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個時代的分水嶺。
這一年,中國的粗鋼產量突破了10億噸大關,達到了10.65億噸,比上年增長5.2%,佔全球粗鋼產量的56.7%,佔據全球鋼鐵業的半壁江山,是全球鋼鐵產量排名第二的印度鋼產量的10倍,這是歷史上英美日俄等主要產鋼國都未曾達到的新高度。
在2020年之前,中國鋼鐵業一直都在高歌猛進,不斷攀升到一個又一個高點。1996年,中國的鋼鐵產量超過1億噸的時候,日本冶金鐵鋼聯盟的秘書長預測中國的鋼產量極限是2億噸,因為在全球鋼鐵工業發展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超過兩億噸,中國也不會例外。
但中國鋼鐵工業在過去20多年波瀾壯闊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日本鋼鐵專家的想象,中國鋼鐵產量不僅歷史性地突破了2億噸,而且在2020年創造了年產粗鋼10.65億噸這個歷史性的高位,這種超大規模的鋼鐵產量足以震撼世界。
轉折從2021年開始。這一年,中國鋼鐵工業開始進行戰略性的產能壓減。中國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全國範圍的鋼鐵去產能“回頭看”檢查以及粗鋼產量壓減工作,同時調整了鋼鐵出口退稅政策,優先保證國內鋼材穩定供應,確保實現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2021年,中國粗鋼產量10.3億噸,比上年減少了3500萬噸,同比下降3%,一舉扭轉了連續多年中國粗鋼產量持續增長的局面。
同年底,工信部下發了《“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2025年粗鋼等大宗產品產能只減不增。這個政策的出台進一步確定了中國鋼鐵進入存量或減量發展時代的實事。
若干年後,當我們回望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史的時候,我們將發現2020年是中國鋼鐵產量不可逾越的高點。從此以後,中國鋼鐵工業開始進入到存量發展時代。
所謂鋼鐵工業的存量發展時代,意味着中國的鋼鐵工業不再追求規模能級的提升,而是立足於現有產能,通過內在結構性的調整,提高鋼鐵產業的集中度,不斷向鋼鐵產業鏈的高端攀升,以實現中國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
存量發展時代的中國鋼鐵將加快向上游發展的步伐,通過加大對鐵礦石資源等的控制力度,改變中國鋼鐵工業的鐵礦石資源供應格局,從而解決資源的“卡脖子”問題。這一點,對中國意義非凡。
過去2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佔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鐵礦石的進口量是僅次於原油的第二大進口大宗商品。2021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額是1.2萬億元,佔中國17.4萬億元進口總額的7%。
同時,中國進口的鐵礦石大約80%以上來自於澳大利亞、巴西兩個國家,其中,澳大利亞一個國家就超過了60%。
由於鐵礦石來源結構過於集中,加之中國鋼鐵增量發展時代對鐵礦石需求過大,以及中國鋼鐵業集中度低,從而造成了中國鋼鐵在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不利地位。
鐵礦石不僅具有生產屬性,而且具有金融屬性,嗅覺靈敏的國際資本早早就控制了全球鐵礦石資源,並不斷瘋狂炒作從中獲取暴利。
2021年上半年,國際鐵礦石價格飆漲,一度達到創記錄的1600元/噸以上,嚴重擠壓了中國鋼鐵的利潤空間。
面對不利局面,中國堅定不移地實施“去產能、控產量”的產能產量雙控政策,直接導致進口鐵礦石量減少,進而帶來鐵礦石價格暴跌,僅僅半年時間,鐵礦石就跌到560元/噸的低點。
實踐證明,粗鋼產量的壓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市場預期,抑制住了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飆漲,有利於中國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鋼鐵推出“基石計劃”,加快向鐵礦石資源領域進軍,確保中國鋼鐵的供應鏈安全。
最新採取了三大行動:
一是加快布局國內鐵礦山。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鞍鋼西鞍山鐵礦項目開工,這標誌着全國最大的單體地下鐵礦山正式開工建設。西鞍山鐵礦保有資源儲量13億噸,設計年產鐵礦石3000萬噸、鐵精礦超1000萬噸,計劃2027年投產。
二是加碼布局澳洲鐵礦山。中國寶武和力拓就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的西坡鐵礦項目成立合資企業。寶武和力拓還達成一項鐵礦石採購協議,寶武將按照權益比例採購力拓總量1.26億噸的鐵礦石產品,每年約採購1150萬噸。西坡項目設計產能為2500萬噸/年,平均品位約為62%,計劃於2023年初開工建設,2025年建成投產。
三是堅定挺進非洲鐵礦山。中國寶武與贏聯盟西芒杜控股公司就幾內亞西芒杜鐵礦北部區塊項目的合作事宜,標誌着中國寶武正式 “入局”西芒杜北部項目。西芒杜北部項目是世界已發現的最大未開發鐵礦石礦床,該項目高品位鐵礦石資源量預計超過20億噸。在全部達產的情況下,西芒杜項目每年可出口鐵礦石約1億噸。西芒杜鐵礦是全球範圍內少見的高品位鐵礦,其儲量之大足以撬動全球鐵礦石供應格局,就有極大的潛力打破國際礦業巨頭的價格壟斷。
存量發展時代的中國鋼鐵加速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通過數字變革引領,以雙碳戰略為引領,走低碳冶金的道路,建設綠色化、智慧化、全球化的鋼鐵,從而助力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全球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使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加速度的態勢,各個產業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所有行業都面臨著重新定義的全新挑戰。
