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一季度工程機械的銷售數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以挖掘機為代表的一些子行業下滑幅度驚人。
/// CONSTRUCTION MACHINERY
作者 | 孫長鑫
攝影 | 陳鵬
本文約7300字,閱讀時長約8分鐘
4月也比較低迷,行業預測國內銷量只有9000台,如果二季度不能恢復,全年業績就很難有保障了。業內人士,特別是部分代理商,由希望變失望,由困惑變迷茫,由迷茫變迷失,由積極變消極,由配合變抱怨,由主動變被動。
然而此時的市場急跌,才是真正考驗廠家定力和格局的時刻;才是真正考驗代理商真正能力和進退的關鍵時刻;才是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的時刻。此時此刻,才真正需要靜靜思考:如何迷茫而不迷路?
2023年1-3月的市場狀況與2022年1-3月同比下滑幅度略有差別。2022年1-2月時,大家也感覺下滑50%以上,只是今年2月同比好一點,3月再次大幅下跌。今年同比整體降幅1季度比去年收窄近10個百分點,不過當時處於疫情中,今年解除了疫情,大家似乎沒有了疫情“借口”,銷量同比再次下滑近50%,更不容易接受,特別是沒有調整產品結構、打開出口等新通道或沒有採取果斷削減成本費用的代理商,感覺更加艱難。

2022年與2023年同期國內挖掘機市場銷量對比
數據來源: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 CME4月預測
近期諮詢交流的朋友又多了起來,但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有些“蒙圈”,不知道未來的方向,甚至真地直接選擇躺平,憑天由命的多了起來,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或認命一定是不可取的。筆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就大家關心關注的問題,談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Q1
學習標杆,提前布局
向行業標杆者學習。2021年5月31日,向文波先生在三一重工挖掘機問鼎全球之時,已經為行業指引出未來抵禦周期的方向:到海外去、數字轉型、用人之道、居安思危。此時恰逢這一輪工程機械下滑周期的開始,我多次引用和提示三一的這四句話,我認為每一句都價值連城。
2年後的今天,三一重工海外銷售已經佔到總銷量的50%,成功規避或減輕了國內市場的下滑影響。有人說向總裁當天“微醺”講出來的,當時這四句話並沒有引起同行的太多關注,但中國有句俗話“酒後吐真言”!抄作業還來得及。
我們學習標杆,大多學習的只是皮毛,並沒有理解行業標杆的行為邏輯。比如“到海外去”,也不是說去就去,去了就行,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和培育,無論是海外市場,還是海外渠道,以及適應外國客戶的產品與服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立刻見效的。
“數字轉型”是未來,“用人之道”是核心,“居安思危”是永恆。有遠見的先行者,一定更加掌握主動權,雖然各廠家和部分代理商,今年也開始了海外之旅,但不可避免形成新的海外市場“踩踏”事件,惡性競爭不可避免,同時我們也看到,今年出口數據同比增速收窄,但還是要堅定不移地走出去,尋找出路。
Q2
短期直營,長期代理
關於直營還是代理,從本質上說是市場的選擇,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或一個代理商發展不同階段的選擇,而且越來越是一個雙向選擇,不單單是主機廠選擇直營還是代理,代理商也會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做出選擇,選擇多品牌、多產品線經銷。
即便是行業的領導者卡特彼勒和三一,開始的時候也都有直營和代理,只是隨着規模的擴大,分工越來越細,代理才佔據主導。試想如果一開始只生產幾百台設備,上哪招獨家代理?或者沒有代理商就不賣了嗎?
