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明:圖片來源網絡)
我今天的主要觀點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絕不是取代美元霸權,人民幣國際化還任重道遠,絕不能不能貪功冒進,把人民幣變成國際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能實現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就算成功了!
一,貨幣的本質和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的本質之一是貿易的媒介。
貨幣的存在首先因為貿易的存在,沒有貿易,貨幣是沒有用的。貿易促進生產效率,擺脫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方式,出現為了貿易的批量生產,批量生產才是當今社會大生產的本質。貨幣為貨物流通服務,有了貿易才會有投資,投資只是生產的一部分。
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就是為作為生產大國的中國商品服務的,我們出口的商品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那麼,我們進口的商品也會以人民幣計價結算,像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俄羅斯石油賣給中國,收取一千億的人民幣,俄羅斯再用人民幣購買中國汽車手機等等,或者用人民幣購買第三國產品,比如用人民幣購買泰國橡膠農產品等,泰國在用人民幣支付中國在泰國修建高鐵的費用,這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真正意義,促進經濟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的本質就是經濟交易的工具。其結果也是促進貿易的便利化。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是人民幣的信用和購買力。
二,怎樣保證人民幣的信用和購買力?
我們必須保持人民幣的信用,必須保證國內市場中的人民幣價值。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國必須保證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也就保證了人民幣的購買力信用。美元的初期的成功也在於其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目前的失敗就在於其製造業空心化導致美國沒有足夠的商品保證其購買力,歐盟、印度和越南等其他經濟體同樣難以保證製造足夠的商品來保證其貨幣的購買力。
這本質上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商品行走世界,也需要人民幣協同國際化。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三,美元霸權雖然日益衰落,但短期內美元的優勢明顯,特權仍然難以撼動。
美元霸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產物,其崩潰也必然有其此消彼長的規律。
當下,在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處於中心地位,流通性、穩定性不可替代,是特權貨幣也是霸權貨幣。
據SWIFT的數據顯示,2023 年7 月,美元相關交易佔比46%,創歷史新高。歐元則跌到了歷史最低24.4%,人民幣相關交易為3%。
美元儲備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雖然已從高點大幅回落,但截至2022 年底仍高達58.36%,是第二位歐元的三倍。
美元仍然是大宗商品定價、國際結算和國際投資融資中最為強勢的貨幣。大宗商品領域,羅傑斯國際商品指數(RICI)籃子涵蓋的38 種商品期貨合約中,有34 種都是用美元計價,權重佔比95%。在國際貿易結算領域,美元佔比在85% 以上。在國際投融資領域,美國揚基債券是各國政府和企業發行國際債券的首選,其統計顯示,在美國債券市場發行的以美元計價債券佔比超過了50%。
所以,美元的霸主地位仍會維持很長時間,目前很難有明顯的變化,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難以被其他貨幣替代。
三,用中國製造背書,另闢蹊徑選擇人民幣的錨定物至關重要。
美元的已經選擇了石油、鐵礦石等國家大宗商品為錨定物,並取得了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其他貨幣想取得美元短期內根本不可能。
但我們可以另闢蹊徑,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人民幣與國內的電力掛鈎的方式。也就是用國內電力市場的電力價格來穩定人民幣價值。
一是我國的電力系統穩定性世界第一,發電量世界第一,我國的電力也開始了出口。特別是我國關於第四代釷基熔鹽堆核電的發展也位居世界前列,可控核聚變也有望在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突破。
二是電力也算是能源大宗商品,並且是市場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電價的穩定可以穩定市場的基本商品價格。用人民幣在國內的信用和購買力穩定國際人民幣的價值和信用。也就是中國國內人民幣只要不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其國際價值也是可信的。
三是人民幣錨定電力後,有中國製造和中國商品做背書,外國人持有人民幣,任何時候都可以購買到中國商品,不用擔心像美元一樣的綠紙顧慮。
四,人民幣國際化須得循序漸進。
近年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經開始運作,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大進步。人民幣當前是全球第三大交易貨幣,倫敦金融城期待人民幣能夠在未來成為最主要的交易貨幣之一。倫敦金融城也將發揮自身的努力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未來將在推動中國碳金融發展、協助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等多領域,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儘管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情況,倫敦金融城葉雅倫表示當前發展勢頭良好。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發展需要高度的目的性政策導向和政策可預測性。在這兩個方面,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政策把握得非常好。
但是,我們也好冷靜的觀察到,目前的現實情況:
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遠低於其他SDR提款權貨幣,雖然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結算有較大進展,但是人民幣定價權很小。
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份額與中國進出口總值佔全球貿易的比重不相符。比如2022年,中國進出口總量超過42萬億元,但人民幣支付只佔其中的2.3%。
人民幣國際化所需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也不健全,從跨境支付系統(CIPS)使用狀況看,到2022年底,1300多家機構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使用,而SWIFT服務的範圍則涵蓋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超過11000 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人民幣貨幣互換的實際使用比例僅占協議的10%。
總而言之,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絕不是取代美元霸權,人民幣國際化還任重道遠,絕不能不能貪功冒進,把人民幣變成國際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能實現與美元歐元三足鼎立就算成功了!
人民幣全球計價、交易和儲備勉強才佔比3%,距離三足鼎立佔比30%的目標,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中美博弈也是一場持久戰,就像抗日戰爭一樣,投降論要不得,速勝論更要不得!
我敢斷言:
當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科技領域大放異彩,成為全世界唯一突破可控核聚變穩定發電的國家之時,錨定中國電力的人民幣自然就會成為世界第一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