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天津金融監管局發布關於陳韶峰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財險”)總經理任職資格的批複表示,核准陳韶峰渤海財險總經理的任職資格。在此前一年,劉振宇獲批成為渤海財險董事長。

至此,渤海財險正式敲定新一任領導班子“劉陳”組合。值得一提的是,陳韶峰與劉振宇均都曾在恆安標準人壽任職。
“泰達系”雙子星
據公開信息,陳韶峰於1979年3月出生,現年45歲。赴任渤海財險前,陳韶峰先後供職於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泰達國際),後者是渤海財險大股東。作為地方金融控股集團,泰達國際持有渤海證券、渤海財險、恆安標準人壽、天津信託等多家金融機構股份。2019年8月起,陳韶峰出任恆安標準人壽副總經理,此前還曾擔任過總經理助理、首席投資官等職務。
與陳韶峰相同,現任董事長劉振宇加入渤海財險之前,也曾就職於恆安標準人壽,是恆安標準人壽的“元老級”高管,出任恆安標準人壽總經理長達12年之久。2003年12月,劉振宇在恆安標準人壽成立初期便出任公司董事職務。2011年,恆安標準人壽遭遇經營困局,劉振宇臨危受命接下公司總經理一職。2014年恆安標準人壽扭虧為盈後,隨後連續九年實現盈利。從業務規模看,截至2023年底,恆安標準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達105.08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9倍多。
2023年,陳韶峰加入渤海財險。
2024年11月,渤海財險原總經理陽建軍退休後,陳韶峰成為臨時負責人。
2024年2月,劉振宇獲批成為渤海財險董事長。
公開資料顯示,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10月18日,由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國有骨幹企業發起設立,是首家總部設在天津的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總股本19.73億元人民幣。目前,該公司擁有24家省級機構,200餘家地市級和縣級機構,銷售服務網絡遍及全國。
營收增長緩慢
記者觀察發現,雖背靠地方金融控股集團,但近年來渤海財險營收業績並不理想。據歷年財報,2019年-2023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37.21億元、32.14億元、35.65億元、33.75億元、35.5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57億元、0.08億元、-3.50億元、0.34億元、0.47億元。與同期其他保險公司的大規模擴張相比,渤海財險在保費收入增長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在2021年,公司再次出現較大虧損,直至近兩年,才呈現緩慢盈利趨勢。
而作為公司保費收入和承保利潤的壓艙石,渤海財險車險業務更是長期以來深陷承保虧損的泥潭。據歷年財報,2019年-2023年,機動車輛險承保分別為-4.52億元、-1.46億元、-4.69億元、0.36億元、-0.39億元。此外,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綜合成本率為101.83%,超過100%紅線。
通常情況下,險企綜合成本率高,不僅暴露了在費用控制和風險管理上的短板,也反映了其在業務結構和戰略規劃上的不足。
對此,有業內分析認為,儘管渤海財險擁有“泰達系”等強大股東,但這些股東的支持主要局限於政策指導和資本注入,缺乏實質性的業務資源和市場渠道支持。對於保險公司而言,真正的競爭力來源於堅實的客戶基礎、廣泛的銷售渠道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若股東無法提供這些關鍵要素,即便資金充沛,渤海財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將步履維艱。與此同時,渤海財險紮根天津市場,地方資源挖掘潛力依然有限。加之天津特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進一步限制了保險產品需求的多樣性,壓縮了渤海財險的成長空間。
戰略轉型契機?
2024年二季度,渤海財險風險綜合評級從C提升為B,成功脫離連續14個季度的“C等生”標籤。有業內聲音稱,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渤海財險保險業務發展的桎梏。
目前,渤海財險仍在推動增資引戰以保障發展穩健。渤海財險在償付能力報告摘要中表示,將加強資本管理,繼續推動增資引戰工作,完善資本應急機制。事實上,渤海財險曾多次啟動增資計劃。2021年,渤海財險兩大股東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天津渤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分別增資1.46億元和2.14億元,將註冊資本從16.25億元提升至19.73億元。2022年,渤海財險再次啟動增資計劃,擬新增註冊資本不超過21億元,新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募集資金主要用於補充償付能力和支持非車險業務發展。截至目前,此次增資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此外,長期的償付能力不合格,也影響到了渤海財險個別業務的發展。2024年8月,渤海財險公告稱,根據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相關監管規定,渤海財險已暫停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根據互聯網財險新規,互聯網保險公司之外的財險公司開展互聯網財險業務,應符合最近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2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75%,最近連續四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B類及以上等四個條件。也就是說,渤海財險距離經營互聯網財險業務的門檻還需要一段時間。
對於渤海財險而言,面對業績波動、車險虧損、互聯網業務暫停等挑戰,新一任領導班子“劉陳”組合該如何應對?南都灣財社將持續關注。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