鋼鐵行業如何面向未來?未來鋼鐵如何超越傳統鋼鐵企業運作方式?這是一個很能考驗企業家想象力的時代課題。當我們還局限在傳統思維無法自拔的時候,數字化鋼廠已經給出了答案。
智慧製造是未來現代化鋼廠的標誌之一。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實現智慧製造提供了技術可能。中國的鋼鐵企業必須主動擁抱AI技術,並敏感地意識到智能製造是未來鋼鐵發展的大趨勢,建設全球領先的智慧鋼鐵工廠。
未來鋼鐵要實現智慧鋼廠,通過智能機器和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實現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人工智能技術將重塑鋼鐵企業的未來思維和組織結構,對傳統的生產管理和操作方式進行顛覆性革新。
智慧製造不僅僅是基礎自動化升級改造、生產系統集中監控,它還會對傳統的生產組織模式、供應鏈管理、商業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戰。
這其中包括,縱向上,推進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次,實現機構精簡。橫向上,由分工走向複合,一人多崗,一崗多能,擴大管理幅度,實現人事精幹。通過互聯網技術,企業內部更加開放,企業與企業間形成一個互動生態系統。
未來鋼鐵是低碳鋼廠。中國已確定,2025年力爭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5%,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80%的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鋼鐵工業利用廢鋼資源達到3億噸以上、每年突破5個左右關鍵鋼鐵材料。
按照這個規劃,未來的中國鋼鐵公司,將有更多的科技含量、綠色元素和智慧因子,它不僅僅是一個鋼鐵公司,也是一個科技公司。未來的中國鋼鐵公司,必將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攀登,努力佔領鋼鐵食物鏈的最高點,不斷在中高端鋼鐵領域實現超越和突破。
存量發展時代的中國鋼鐵將加速內在結構性的調整步伐,通過戰略性的重組,加快提高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努力向中高端鋼鐵領域攀登,建設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
儘管中國的鋼鐵產量排名全球第一,但鋼鐵產業集中度則不敵世界主要產鋼國。韓國浦項制鐵一家公司的粗鋼產量就佔全國總量的65%;日本4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5%;歐盟前4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其總產量的73%;美國前4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其總產量的65%。
2020年底,中國前10位鋼鐵企業的粗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為38.8%。鞍鋼和寶武合併統計,兩大鋼鐵公司的產量也只佔中國鋼鐵產量的20%左右。顯然中國鋼鐵集中度與世界主要產鋼過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未來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過去中國鋼鐵業過於分散,在與鐵礦石巨頭的談判中極易被其分化瓦解,從而使中國鋼鐵工業處於不利地位,大量的利潤被鐵礦石巨頭分享。
當前國內以寶武、鞍鋼為頭部企業,加速實施戰略性重組,加快了中國鋼鐵產業集中的步伐,將有助於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
伴隨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提升,中國與國際鐵礦石巨頭談判的話語權也在提升。
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40%以上的產量將集中到前5位的鋼鐵企業,60%以上產量集中在10家左右大集團內,其中包括3-4家8000萬噸超級大型鋼鐵企業、6-8家4000萬噸特大型鋼鐵企業,從而整體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
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而且還有質量的提升,存量發展時代的中國正在由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中國已經建立起全球產業鏈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鋼鐵工業體系,提供了全球最豐富齊全的鋼鐵產品。
中國在高速鋼軌、高端電工鋼、汽車用鋼、高性能長輸管線用鋼、航空高強鋼、取向和無取向硅鋼、手撕鋼、海工鋼、航母用鋼等產品正在實現彎道超越,22大類鋼鐵產品中,19類自給率達到100%,其他3類超過98.8%,為中國強大的製造業提供了穩定安全的工業原料。
存量發展時代的中國鋼鐵將在更多的中高端鋼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努力佔領全球鋼鐵價值鏈的最高點。中國將由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這個過程有曲折,有激烈的博弈,有巨大的挑戰,但終將迎來一個驚艷四方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