在區域空白,或某個行業專用設備銷路沒有打開之前,或者代理商不願意或沒有能力代理之前,選擇廠家選擇直營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而且目前有些國有採購單位,要求直接向廠家採購。
記得20年前國內最早生產小挖的玉柴,別說找代理商了,連客戶都不知道小挖能幹什麼,無奈玉柴工廠以優惠價格,把小挖賣給自己員工,各地市場經理一邊用自己的設備租賃幹活,一邊向詢問的人推銷挖機。
長期看代理制無疑是成功的模式,但不是每個生產廠家都達到卡特彼勒、小松和三一重工的規模和能力,也不會每個廠家都能為代理商老闆兜底。代理商也不是都能做到像利星行的水平和層次,代理商老闆也不具備利星行老闆的格局、眼光和能力。卡特彼勒和三一最初的代理商規模也是十幾家、幾十家,經過若干年逐步優化為現在的幾家、十幾家。說優化好聽,其實也是淘汰。
這兩年本人無聊嘗試着做白酒的經銷,發現酒的營銷無論是渠道還是方法,都有我們借鑒的地方,酒的生產和經銷其實是一片紅海,但也是營銷水平很高的行業。經銷體系多種形式並存,有區域獨家代理,有區域多家代理,有省代,有市代,有多省一代,有一省多代,有直營定製,有大客戶渠道,有OEM代工,有品牌專營等等,現在也有網上平台直營店,各種渠道通路各顯神通,各賺各的錢,各出各的力。
我喜歡一句話:廠家應該努力培養代理商,讓他具備為足以離開的能力,然後拚命對他好,使他不願意離開。《卡特彼勒之道》這本書值得多讀。
Q3
廠商關係,換位思考
每當市場極好和極差的時候,廠商關係的討論就越強烈,特別是目前這種市場環境,人們又把廠商關係的話題拿出來,冷飯再熱炒一下,搞得各廠家大咖紛紛出來表態。我不能說這是個偽命題,但主張換位思考,這可能與本人既做過代理商,又在廠家工作過有關。
廠商關係有說是父子關係、上下級關係、戀人關係、夫妻關係,我認為本質上是價值交換關係。如果一定要與生活中的關係比較,我認為更像帥哥靚女從相親、戀愛,到結婚,再到有的相伴終生,有的離婚分手的過程。
“白頭偕老”的前提是雙方在生活進程中,同步向前,至少不能差距太大,這樣才能相互扶持,相伴而行;如果一方跑步前進,另一方原地踏步,甚至一方伸出手,而一方不接手,想幫都幫不了;如果雙方在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有巨大差異,就更不可能走得長遠。如果說夫妻之間可以貌合神離,但做企業一定不可以。不管任何一方跟不上,或者追求不同,都會分離,現在已經不是單獨的廠家取消代理商,也有代理商主動放棄,逆向取捨而另謀出路。不能簡單的認定誰對誰錯,而是生存的選擇。
“門當戶對”對於廠商關係選擇同樣適用。不管是風花雪月的理想還是浪漫,最終都要回到“婚姻”的現實中來。
廠家的價值是提供優質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代理商的價值是擁有客戶,把廠家的產品和服務傳遞給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任何一方失去自己的優勢和價值,關係就會轉變和切換。不管哪一方失去優勢,都會一文不值。
作為代理商:不管代理什麼品牌,你都要做到優秀,否則你就沒有選擇權。努力向上,才能成為與前排廠家相匹配的代理商。
作為生產廠家:一定對優秀代理商好,好到他不願意離開;對新代理商給1至2年的扶持,跟上就留,跟不上就淘汰,當然淘汰方法不能讓人心涼;同時不斷尋找其他品牌的優秀代理商,特別是經歷過幾輪行業起伏依然活着的運營健康的代理商,為這樣的代理商等幾年都值得,培養一個代理商成本是很高的,放棄卻是一瞬間。
特別是不能根據領導的喜好選擇代理商,這樣太沒有格局了。艱難時期,最好是儘可能相互賦能,而不是相互指責。
Q4
大道至簡,勤而行之
尊重市場,完善運營,提升自己,提升代理商老闆對行業的認知及其重要,道理都明白也不複雜,但要付諸行動,知行合一很難。躺平是最不可取的,躺平不僅是對工廠和員工不負責任,對自己也是不負責任。
作為代理商,誰沒有被市場下過狠手?有時很累,卻不知道哪裡累,想說卻不知道跟誰說,有時候我們都想跟世界請個假,暫時離開一下。但生命只有一次,人到中年兩不堪,唯有責任扛雙肩。因為我們躺平,身後將空無一人。
有人說:也許懂得彎腰的人,才能承載更重的重量。要相信,所有的艱難,再難也會過。這世界不會為了誰而停留,每天太陽都會準時升起!
