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貨幣超發”,那麼我們今天來看看央行是怎麼發行鈔票的?央行是否能隨意“超發”貨幣?
如果我們去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官方網站,可以在網站里找到央行的年報,並在年報裡面找到“貨幣當局”(即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下圖是2021年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內容。
我們在了解央行如何發行新的貨幣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其資產負債表的各大類目的具體含義。畢竟,央行發行新的貨幣的途徑就是“操縱”其資產負債表——擴表或者縮表。
總資產:
央行的總資產包括六大類,其中比重最大的兩類為:國外資產項下的“外匯”、以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
“外匯”作為第一大央行的資產,其來源是:居民或者機構賺取的外匯,會先存入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要歸集全部的外匯到央行,並兌換等額的人民幣。體現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就是資產部分的外匯增加,而負債部分投放新的貨幣。
“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作為第二大央行的資產,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存款行機構進行的——再貼現、再貸款、逆回購、及其他結構性貨幣政策——的貨幣投放方式。其主要方式為:通過調整相關的利率、額度,使得這些機構向央行多借或者少借錢,表現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就是資產項:銀行們欠了央行錢,而負債項:央行給銀行們提供貨幣。
總負債:
央行的總負債包括七大類,其中最重要的分類為“儲備貨幣”,也就是我們上一篇《央行印出來的錢都去哪了?央行如何通過印錢影響經濟?》里提到的“基礎貨幣餘額”。
“儲備貨幣”最為最大的央行的負債,其代表的就是央行印出來的全部鈔票。像上一篇講到的一樣,其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存款準備金”兩個部分。
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若資產部分擴大了,比如有更多的外匯被我國賺取進來,央行為了保證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會再發行一筆“基礎貨幣”進入市場。
了解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的組成之後,我們來看一下,央行通常是如何發行貨幣並投向市場的?
第一種途徑,通過“外匯”占款作為基礎來發行基礎貨幣。
由於我國常年貿易順差,當我國的居民和機構賺了更多的“外匯”並存入各大商業銀行之後,按照要求,商業銀行的“外匯”需要被集中歸集到央行。商業銀行不能把這些“外匯”白給到央行,央行也不能生搶。
所以,央行為了得到這些“外匯”,會按照匯率印刷出等額的人民幣給到商業銀行,以等價換取這些“外匯”。這些人民幣就是央行“印刷的錢”,記在央行的“負債”部分。
2014年以前,我國央行發行貨幣的主要依據就是“外匯占款”,佔到了央行總資產的80%以上。也就是近幾年,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越來越豐富,才降低了央行貨幣發行對“外匯”的依賴。
第二種途徑,通過管理“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來發行基礎貨幣。
在該途徑下,我國央行的主要手段有:1. 商業匯票的再貼現;2. 再貸款;3. 逆回購;4. 其他結構性貨幣政策。
我們分別來看以下沒中方式的作用方式。
匯票的再貼現:
什麼是匯票?公司A向公司B買東西,A沒有直接付款,而是找它的存款銀行給它開了個“未來某天付款給B多少錢”的票據證明。這個票據是有銀行背書的,而銀行之所以願意給A出具這個票據證明,一是因為A在該銀行有足夠的存款,付款能力肯定沒有問題;二是因為銀行會賺取一點點的收益,即“貼現率”,比如A給B的6個月之後承諾支付的1000萬的票據,B如果現在就想取走,只能拿到999萬元,差的這1萬元就被銀行賺走了。
那麼“再貼現”就是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轉讓未到期的票據時,央行收取的利率。前面B不是提前將未到期的票據賣給商業銀行里嗎?商業銀行還賺了1萬元。現在商業銀行也不想等6個月等這個票據到期了,正好央行的“在貼現率”比較合適,於是就把這個票據賣給了央行,拿回了比如說999.5萬元。這樣一來一回,銀行還賺了5000元。
