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一則匪夷所思的消息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註:發霉的橘子竟在二手交易平台被標價售賣。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上,多個賣家掛出了發霉橘子的商品鏈接,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圖片顯示,這些橘子表面布滿了綠毛和黑斑,明顯變質,有的專門標註“自然霉變”,售價50元,吸引了4人表示想買;還有標“青黴菌”的發霉橘子,原價6000元,現價500元,也有1人有意購買。
部分賣家在商品描述中宣稱發霉橘子可用於生物、化學實驗,有的商品直接描述為“適合做實驗用”。(據3月21日南方都市報)
網友們曬出來的發霉柑橘(來源:社交平台截圖)
二手平台上大量的售賣發霉橘子的帖子(來源:網絡截圖)
發霉變質的橘子肯定是不能吃了,一般來說,最好的歸宿就是垃圾桶,沒想到居然還能變廢為寶,賣出幾百塊的高價,比新鮮橘子貴好多倍,可真是“世界真奇妙”!難怪網友都大感驚詫地調侃:“我錯過了多少賺錢機會”“果然人掙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為什麼發霉的橘子還有人買?有需求才有市場。據悉,一部分買家可能來自高校,一些從事相關研究的老師學生,買回去當實驗材料用,此前不久就有一個網友,曬出自家變質蘋果上長出了一朵蘑菇,還被中國科學院博士私信求購了,當時掀起了一波掛售發霉物品的熱潮。果然,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
還有一部分買家,可能是純粹覺得發霉橘子具有獨特的形態和顏色,能夠帶來某種視覺衝擊,將之視為藝術創作的素材,或是滿足自己特別的審美需求和獵奇心理。
雖然有需求,但肯定比較小眾,為什麼似乎成了熱潮?一方面,多元化和個性化本就是網絡文化的最大特點,在社交平台上,人們往往都會追求新奇的、荒誕的話題,遇上這麼令人驚訝的事,路過的人都會想看上一眼,說上兩句;另一方面,部分買家出於獵奇或跟風的心態,認為這種“另類”商品具有獨特的價值,將其視為一種“流行”,滿足自己的情緒價值。
此外,一些賣家為了引流或是牟利,並不會在售賣頁面做風險提示,通過誇大商品的“科研價值”或“藝術價值”,利用信息不對稱誘導消費者購買,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現象的蔓延。
其實,這種奇葩買賣背後隱藏着不小的健康風險和法律風險。黴菌孢子可能通過空氣、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大量吸入可能導致呼吸道感染等癥狀。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有基礎疾病或免疫力較低的人群來說,風險更大。從法律角度來看,如果賣家明知橘子發霉仍然出售,且未明確告知買家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如果買家因此健康或權益受損,賣家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高價炒作發霉橘子還可能滋生投機行為和欺詐行為,助長不良的市場風氣。首先,它可能導致更多類似商品的出現,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其次,高價炒作可能引發消費糾紛,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更嚴重的是,二手平台上售賣的發霉橘子來源不明,其黴菌種類和生長狀態未經專業檢測,用於實驗可能導致實驗結果偏差,甚至引發實驗室安全問題,威脅到公共健康和科研環境。
雖然說,二手平台主要是提供一個買賣閑置物品的場所,氛圍比傳統電商平台更為自由,但這也不意味着什麼都可以隨意買賣。如果是有毒有害的物質,哪怕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和市場需求,也是不能隨意買賣的。平台應該對類似的奇葩買賣進行規範和管理,要求賣家對商品做出更明顯的風險提示,及時處理明顯具有炒作意味的高價售賣鏈接,加強對消費者健康權益的維護。
同時,也要注重對平台用戶的宣傳教育,提醒消費者理性消費,避免因獵奇心理而購買存在風險的商品。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