對代理商來說,要想生存,最不能說的就是:“出口業務我沒幹過、大客戶我沒有、好員工難找和廠家支持不夠”。你要想:“誰能做出口業務?如何找到這樣的途徑和人才?優秀員工為什麼找不到?是待遇低還是氛圍不好?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工廠為什麼不支持我?如何做才能支持我?”
就像炒股被套一樣,很多股民一套住,就說:不管了!其實是不對的,而應該跟上節奏和熱點,積極解套,而不是憑天由命。筆者很喜歡山東浩丞楊總的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老闆就要有這樣的氣魄,不管成功還是失敗。
事逢兩難要靜心,事逢萬難要放膽。市場大不了再回到2015年的低點嗎,有的朋友說2015年設備毛利比現在高,現在價格太低。放心,工程機械周期和豬周期一樣,工程機械的價格和豬肉價格類似,量小了豬肉就漲價,存欄多了豬肉就降價,道理就這麼簡單。
Q5
尊重知識,相信科學
在《如何化解工程機械代理商危機》和《代理商生存手冊》等前序系列文章中,筆者詳細講解過度過危機的方法:美林死亡曲線和達克效應。這裡不再贅述,但想說明的是要相信知識和經驗,工程機械運營沒有什麼新鮮事,行業周期也是始終不變,應對方法也不離奇,但無數次地證明有效的方法,沒有必要再去懷疑和探索了。比如美林死亡曲線中的精簡裁員方法,快刀斬亂麻遠比鈍刀子割肉有效,但我們很多代理商做不到。一步步把自己拖向深淵,待到不得不削減規模和費用為時已晚,或者倒在了黎明之前。
上一波行業下滑,在一線都看得到,三一重工的很多代理商,連辦事處內勤都裁掉了,只留下骨幹業務員或服務人員,其他三線品牌代理商辦事處都取消了,只有幾個業務員流動聯繫客戶。當然那一批代理商很多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很多代理商是誕生於2016年下半年行業上升期開啟之後,對行業下滑的慘烈程度沒有體會。
看看互聯網大廠騰訊、阿里、京東,這幾年裁了多少人?大家只見華為撒錢如雨,卻不知華為如何殺伐決斷。活着才是硬道理。
我們很多朋友遇到困難時,有病亂投醫。其實諮詢誰,誰說的對,你要有一個判斷,基本依據就是:是否具備基本的文化、學識、認知和思維邏輯;是否具備真刀實彈的操作實踐經驗,實踐出真知;能否理論聯繫實際,如實地表達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簡潔有效。
Q6
保持謙卑,虛心學習
一個企業或一個人成功的秘訣在於,不斷的發現、糾正自己的錯誤,然後錯誤越犯越少,離悟道就不遠了。我給很多小的公司做過諮詢,很多小老闆吃苦耐勞,有一定潛力,但就是不夠自信,不接受批評和建議,剛開始時還願意經常打電話請教,但給出的建議執行不落地,然後同一個問題不停地詢問各層次各方面的人,下不了決心按照業內專業人士的建議去做。也有的是掙點小錢後,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開始傲慢起來,買輛寶馬、買套房就覺得是個有錢人了,就可以對這個行業指點江山了。
最終的結局是,這樣的代理商走不遠,不管代理什麼品牌。所以說廠商相互選擇要“門當戶對”。相反大的成熟的代理商老闆,反而謙虛好學,向每一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學習借鑒。講真話最有效,但都不愛聽。
給大家講一個筆者做諮詢顧問以來,最精準也是最失敗的一個案例。2019年受邀為某代理商做諮詢服務,3個月里給出3份診斷報告,但由於當時市場還是比較火爆,項目總經理原來不是做工程機械的,雖然表面上對出現顧問不反對,但對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和建議不予理睬。到第三個月,筆者就建議換人,否則什麼辦法也沒用。當然老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換人,於是筆者主動終止服務,半年後據說總經理被員工打過兩次,然後公司關門。所以說是一個最準確的諮詢建議,但由於太直白,使得老闆不但沒說一句感謝的話,還刪除了筆者的微信,再也沒有聯繫,不知道是因為不好意思,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所以說這又是個失敗的案例。
此後做諮詢時,筆者基本上更職業化一點,先表揚吹捧老闆,然後委婉地指出問題和不足,建設性地提出改進方案,同時,改進方案是否執行和改進與筆者無關,也不着急上火,以免出現“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情況,就像職業醫生一樣,即使病人死了,也不能悲傷落淚,否則太不職業化。
Q7
吸引人才,優化項目
行業低迷,效益不佳,可能需要優員增效。但與“吸引人才”的用人之道並不矛盾,只要是繼續運營公司,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很多老闆總說找不到優秀的人,但你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您找了嗎?通過什麼方式找的?為什麼你認為的優秀人才不來?是待遇問題還是其他?人才或能人在你身邊時,是否敢於出手?
