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002415.SZ)又要分拆子公司上市了。
杭州海康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康機器人”)近日提交了招股書,擬創業板IPO。海康機器人是海康威視旗下一家主要從事機器視覺、移動機器人業務的控股子公司,將由海康威視分拆上市。
截至發行前,海康機器人有兩名法人股東,其中母公司海康威視持有公司60%的股權,員工持股平台青荷投資持有公司40%的股權。此次IPO,海康機器人擬發行不超過25%且不低於10%的股權募集60億元資金用於項目建設,公司對應的整體估值在240億元-600億元之間,青荷投資持有股權的對應市值將達到96億-240億元。
而青荷投資的股權結構中,海康威視員工及高管佔比76.66%,如果海康機器人成功上市,海康威視高管和員工持有的股權價值將高達73.6億-184億元。也就是說,將原本屬於海康威視的子公司分拆上市後,股權激勵的收益卻大部分落入母公司高管和員工的口袋。
看來,和此前分拆螢石網絡上市帶動一批高管和員工財富暴增的情況類似,海康機器人如能成功上市,或許也將是又一次的批量造富運動。但對於國資控股的海康威視來說,此舉是否真能保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值得繼續觀察。
經營獨立性引爭議
據招股書,2019年-2022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下稱:報告期),海康機器人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41億元、15.25億元、27.68億元及28.1億元,凈利潤4547.86萬元、6509.64萬元、4.82億元及4.28億元。呈現較好的增長勢頭,這其中有相關領域國產替代潮興起的因素,也離不開母公司海康威視的“幫扶”。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看,公司在主營業務上與母公司海康威視存在較高的關聯性。報告期內,海康機器人向關聯方採購金額分別為5.27億元、10.08億元、2.47億元和2.05億元,占各期採購總額比例分別為82.61%、66.34%、12.41%和9.55%;同期,海康機器人向關聯方銷售金額分別為1.02億元、1.18億元、1.41億元、1.1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88%、7.72%、5.1%、3.92%。
看得出來,近兩年關聯交易的佔比有所下降,但截至2022年末,海康機器人仍在使用海康威視中後端業務系統,涉及生產、研發、財務、人事、辦公等方面的管理,而海康威視作為技術提供方負責相關係統的運行及維護,並向公司收取費用。
此外,海康機器人還有多筆向關聯方拆借資金的交易。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1月31日之前,海康機器人與海康威視簽訂借款合同,將暫時閑置資金歸由海康威視統一管理。2021年及2022年1-9月,海康機器人分別向海康威視拆入資金16.78億元、8.6億元。
對於上述問題,海康機器人回復《新財觀》稱:“2020 年 8 月以前,公司採用代工生產模式,在此期間,公司主要向海康威視下屬子公司海康科技採購其代工的機器視覺、移動機器人等產成品,關聯採購佔比較高。2020年8月以後,公司生產模式變更為自主生產模式,向海康威視及其下屬企業關聯採購內容相應發生變化,關聯採購佔比大幅下降。報告期各期,公司向海康威視及下屬企業銷售機器視覺、移動機器人產品的規模較小,主要系關聯方因自用需求或零星業務需求採購,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對關聯銷售的機器視覺、移動機器人產品進行定價,具備公允性。”
至於資金拆借的問題,海康機器人回復稱,“公司與海康威視簽署《系統授權使用協議》,通過內控制度安排及技術手段完成權限的切割和系統的隔離,不會對公司業務獨立性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海康威視已出具相關承諾。另外,公司向海康威視拆藉資金,主要係為了滿足業務發展資金需求。截至報告期期末,公司已結清資金拆借餘額和應付利息餘額,並且公司將不再向海康威視進行資金拆借。公司也將以維護股東利益為原則,與海康威視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報告期內,海康機器人應收賬款餘額分別為 4.78億元、4.46億元、6.81億元和11.08億元,存貨餘額分別為2.62億元、8.32億元、12.11億元和17.28億元,逐年上升趨勢明顯且上升速度較快。
與之相對應的,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處於持續“失血”的狀態。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38億元、1.03億元、-3.25億元和-3.98億元,累計流出金額高達7.58億元。這也令外界質疑公司的業績更多是“紙面富貴”,無法真正依靠自身實現造血。
