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1
廣西首府南寧化身“慧泊市”衝上熱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廣西慧泊市”突然上了熱搜,這讓不少網友感到一頭霧水,廣西什麼時候多出來一個“慧泊市”?其實這是一種調侃的說法,具體原因和南寧市的停車費有關。
市民反映,南寧的大街小巷,只要能劃車位的地方,都划上了車位,統一歸慧泊停車場有限公司管理。
隨之而來的就是,高昂的停車收費問題。
有網友可能納悶,城泊停個車,能收多少錢?
根據南寧慧泊停車場有限公司的收費標準,這價錢貴得不是一星半點兒。
圖片來源:網絡
有網友算了一下,從早上7:30停到晚上9點,預計花費102元錢。
圖片來源:網絡
一天光停車就要上百塊,對普通老百姓來講,簡直搶錢。
當地網友曬的停車收費記錄,大幾十塊錢的很普遍。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人和朋友吃個飯,車停在路邊,第二天去取車,結果停車費接近200塊錢。
這麼大的費用,而且每天都要繳納,實在負擔不起,於是很多人不再繳停車費。
據慧泊停車公眾號公布的信息,停車費欠款最多的高達六萬多元。
圖片來源:網絡
有網友吐槽,在南寧買得起車,買得起油,停不起車。
有人建議說,去別處停不就行了。
確實可以去別處停,但南寧市區的停車位,幾乎都是慧泊家的。
據媒體報道,慧泊公司共有道路路內機動車停車位30535個,停車帶36908米,公共停車場2個,公交集團停車場30個。
目前划出的車位,很大部分佔的非機動車道,逼的非機動車跟機動車去搶車道。
圖片來源:網絡
更離譜的是,很多停車位是沿着大馬路划過去的,一直划到紅綠燈路口。
更更離譜的是,連公園、體育場等公益性質的停車位也要進行收費。
哪怕你決定不開車,騎電動車、自行車上下班,照樣逃不過。
因為慧泊公司還有非機動車保管點82處。
圖片來源:網絡
不管你是開車,還是騎電動、摩托、自行車,停了就得交錢,而且不是小錢。
更誇張的是,寶寶車、助力推車、板車、輪椅,照樣收費。
把一個城市變成一個停車場,南寧走在全國的前面。
面對越來越多的市民不繳停車費,慧泊公司也是絞盡腦汁。
2023年5月8日,慧泊公司和南寧青秀區法院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建“執行+智慧停車”執行聯動機制。
圖片來源:網絡
明面上看,兩者合作,是慧泊通過停車定位的技術優勢,幫助法院解決老賴執行難的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但聰明的網友一眼看穿,慧泊停車和法院合作,主要盯着的還是停車不繳費的老賴。
你不怕停車公司,總得怕法院吧,這一招確實秒。
這麼一搞,與慧泊公司聯手,青秀區法院必然生意興隆,估計會成為全國最富的法院。
還好事情發酵後,立刻引起了輿論關注,相關高層介入。
廣西高院判定:
青秀區法院與特定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不符合公平公正原則,責令青秀區法院與慧泊公司解除《合作備忘錄》。
南寧市委決定:
對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會,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梁芳燕,南寧市市政和園林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玄,南寧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賴洪,南寧慧泊停車場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郭智華等5人予以停職檢查。
圖片來源:見圖
廣西高院的通報中提到了兩個關鍵點耐人尋味,一個是特定企業,一個是公平公正原則。
司法部門面對的是社會公眾,不為特定個體服務。
一旦司法部門和企業走得太近,將可能影響法院的判決,有可能讓法律失去公平公正。
廢除協議,停職5人,也算是懸崖勒馬。
但高昂停車費的問題,如何解決?
事情,就是這麼一個事情,因果邏輯清晰,過程梳理有依有據,雖然當地政府已經及時出手進行了整治和調整,但是停車費和模式的關鍵問題,目前依然存在。
南寧(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
深度分析:這一次的輿論熱點事件,關鍵問題是什麼?釋放了什麼信號?
這個熱點事件裡面,有一個關鍵過程細節:
司法部門是國家公器,以守護公平正義為天職,不是私人工具。
但是這個原則,在南寧市這次的熱點事件裡面,遭到了踐踏和破壞。
停車屬於城市基本服務,這個城市基本服務,已經通過土地出讓金,城建費等方式收取了。
且我國是人民做主的國家,城市服務人民,而非視人民為簡單的客戶。
哪一個部門主管審批,是誰授權慧泊壟斷性地劃停車位收費的權利?