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來間接的控制商業銀行“賣票據換取貨幣”的行為,進而控制市面上貨幣量的多少。
比如說,若央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賣票據給央行的慾望就會降低,銀行手裡擁有的貨幣量也會隨之降低,進而市場上的貨幣量也會同步降低。反之亦然。
再貸款:
央行通過調整“再貸款利率”和“再貸款總量”來控制向市場上投放貨幣量的多寡。再貸款包括:流動性再貸款、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金融穩定再貸款、專項政策性再貸款。這幾項我們多少應該都聽說過。
比如央行若投放某低息專項貸款,相當於是向市場上注入額外的貨幣,並且要求這些貨幣只能進入特定領域。
逆回購: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以利率招標的方式開展逆回購操作。一般的逆回購有7天或者14天。這個操作的流程為:
央行根據市場上的貨幣情況、經濟情況等各種因素,決定向市場買xxx數量的債券,作為交換,給中標者等量的貨幣,相當於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了。
然後公開市場上,大家來投標看想按照多少利率成本來賣債券換錢,然後價高者中標獲得這部分逆回購貨幣。
以下這種公告相信同學們經常能在各個財經快訊新聞裡面看到,因為央行的逆回購操作非常的頻繁。這就是央行通過逆回購向市場上投放貨幣或收回貨幣(到期若不續作相當於是收迴流動性)的方式。
其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例:MLF、SLF、PSL:
除了以上貨幣政策工具之外,近些年央行最常用的幾個工具有SLF、MLF、PSL。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酸辣粉”、“麻辣粉”“披薩籃”這些個昵稱。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又是怎麼工作的呢?
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俗稱“酸辣粉”,是一種央行發放給商業銀行的短期抵押性質的貸款。央行通過這種方式向市場注入短期的流動性。比如說,如果商業銀行缺錢了,可以拿自己的各種資產(商業票據、有價證券等)抵押給央行,換得一份短期(通常在1~3個月)的貸款“酸辣粉”來充饑。
“麻辣粉”——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與“酸辣粉”類似,不過其貸款期限相對更長,在3個月以上並且可以展期。
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PSL),俗稱“披薩籃”,的期限更長,以3-5年為主。一般是針對某特定政策支持的貸款類型,商業銀行發現現有的貸款不能滿足這些特定需求,就會向央行申請額外的“抵押貸款”(通常利率更加優惠),來補充市場上的需求。大名鼎鼎的棚改貸款就是在這一工具支持下產生的。
當前,央行類似的貨幣政策工具越來越豐富,央行一般通過控制這些貨幣供給的利率和數量,來控制貨幣發行量的多少。一般利率上升或者數量減少,就意味着要收回市面上過多的流動性。反之亦然。
以上是央行常用的控制基礎貨幣量(即所謂的印鈔量)的手段。那麼大家可能會問,這不還是沒有解決疑問:央行到底能不能隨意印鈔、超發貨幣呢?
理論上來說,如果央行不管不顧,它確實是可以做到任意的印鈔,畢竟其擴表和縮表基本全靠自己自覺,只要印出來,就能流進金融體系當中。而且“貨幣”作為“白條”的一種,只是具有了國家的背書,信用程度很高而已。既然是“白條”,理論上就是想打多少就打多少。打出來的“白條”,讓商業銀行們按照信用貸款的方式貸款走就好了。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家信用”是一個非常高的信用等級。老百姓可以失業不還房貸、公司可以破產債務重組,但是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是很難很難信用破產的。
這就意味着,哪怕僅僅是為了維持大國的運轉,我國央行都是不能瞎搞的。在不瞎搞的前提下,央媽的所有貨幣政策都是有跡可循、有理可依的。
我國央行有其工作和運行的主要目標,包括穩定物價、穩定匯率、促進經濟發展、控制失業率等多個目標。其貨幣政策也是為這些目標服務的。不管是發行貨幣 注入流動性、還是減少貨幣 回收流動性,我們所有的貨幣政策基本都是為了這些目標而服務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央行是不可能任性妄為隨意印鈔的。尤其是我國央行的運行邏輯與美聯儲的運行邏輯完全不同,更不可能像美聯儲一樣開足馬力印鈔收割全世界的。畢竟人民幣並不是國際最通用的貨幣,別說收割全世界了,我們要是想幹個“人民幣潮汐”,直接就會被全球棄用,正所謂自掘墳墓。我們確實暫時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也確實不可能隨意發行貨幣、印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