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開年以來的港股IPO市場可謂“熱鬧非凡”。今年前2個月,已有41家內地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數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之多。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兩大鋰電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和中偉股份(300919.SZ)日前同時發布赴港IPO新動作,據悉,前者此次擬募集50億美元,或將成為近三年內港股最大IPO計劃。
而在稍早的1月28日,先導智能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H股)並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事實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已有近10家鋰電企業扎堆選擇赴港上市,其中不乏“寧王”這類擬“A+H”者,亦有融資“換道”者。業內觀察認為,受鋰電企業“內卷”白熱化、海外市場能夠貢獻更多利潤空間等因素影響,“外卷”已成為行業共識。企業通過港股上市,不僅能融資擴產、加碼研發,還能助力國際化布局,提高競爭力。

開年連續4家鋰電大佬宣布赴港上市,“A+H”持續擴容
日前,萬億“寧王”正式推進其二次上市進程。
2月中旬,寧德時代發布公告,公司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距離其首次官宣向港股發起衝擊不足兩月。
此前市場消息稱,寧德時代此次港股IPO擬募集50億美元,或將成為近三年內港股最大IPO計劃。儘管募資規模尚未披露,但寧德時代在最新招股書中已表示,其所募資金將用於推進匈牙利項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設,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同日,寧德時代供應商、主營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的中偉股份也宣布啟動港股上市前期籌備工作,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該公司上市原因在於全球化戰略部署,打造國際化的資本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去年海外業績不錯,上半年境外營收約91億元,佔比接近一半。
在稍早前的1月28日,先導智能同樣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H股)並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同時,鑒於內外部環境等因素髮生變化,決定終止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並在瑞士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計劃。此外,格林美也於1月宣布H股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更新了港交所招股書。
實際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已有近10家鋰電企業扎堆選擇赴港上市。這些轉戰港股上市的鋰電企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已經在A股上市,準備A+H路線的,例如寧德、中偉、龍蟠等;另一種是A股暫未上市轉戰港股的,例如海辰和雙登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謀劃港股上市的鋰電企業中,有3家為融資“換道”,先導智能、盛新鋰能和金晟新能源均屬此類。

目前,頭部鋰電池企業中,中創新航、瑞浦蘭鈞等都已經完成港股上市。在業內看來,鋰電企業紛紛選擇赴港上市,不僅是為滿足自身資金需求,更看重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優勢,以此提升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先導智能此前表示,啟動H股上市有助於滿足公司在新能源智能裝備領域的全球化發展需要,深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及綜合競爭力,鞏固行業地位。先導智能在2024年業績預告中指出,2024年公司全年營業收入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海外訂單及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長,佔比進一步提升。2025年,公司將進一步深化全球化戰略,持續拓展海外市場。
出海“外卷”已成共識,企業希冀融資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
對於鋰電企業而言,在行業“內卷”白熱化的當下,選擇出海“外卷”已成為業界共識。
觀察發現,除寧德時代外,目前大多數港股IPO排隊的鋰電企業都面臨業績壓力,儘管有些企業虧損收窄,但何時迎來反轉還未可知。龍蟠科技方面,1月23日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凈利潤虧損5.95億元至6.97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12.33億元有所收窄。
江蘇正力新能雖然營收上漲,但2024年前八個月利潤累計虧損1億元,較去年大幅收窄,不過何時變為盈利還是未知。
在融資環境方面,2024年A股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合規運營等各方面的審查標準都顯著提高,促使部分企業轉向港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作出聲明,宣布將優化新股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包括加快合資格A股公司審批流程。這一政策加強了A股企業A+H的信心,並且港股估值體系和A股不同,部分企業可能會在港股獲得更高估值。

歸根結底,扎堆港股融資都是為了生存和競爭。
過去幾年,伴隨新能源汽車蓬勃和儲能熱潮,鋰電全產業鏈快速擴產,然而隨着產能過剩和價格回落,產業鏈利潤分配格局生變,多環節承壓乃至虧損,融資以改善境況顯得迫切。
伴隨國內競爭進一步白熱化,鋰電企業紛紛布局海外,國際視野布局產能、開發市場成為必答題,港股上市既能融資又能提升品牌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寧德時代日前表示,擬港股上市是為進一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提高綜合競爭力。
從解決“近渴”的角度來看,港股的確成為鋰電企業目前的上佳選擇。除了門檻相對A股低、審批時間短外,港股作為國際資金池的特點,更容易受到國際資本的關注,這對於眼下掀起新一輪“出海”浪潮的新能源企業而言,是最大的吸引點之一。
不過,赴港IPO也對企業提出了更多挑戰。一方面,港股流動性長期弱於A股,可能會影響其估值及A股投資者的情緒;另一方面,港股市場對ESG持有高要求,不僅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且不斷優化披露要求和政策,計劃從2025年起實施更為嚴格的氣候信息強制披露規定。分析人士提醒,鋰電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環境理性決策,切莫盲目跟風。

記者:蘇冉 編輯:俞丹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