更誇張的是,法院竟然和企業聯合起來收停車費,這不僅是“法治意識不強、履職不當”的問題。
通過股權透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南寧慧泊就是由南寧國資委間接100%控股的一家子公司。
所以南寧慧泊是非常純正的一家國有企業,估計這也是他們能夠坐擁大量停車資源的重要原因。
而市政道路屬於一種公共資源,由政府進行建設和管理,所以南寧國資委旗下的慧泊停車將市政道路划出來做停車位,這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那麼問題來了,路邊划出來的停車位到底屬不屬於公共車位?南寧慧泊停車定價是否偏高?跟其他城市對比,這個停車費屬於什麼樣的水平?
圖片來源:天眼查
國企做生意無可厚非,甚至壟斷經營也可以理解,但是,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5月8日,南寧市青秀區人民法院與南寧慧泊停車場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再度引發爭議。官方解釋大致意思是便於法院對查封的車輛實時監測,及時採取控制措施。其實,說白了就是讓法院撐腰唄,震懾一下不交費的車主,這怎麼看怎麼像是收保護費的既視感,關鍵是老百姓停個車,有必要這麼興師動眾嗎?
地方法院竟然會和企業公開合作,追繳停車費,這個事情就太過了。
怎麼?官商結合,敢情南寧這個城市是你們家的唄?這是非常嚴肅的權力紅線突破事件,遭遇雷霆一擊,毫不以外:
圖片來源:網絡
客觀來說,放在2023年的當下,敢這麼明目張胆,公器私用,搞橫徵暴斂這一套,絕對是昏招。
眼看洶洶的輿情難以控制,市委市政府只能出來滅火,叫停了所謂是合作,認定這個法院和停車公司的所謂合作屬於違規,這就對了嗎?薅羊毛也不能這麼明目張胆,無所顧忌吧?
圖片來源:網絡
本來應該是公平公正的法院,卻給企業充當私人討債公司的角色,用公權力給企業服務,百姓的憤怒厭惡值達到了頂峰。
而造成這樣荒唐事件的背景,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信號,就是地方債務的壓力:
慧泊公司其實是南寧市地方國企,類似於地方平台公司,屬於市屬國有資本。
由於土地財政枯竭,南寧地方企圖用這個收費項目向銀行貸款72億,用於南寧市的開發建設和城市運營。
慧泊公司用公司業務成功質押了25年的經營權,並以此為抵押,獲得了高達72億的貸款!這籌碼真是玩得太大了吧?
說白了,這就是管理權力和資本的置換。
此行為系讓有車者分擔城建費用,與讓購房者通過交納土地出讓金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異曲同工。
其實,這個天價停車費事件背後的一個誘因就是地方債,前些年全國各地的轟轟烈烈是造城運動,拆了建,建了拆,盲目擴張,無序擴張,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的浪費。
而地方上成立的所謂城投公司,舉債發展,透支本地是物力財力,為地方財政捅下的都是天大的窟窿。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的背後總是隱藏着更多未知的故事。
通過不斷的挖掘和探索,才能揭開那些被掩蓋的事迹。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
趨勢研判:基於信號和現實背景,很多地方的經濟管理,不容樂觀
基於以上分析,其實邏輯非常清晰:
很多城市和地方上的如意算盤是,只管舉債發展,把造城運動搞的轟轟烈烈,出來政績了,主政領導面子上好看,可以在官場更進一步,搞不好,就拍屁股走人,留下繼任者來補窟窿,或者指望債多不愁,然後靠中央轉移支付來填坑。
但是,2023年,國家態度明確,公開發話,誰的孩子誰抱走,誰戳的窟窿誰來補,中央不管。
這可就發了愁了,怎麼辦?由於過度的透支地方的財力,大部分地方財政都無力支付巨額的銀行債務,甚至有些地方一年的財政收入傷不足以支付銀行貸款的利息,怎麼辦?