筆者認為沒有挖不來的人,看你給什麼條件,出什麼價格?人才也是一種稀缺商品,想低價買高質量商品是不可能的。有低價獲得人才的,比如阿里的蔡崇信,但因為馬雲的個人魅力和信用吸引,我們是否具備這種魅力?我們是否有讓人才在未來獲益的能力?特別是一些中小代理商老闆,想要人才,又不敢用能人,擔心顯得老闆能力差。其實這既是不自信,又是沒搞明白公司運營的邏輯,不管員工多麼能,都是為你工作,不管員工能力多強,都無法改變你是老闆的現實,如果你能找到一個人,讓你躺着賺錢,何樂而不為?
真正的優秀的人才,就是能夠隨時離開的人;真正優秀的代理商,就是能夠隨時被取消代理權而不倒的代理商。
市場低迷,行業下行,最忌諱慌亂,什麼都干,經營項目應該做減法,不做加法。什麼都試試,使本已捉襟見肘的資金分散,靠2016-2020年行業上行機會賺的錢,再靠無頭蒼蠅到處亂碰消耗掉。
在看行業、客戶、廠家,看不清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回頭看自己。把自己公司健康的運營體系完善和建立起來,是此時最好的項目。哪怕一個部門只剩一個人,驗證你的體系是否健全,是否運營高效,核心人才是否能夠留得下,保持激情。去年有一家代理商,在經營虧損,現金流允許的情況下,依然對股東保持分紅,沒有削減核心員工的薪酬,是值得借鑒的。
出口目前屬於“有魚”的地方,可以想辦法到有魚的地方去釣魚。後市場個人認為可以參照汽車行業,汽車配件和維修服務出保後,80%的業務從4S店流向社會維修和服務場所,幾十年無法扭轉。
活下去,是創業和經營公司的最高準則,這就是方向,不能迷失。否則公司倒了,客戶、員工、社會和工廠給你再好的評價都沒用,很快就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一文不值。
不要去賭行業的上漲和下跌,不要去抄底,而是要知道有多少資金、人才、項目儲備,如何鞏固廠商關係。
Q8
發揮優勢,後補短板
每一個代理商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有的擅長整機銷售、有的擅長配件運營、有的擅長設備租賃、有的擅長債權管理、有的善於服務創收、有的綜合運營體系完善,不管具備那種優勢,都要先發揮優勢,後堵短板,特別是經濟不景氣時,發揮優勢保證生存,補短板是錦上添花。
不管是綜合運營體系完善的大而強,還是具備某個局部優勢的小而美,能夠生存和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首要的。其實小而美的公司更容易長久。
與時俱進,不吃老本。接受新的營銷方法和手段,比如短視頻,直播銷售等,不是這些方法不適用,而是我們沒有用心去做。
代理商在沒有決定退出之前,要緊跟工廠節奏,工廠的策略和對市場的判斷能力,遠遠大於代理商,比如工廠的指導方向是調整產品結構,如果你不能及時調整,在應對市場變化和工廠支持等方面就會被動,因為廠家提出一項策略,後面一定跟隨着方法、措施和落地政策,否則工廠的方針目標也實現不了。
Q9
風險控制,適度放寬
筆者是最重視風險控制、居安思危的人。說風險控制適度放寬,不是說不顧風險,而是這波行業下行周期與2011-2016年的下行周期比,客戶的信用狀況和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有了很大不同,很少有人機消失等惡性情況發生。在這種情況下,逾期率、不良率、貸款期限和抵押擔保等可以適度放寬,以增加客戶進入的機會。
如何控制風險,大家都會懂,居安思危是永恆的主題。
Q10
順應周期,下不言底
從銷量來看,2022年國內挖掘機銷量下滑到略高於15萬台,從時間軸看,按照3至5年的下滑周期,最快也要到2024年3月。由於疫情和剛放開時的集體免疫,以及行業的下滑,大家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其實認真看看,市場下滑從2021年4月到現在,只有2年整,調整時間還遠遠不夠,目前的市場表現算正常。
目前是代理商相當難受的時候,繼續堅持,擔心活不到行業上行時,可能前幾年的利潤又還給市場,不堅持又擔心倒在黎明前。堅持與否沒有統一標準,要看自身情況、廠家規劃、是否有核心優勢,或者說最差情況不做代理公司能否生存?靠什麼生存?
