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保持聯繫,一起前行
◎智谷趨勢pro(id:zgtrendplus) | 夏蟲
全中國都在期盼一場能夠全面激活經濟的盛會。
於是,我們就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
廣交會熱鬧依舊。不過,這個以出口著稱的“中國第一展”,三年歸來,變化不小。
由於中國與西方的國際航班恢復最為緩慢,讓現場的俄羅斯、東南亞面孔顯得比較突出;中國內地客商罕見成為大主角;參展的門檻降低了不少,搶訂單瀰漫在會場的每一個角落……
背後,都是什麼信號?
世界確實流動了起來,但不是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常態。
廣交會依舊熱鬧,在經濟下行的陰影下,甚至更加牽動人心。但也多了很多不尋常。最常被提及的一點,歐美客商不再那麼突出。
央視財經報道,廣交會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出入境客流量快速攀升。有數據顯示,前一周飛往廣州的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215%,境外城市出發飛往廣州的機票預訂量增長超10倍。
215%,10倍,這兩個都是足以讓人感到振奮的數字。
但如果把對比的基數放到疫情前,或許會觀測到不一樣的情況。
今年1月8日開始,中國民航局就按照雙邊航空運輸協定的安排受理中外航空公司關於恢復和增加國際客運航班的申請,推進國際客運航班恢復。
3月底一周的國際客運航班量達到2021班,是實行“乙類乙管”前一周的4.2倍,但也僅僅是疫情前的26.5%。
更具體一點,即使是在對國際航班有着極大需求的廣交會期間(主要是4月份),中國國際航班的數量依舊跟2019年有着較大差距。
深耕航空領域的公眾號@李及李,統計了2019年全年,北上廣港四座城市周均國際航班的數量,並將其與2023年4月的周均數據進行對比。
數據顯示,2023年4月周均國際航班與疫情前相比,廣州周均僅有373趟國際航班,與疫情前近千趟相比,恢復率僅為38%,不及2019年的四成。
圖源:@李及李
當然,很多客商不僅僅是直飛廣州,也會考慮先飛香港中轉。但饒是香港,其4月周均國際航班也堪堪達到疫情前的一半,恢復率為48.5%。
尤其是中美直飛航班,目前為止保持每周24個,沒有增班,往返單價也保持在超萬元的高水平。
因此,受制於國際航班的數量,今年春季廣交會線下參展的海外客商,尤其是歐美客商佔比其實並不太多。
這一點從開展首日進場人次數據也可見一斑。總人次37萬,其中外國人6.7萬,佔比18%。反觀線上參加人數41萬,外國人獨佔28萬,高達68%的佔比。
所以,儘管廣州貼心地在琶洲港澳客運口岸,專門為來參加廣交會的海外客商設立了“落地簽”服務,也難以扭轉這一趨勢。
除了淄博的燒烤攤,洛陽的牡丹花,雲南的潑水節,全國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廣州琶洲。
除了熱鬧,還牽動着全國產業界的心。
下面這張圖,不是春運,也不是早晚高峰期的廣州地鐵,而是人擠人的廣交會現場。
圖源:網絡
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在廣州舉行。從2020年始,廣交會就開始了大規模線下轉線上,連續6屆在網上舉辦。
而今年,廣交會首次全面恢複線下辦展。其展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被稱為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廣交會。
憋了足足三年,全國的外貿人這幾天都坐不住了,他們帶着高漲的賺錢熱情衝進廣交會,幾乎要把會場擠爆。
這是排着隊等待辦證進場的廣交會門口,到處都是嗚嗚泱泱的人頭,隊伍一眼看不到邊。
圖源:網絡
這種排隊的盛況,還不只局限在門口的這一小段路。有網友曬出了廣交會展館遠景照,遠遠看去,周邊都塞滿了排隊的車流,蜿蜒近千米。
圖源:網絡
人流,物流,錢流,信息流,此刻沿着廣交會展館都流動起來了。不少排了幾個小時隊就為了辦證的“老廣交”們,都在社交媒體平台感慨,“時隔三年,盛況空前”。
圖源:網絡
光是廣交會開展首日,全天進場人次就高達37萬。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廣交會首期(4月15-19日),廣州地區的住宿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00%。價格也水漲船高,基本都維持在千元以上,較平時翻倍。
甚至還有些參展商不惜以五倍價格找黃牛辦證,就為了加入這場久別三年的線下盛宴,為今年拉單新增一點希望。
前段時間,商務部針對2萬家參展企業進行調研,發現外需下降、訂單不足成了他們面臨的主要困難。
在過去幾年外貿承壓的陰影下,時下中國正在呼喚一場激活經濟的盛會。廣交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線下會展活動,無疑承載了中國外貿人對經濟復蘇最厚重的期待。
萬商雲集,人山人海的展會照片下,一個熱評被頂到了前頭:“真好!這是好幾年來,第一次感受到世界又流動起來了。”
歷經60多年風吹雨打的廣交會,作為國際關係的窗口,確實非常忠實地反映了當下政治格局微妙的變化。
上世紀70年代,日本《每日新聞》在廣州的特派記者1972年發回的報道中提到,“(廣交會)最大的話題是美國企業參加”。
美國《洛杉磯時報》也觀察到廣交會邀請了12家美國進出口公司,他們認為,“中國向美國商人打開了大門”。
而今年,行走在場館裡的人員面孔,也在透露不可明察的信息。
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雙循環到內循環,轉折的端倪,已經隱隱浮現。
將近82%的參展人均為中國企業,不乏對“內循環主導”的規劃與期待,希望以此補足海外需求不振的缺口。
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
從現場反響來看,歐美客商數量有所減少,但俄羅斯和亞太地區客商數量增加,這一點跟國際航班的不均衡恢復相一致。海關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對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均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東盟五國2023年經濟增速為4.9%,高於西方發達經濟體的1.1%。可見,東盟國家的內需走強,也很好支撐了我國出口。
在這個背景下,今年的元首頻繁訪華也顯得大有深意。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接待了兩位外國元首,分別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法國總統馬克龍。
從東盟國家到歐盟國家,對於中國經濟能夠拉動全球增長還是有着較高的期待。
廣交會的使命,始終是建立起交流的橋樑。而橋樑另一邊的更替,也只是時代變化的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