怎麼辦?薅羊毛唄!於是各地薅羊毛的辦法就五花八門起來,各種收費手段花樣翻新,收費項目增多,收費金額也成倍增長。
這個所謂的停車項目合作備忘錄,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催生出來的一個怪胎,本來想着換個說法創收,把責任推給停車場,出事情了,民憤極大了,就讓停車場出來背這個鍋,千不該萬不該,最不該的,就是公器私用,拉着公檢法單位來搞創收,把法院扯了進來,這就是很嚴重的權力為資本服務的重大錯誤了。
圖片來源:網絡
這雖然是一個偶發事件,但是,其背後映射出來的地方債問題才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必須重視,必須規範地方的收費問題,以防地方上為了搞錢亂收費,亂罰款,也要防止地方相關部門與一些收費企業勾結做出坑害老百姓的事兒來。
無獨有偶,南寧不是孤例,同樣是2023年5月,河南一輛車因為違規行駛而被罰款高達27.5萬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圖片來源:網絡
許多人對這一處罰感到不可思議,然而,當地工作人員卻表示這是由於財政緊縮,該罰必須罰。
圖片來源:網絡
事情不複雜,邏輯其實和廣西南寧同出一轍。
看清主線,才能看準趨勢: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從去年開始成為國家決策者極為重視的問題了
自從2022年11月以來,理財產品出現大規模“破凈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投債是理財重倉的資產。2022年以來,各地經濟下滑加劇,財政表現不佳,那些負面輿論不斷且有非標瑕疵的區域城投債券,就成為各大基金機構集體拋售的眾矢之的。
近10年來,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要驅動力的城投債規模也在逐年遞增,從2014年的3.23萬億元增長到現在的13.87萬億元。不止如此,由地方政府提供擔保並承擔責任的各類隱性債務也早在2014年之前就開始蔓延,雖然歷經10年清理整頓,但截至目前仍是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風險點。近期貴州、山東等地相繼爆出城投債違約事件,為防範地方債務風險再次敲響警鐘。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儘管地方債規模不斷擴大,償債壓力明顯增加,但目前尚未出現實質性違約事件,風險仍在可控範圍之內。但是地方城投為主的隱性債務由於其形式和融資手段多元,債務結構複雜,融資成本較高,風險明顯高於顯性債務。近年來爆出的違約事件多集中在城投企業非標融資,涉及省份包括貴州、陝西、內蒙古、甘肅、雲南、湖南、河南、天津、吉林、四川等省份。
國家在2023年年初就明確了態度,那麼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失去了土地財政的支撐,也失去了國家轉移支付的填坑托底保證,怎麼辦?
不想債務違約爆雷,就得積極創收,而過去長期輕鬆錢(土地財政)來得又快又多,一下子調速換擋,效率擠壓之下,動作變形,在所難免。
罰款也好,停車費也好,其實本質都是地方收入,都可以看作稅收。
收稅無可厚非,但是,橫徵暴斂,就是大事了。
圖片來源:網絡
地方債務壓力之下,類似於以上的事件和動向增加,是必然趨勢。
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是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財政部也多次表態,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這就意味着中央政府不會直接出手接盤,但在政策上給予了明確引導,地方政府需要落實主體責任,主動探索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市場化實施路徑。
很現實的一個結論:接下來,就要看各地政府對於債務處置和消化的水平表現了。
五個指頭伸出來都有長短,對於很多城市來說,這是挑戰,也是考驗。
當然,也有不錯的案例:
在債務化解方式上,各地積極探索運用市場化方式化解債務。例如江蘇、江西和陝西等地建立信用保障基金和風險補償資金;廣州、河南、青海等地建立償債備付金制度,從專項債項目凈收益中提取;江蘇、廣東、重慶、浙江等地通過與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合作,籌措資金,推動金融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路是人選的,結果也是人選的。
接下來,地方管理和經濟,和債務的博弈,必然成為2023年很多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主線。
還是那句話,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老百姓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吃相好不好看,很關鍵,地方管理水平到底如何,接下來,拭目以待。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寫在最後:
公器私用,為創收服務,是一個絕對值得警惕的風險信號
經濟越是有壓力的艱難階段,越是容易亂象叢生。
綜觀慧泊停車以及全國越來越多出現的類似事件,涉嫌壟斷經營只是表面現象,由此暴露的深層問題是,城市管理者應該怎樣科學合理地調配公共資源,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本應服務的人群。
只有堅持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則,才能確保公共服務始終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經濟效益作為價值取向。
公眾資源私有化,民生程度萎縮,這並不利國家長治久安。這是一個值得警醒的時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與權衡,以免出現社會動蕩,影響國家發展。
希望政府與國企能聆聽民聲,理性引導,真正想老百姓着想。不要成為打壓民間的幫凶,這需要睿智與擔當。
化解地方債是一個重大複雜的問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犧牲老百姓利益,一切措施都要在法律框架下進行,以防權力的濫用。
系列事件不只是一個收費問題那麼簡單。
它反映出政府在公共資源管理、國企監管、民生保障等方面還有較大改進空間。
暴露出來,引發熱議,輿論發酵,其實是好事。
看得見的風險不是危險,看不見的暗流,才是要命的。
經濟社會,權力和資本的關係,特別是在中國,非常敏感,也極其關鍵。
這事兒雖然老百姓說不上什麼話,但是這次事件國家和管理給出的回應和處理值得認可。
看見一隻蟑螂的時候,其實已經有很多蟑螂了。
中國經濟這一輪復蘇和持續發展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重視的風險,還有監管的警惕,任重而道遠。
以上,就是對廣西南寧最新的熱點事件,進行的專題梳理和深入分析討論內容,和各位i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於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