如果是四五線品牌的代理商,要時刻關注廠家的變化,廠家如果停產或轉型,代理商如果不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將是最大的風險。
同時,能否忍受一定虧損,也是鑒別你是做企業家還是個體戶老闆的關鍵指標。代理商如果沒有出現借錢發工資、大股東把自己腰包里的錢拿出來、嚴重失眠、虧掉所有投資而心慌冒虛汗、彎腰低下頭去找出路等情況,就說明還沒有到最艱難的時刻,這些癥狀筆者在做代理時都出現過,特別是在下滑期做代理就更不幸了,壓力大到危及身心健康,但又不能表現出來,每天裝作笑臉,故作淡定。
“遇事還能若無其事,是格局;遇事還能裝作若無其事,是閱歷。”有點道理,但真不希望大家總是經歷這種格局和閱歷。筆者為什麼能夠一針見血地看到危機和預防危機,是因為經歷過刻骨銘心的艱難過程,回過頭來,才知道應該怎麼做。
對熊市的恐懼往往會嚇退一部分代理商以及工廠,不僅代理商恐懼、焦慮,其實部分工廠也恐懼和焦慮。不投入收縮害怕丟掉市場,不收縮又擔心活不下去。其實這種對焦慮和恐慌,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對工程機械行業的認知,對周期的認知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而沒有達到認知層面,方針策略都是臨時抱佛腳。長期樂觀、短期悲觀是確定的,關鍵是如何應對短期的悲觀和規劃長期的樂觀。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很正常。
衡量一個企業或代理商是否優秀的標準,除了銷量、收入、利潤和佔有率等指標外,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是否能夠穿越周期,是否能夠在多變的外部環境下生存。
如果不能在行業下滑周期中,提高公司的綜合運營能力,那就是真正浪費了一次危機和完善自己的機會。因為在上升期,根本沒有時間和興趣修正和完善自己,那時一美遮百丑,根本看不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工程機械運營是市場銷售、售後服務、債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多維度的綜合運營,而絕不是單方面運作。
請相信,最後剩下的,只有那些自己願意煎熬、願意好起來的人。知易行難,大道至簡。市場不相信情懷,也不相信眼淚,唯有提升自己,揚長避短,奮力成長,方得始終。
筆者曾寫了“撥雲見霧”《如何化解工程機械代理商危機》的系列文章,引起行業內的一定認可,本想待到復蘇時再寫一篇“撥雲見日”,怎奈市場下行短時間還未見底,本文就算是一個過度篇吧,期待撥雲見日的一天早日到來。

往期內容推薦
RECOMMEND
特別報道
▎ 俄羅斯超越美國成中國工程機械最大出口市場
▎ 2022年工程機械主要產品出口流向分析
▎ 2022年1-12月不同機型挖掘機銷量分析
▎ 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的下行周期,還要熬多久
調研
2022年代理商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4月流通領域市場監測 丨 1月 丨 2月 丨 3月
數據
1月 丨 2月 丨 3月 丨 4月 丨 5月 丨 6月
7月 丨 8月 丨 9月 丨10月 丨 11月 丨12月
基建
▎ 劃重點|17省市2023年重點項目名單匯總
▎ 開年首發:近1900億元重大鐵路、公路交通項目
▎ 2023省重點建設項目前瞻:千億級重大項目
卓眾工程機械傳媒機構
聲明:凡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公眾號釆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逐一和版權者聯繫,如果本公眾號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登載供讀者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涉及費用問題,需要刪除“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釆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