關運作,海南已經提出,要加快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打造“投資自貿港”系列招商引資品牌活動等。
不拼體量拼特色。要避開同質化競爭,把“長板”做到極致,因地制宜,百花齊放。
本版文/本報記者董鑫統籌/徐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