公司方面回復《新財觀》時表示,“公司的存貨賬麵價值呈逐漸上升趨勢。一方面,主要系公司營業規模不斷增長,需要更多的備貨以保證業務規模的增長。另一方面,報告期內公司完成了產線切換,由向海康科技採購成品變為獨立採購原材料並進行生產,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賬麵價值都有所增長。此外,公司存在一定比例的解決方案類業務,該類業務從合同簽訂至項目驗收需要一定時間周期,故產生相關存貨。公司已對存貨進行減值測試,並嚴格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整體上公司存貨處於合理水平。隨着公司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原材料採購與產品備貨相應增加,應收賬款也有所增加,上下游的付款及收款結算存在一定的時間差,致使公司2019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9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
上述解釋看似合理,不過也透露出公司在上下游的合作中似乎都沒有太大話語權,結算周期的壓力都給到公司這裡,於是客觀上就呈現出經營性現金流“出多進少”的局面。
又一次批量造富對母公司損益如何
在科技新興產業領域,股權激勵是常見的一種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的手段。不過對於海康威視這樣一家國資控股的企業來說,其股權激勵通過分拆子公司上市讓高管和員工實現財富增值的過程,自然會迎來更多的審視。
截至發行前,海康機器人僅有兩名法人股東,其中母公司海康威視與員工持股平台青荷投資分別持有海康機器人60%、40%的股權。此次IPO,海康機器人擬發行不超過25%且不低於10%的股權募集60億元資金用於項目建設,公司對應的整體估值在240億元-600億元之間,以此募資額計算,青荷投資持有股權的對應市值將達到96億-240億元。
再往前追溯,2016年嘉盈投資以1269.13萬元的出資取得了海康機器人40%的股權,2018年、2019年嘉盈投資按照比例兩次增資,2021年青荷投資受讓嘉盈投資股權時,公司的整體估值為2.46億元,青荷投資對應股權價值僅9840萬元。而到了提交招股書時,也就是僅僅一年多之後,這筆股權價值飛升了96倍-242倍。
而拆解青荷投資的股權結構,其中海康威視員工及高管佔比76.66%,如果海康機器人成功上市,海康威視高管和員工持有的股權價值將高達73.6億-184億元。也就是說,將原本屬於海康威視的子公司分拆上市後,股權激勵的收益卻大部分落入母公司高管和員工的口袋,外界因此質疑此舉有侵害母公司股東利益的嫌疑,甚至涉嫌利益輸送。
對此說法,公司方面回復《新財觀》時表示,“海康威視跟投計劃對公司的入股價格合理、公允,已履行必要的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海康威視跟投計劃系國有企業探索項目跟投等中長期激勵方式下、經國務院國資委批准的跟投計劃。計劃的實施有助於提升公司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保持核心骨幹隊伍的穩定性,為提升企業活力打造動力源泉。
海康機器人認為,海康威視跟投計劃對公司的入股價格公允,已履行必要的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海康威視及其子公司員工(除公司及其控制企業的員工除外)參與海康威視跟投計劃,不存在公司對關聯方利益輸送情形,亦不存在關聯方對公司利益輸送。
此外,海康威視在 2022年6月11日、2022年12月11日發布的關於分拆海康機器人上市的預案的公告中已明確,”本次分拆完成後海康機器人仍為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康機器人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仍將反映在公司的合併報表中。公司股東可共享子公司成長收益。所以不存在損害母公司中小股東利益的情況。“
不過,市場仍有很多疑問的聲音,海康機器人分拆上市後,如果仍然將其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反映在海康威視的合併報表中,相當於同一份資產放到兩家上市公司的報表中,且不說是否涉嫌同一資產二次上市的問題,至少也會對同一份資產帶來的收益造成事實上的攤薄。而海康威視的大股東中電海康,是由央企中國電科100%控股,因此這裡面還可能牽涉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問題。
另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海康機器人是通過信託的方式進行員工持股計劃的,即股權激勵對象持有中建投的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享有嘉盈投資99.999%的收益,嘉盈投資又享有青荷投資幾乎全部的收益。
通過這樣的層層嵌套,外界已經看不到海康機器人的股權激勵對象到底有哪些人?高管和核心員工的持股比例如何?是否涵蓋了全部的高管和核心技術人才?海康威視與海康機器人的高管在其中有多少重疊?股權激勵額度與貢獻是否匹配等?
以上種種疑問,仍有待海康機器人進一步釐清。
(聲明:本文基於公開資料與數據分析,尚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