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24全球招商大會金融產業專場招商會舉行,重點面向意向在深投資的金融機構,系統推介深圳市金融產業和實體產業的戰略規劃、營商環境和政策體系,同時聚焦金融機構關注的業務賦能,為企業出海金融服務的供需兩端提供有效對接。
長期以來,深圳金融業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已成為深圳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與北京、上海並列內地金融城市“第一梯隊”。今年前三季度,深圳金融業增加值3772億元,本外幣存款餘額13.6萬億元,本外幣貸款餘額9.5萬億元,均位居國內城市第三位;在最新一期國際金融中心指數中,深圳位列全球第九名,其中金融科技位列全球第三……一項項數據“成績單”拼湊出深圳“金融為血、科技為骨、實體經濟為肉”的產業全景圖。
外資“加碼”
深圳外資銀行數量穩居前三
在世界金融中心版圖中,深圳是一匹僅用了40多年就殺入前十的“黑馬”,吸引無數外資爭相湧入。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外資銀行總行5家,外資銀行一級分行34家,外資控股或參股保險總公司2家,外資控股或參股保險分公司11家。
第一批cepa框架下的港資銀行進駐、第一單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第一批qdii試點、第一單區塊鏈跨境人民幣信用證交易……領特區改革創新風氣之先,深圳外資銀行率先將國際銀行業成熟業務經驗和金融創新成果引進內地。離岸金融業務、銀團貸款、樓宇按揭貸款等多項國內銀行業主打業務,都是由深圳外資銀行開先河;金融交易電子化、客戶服務組合化、綜合化經營探索等金融創新活動,也是深圳外資銀行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在國內較早開展的。多年來,深圳外資銀行一馬當先,有效運用聯通境內外兩個市場的優勢,成為“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全國首家“雙牌照”外資銀行大新銀行深圳分行於2022年落戶前海;摩根士丹利基金於2023年完成股權變更及增資,成為深圳首家外資全資公募基金;今年6月微眾銀行獲批在香港設立科技子公司,目前正在推動科技子公司在深設立離岸研發中心。
深圳已成為外資“加碼”中國的“首發站”,無論是機構數量還是業務規模,深圳外資銀行均長期穩居國內城市前三。這片熱土以博大的胸襟容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也為深圳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構建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金融體系增添了助力。
資本集聚
深圳金融招商引資碩果累累
金融“黑馬”的衝勁與動能離不開這座城市的改革基因、國際化底蘊以及開放包容的精神。今年以來,深圳金融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為建設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金融中心提供更多優質“養料”。
招商引資,碩果累累。據介紹,國信證券資管子公司已完成工商登記,世紀證券另類投資子公司獲批,註冊資本分別為10億元、5億元;新華養老保險深圳分公司、宏利基金深圳分公司、前海悠行租賃公司在前海落地,規模51億元的社保基金灣區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在福田註冊。此外,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已決定在深圳設立分行;和泰人壽併購遷址已取得支持。
深圳市委金融辦表示,將主要從三方面重點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一是抓資本招商。系統梳理重點央企旗下金融牌照情況,形成57家央企及其旗下金融機構311家清單,市、區聯動摸排股權出讓線索,持續挖掘資本招商項目。二是抓外資招商。製作外資金融招引地圖,共梳理139家重點外資金融機構,其中31家未在中國展業,108家已在中國大陸布局但未在深圳布局,將以此作為招引對象。三是抓活動招商,會同各重點區依託金融產業招商會、深圳創投日等活動,以金融服務企業“出海”等金融業務機會為推手,規模化吸引各類金融機構深入考察深圳、布局深圳。
精準滴灌
深圳科技企業貸款額度居首
作為“科技創新之都”和創新創業的沃土,深圳孕育着3.6萬家科創企業和2.4萬家國高企業,商事主體數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雙第一”。金融業要想在這片“創業高產田”謀求再進位,滿足小微企業的訴求格外重要。
為此,深圳持續加大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科技型企業貸款發放力度,統籌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廣泛梳理和摸排融資需求申報清單和小微企業推薦清單“兩張清單”,定向推送至銀行機構並限期作出授信決定,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應入盡入”“應貸盡貸”。同時督促銀行加快推動無還本續貸政策擴容,讓符合條件的企業“應續盡續”。據統計,9月末深圳無還本續貸規模3933億元,比年初增長13.7%;惠及22萬戶小微企業,比年初增長超1萬戶,10月數據仍有大幅度增長。
一手抓“普惠”,一手抓“科技”,是引“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的絕佳組合。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也在深圳蹚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目前,深圳在國內率先認定了2批、35家科技專營機構,可開展研發貸、併購貸、員工持股貸、認股權貸等創新型業務;全國首創的“騰飛貸”品種已迭代至“3.0”版本(1.0為浮動利率,2.0為當期優惠利率貸款+未來貸款優先權,3.0為當期優惠貸款+未來超額股權增值收益分享),已有22家銀行與53家企業簽約,發放貸款16億元。截至9月末,深圳科技型企業貸款1.26萬億元,規模位居國內城市首位。
文/許懿
(南方日報)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