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會晤超預期
中方再度明確台灣“紅線”
拜登承諾加碼 提出“五不四無意”主張
管控分歧風險 為競爭打造“防護欄”
中美會否迎來關係改善窗口期?
俄烏戰火綿延 全球經濟衰退背景之下
此次G20峰會
能否為“共同復蘇”提供建設性方案?
《今日看世界》
中美元首會晤“把舵定向”
拜登加碼承諾“五不四無意” 能否落地?
東亞系列峰會、G20、APEC三場重磅會議接連召開,世界聚焦“亞洲峰會季”。作為重中之重,中美元首會晤被特別安排在峰會開幕之前,足見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也直接影響着峰會的基調和氣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會晤前握手並微笑致意的場景,被全球媒體鏡頭捕捉,這幅中美之間久違的畫面,緩解了世界緊張情緒。
此次元首會晤也創下多個“首次”:在新冠疫情暴發近三年來中美元首首次面對面會晤,拜登就任總統以來中美元首首次面對面會晤,以及中美完成各自國內重大政治議程之後的首次會晤。雙方就中美關係中的戰略性問題以及重大全球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交換了看法。希望確立“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調,凸顯雙方保持高層戰略溝通的重要性。
習近平在會晤中指出,中美兩國從接觸、建交走到今天,歷經50多年風風雨雨,有得也有失,有經驗也有教訓,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中美兩個大國的領導人,要起到‘把舵定向’的作用,應該為兩國關係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推動中美關係向上提升。”習近平還系統闡述了台灣問題由來以及中方原則立場,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拜登也將此前承諾的“四不一無意”,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升級為“五不四無意”,即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吳心伯:
這次中美元首會晤,是拜登執政以來中美兩國領導人第一次線下見面,所以雙方都非常重視。中國共產黨二十大順利召開,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獲得比預期更好的結果,這都為兩國元首會晤創造了比較有利的氛圍。特別是從美方來看,現在在一系列的問題上尋求與中國的合作,所以它也表現出了比較主動、積極的姿態,這些因素都促成元首會晤的成果超出預期。總的來講,通過這次元首會晤,改善了雙邊關係的氣氛,推動了在一些具體問題領域的務實合作,也為下一步兩國關係的發展進行了謀劃。
然而,美方經常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卻做了不少歪曲和掏空一個中國政策的事。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就曾嚴重衝擊中美關係,危及台海地區的穩定。中國隨後實施了包括暫停中美雙邊氣候變化商談在內的一系列反制措施。而此次美方會否改掉之前“說一套,做一套”、行動力不足的問題,認真落實好此次兩國元首會晤精神,尚待觀察。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吳心伯:
美方在中方關心的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上作出了回應和表態,當然這些表態只是口頭上的,關鍵是要看行動。從過去我們對美外交的經驗來看,美國常常是“言行不一”,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所以在今後對美外交中,我們要不斷地通過互動,推動美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兌現它的承諾。同時也要通過堅決的外交鬥爭,要向美國施壓、要敲警鐘。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推動美方在中方的重大關心問題上,言行一致,恪守它的承諾。
耶倫成拜登“左膀右臂”釋放何種信號?
中美將就經貿問題重啟對話協調
通過中美元首會晤的現場畫面,不少媒體捕捉到了一個細節:美國財長耶倫首次成為拜登的“左膀右臂”。會晤中,拜登的右邊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則坐在了拜登的左邊,位次甚至超過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有分析認為,這樣的安排可能也跟當前拜登政府更急於解決國內通貨膨脹、經濟增長乏力密切相關。
11月16日,美國財長耶倫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會面,雙方就經濟金融問題進行了廣泛建設性交流。在過去幾年中,美國政府一直在經濟、貿易和技術上對中國進行打壓,將很多中國企業列入了“實體清單”。脫鉤、斷鏈,不僅給中美經濟合作造成了負面影響,也影響到全球經濟發展的預期。
在此次會晤中,中美領導人不僅“把舵定向”,還對兩國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做出規劃部署。對於中美經貿領域存在的分歧,兩國元首同意雙方財金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經貿等問題開展對話協調;雙方還將在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等領域開展對話。
美國務卿布林肯有望在明年年初訪問中國,這也表明中美高層面對面的互動與對話在逐漸恢復。在民間層面,雙方鼓勵人文交流與各領域人員交往。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吳心伯: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參加中美元首會晤釋放了一個信號,就是接下來拜登政府希望處理對華經貿關係。現在美國通脹仍然很高,明年經濟很可能要陷入衰退,在這種情況下,美方希望加大跟中國的宏觀經濟的協調與磋商。
吳心伯:
另外一方面,美國的商界也在對拜登政府施加壓力,希望他們處理好對華經貿關係,包括解決特朗普加征的關稅的問題。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拜登政府在經貿政策上,具有很強的“保護主義”的傾向,他關心國內製造業工人的就業問題,號稱要推進“中產階級外交”,所以在對華問題上,在關稅這些方面,不會輕易地作出重大調整。
吳心伯:
同時,拜登政府對華政策也是安全主導的,經貿問題被“安全化”,經貿問題要服從於政治和安全考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美經貿關係可能會得到改善,但這種改善會是局部地,幅度很小地往前推進。
美國國會重新“洗牌 ”
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與台海局勢?
中期選舉中,“紅色浪潮”並未出現,民主黨以微弱優勢保住了參議院,國會“府會分治”的局面已基本形成。未來兩年拜登推進國內議程方面難有作為。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注重外交。這已成為權力“分立”的狀況下的一種“慣例”。
例如,2018年中期選舉後,特朗普失去了對眾議院的控制權。於是,美國進入了一段外交事務紛繁的時期:先後兩次美朝領導人會晤,首次以國防部名義對“印太戰略”進行系統論述,美日印澳首次外長會等等。可以預見,接下來兩年,在外交領域加速推進“印太戰略”、“印太經濟框架”,強化所謂“大國競爭”都可能是拜登政府的選項。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期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涉華議題最多的一次,包括供應鏈脫鉤、對華關稅、中國對美農地投資等議題,也有不少持激進“反華”立場的候選人進入國會。可以預期,美國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可能趨緊。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吳心伯:
中期選舉以後,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來看,關鍵在眾議院。預期共和黨會利用眾議院在對華關係上向拜登施壓,通過一些“反華”的議案。同時也採取一些對抗中國的行動,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預期將成為眾議院議長的麥卡錫眾議員就曾經聲稱要訪問台灣。如果他這麼做,肯定會再次引起中美關係的危機和台灣海峽的危機。
吳心伯:
此外,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還可能會舉行一系列跟中國相關的聽證會,來製造輿論,向拜登政府施壓,要求他採取更加強硬的對華政策,阻撓中美關係的改善。所以未來兩年,眾議院在中國問題上會更加活躍,也會在中美關係中發揮更加負面的作用,值得我們警惕。
除此之外,必須清醒認識到,拜登政府今年的一系列戰略文件,從長遠角度定性了中美關係未來十年的方向,拜登的目標是,希望贏得與中國的競爭。美國在芯片領域的布局,對中國投資的審查,也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科技、軍事霸權地位。因此,總體上拜登會延續競爭和對抗的政策路線,在過去的劇本和既有方案上,繼續構築更有利於美國的戰略布局。
俄赫爾松撤軍 烏克蘭“放軟身段”
俄烏實現“和談”可能性有多大?
仍在發酵的俄烏衝突,及其衍生出的安全困境、物流阻滯和潛在的糧食危機等等,是這次G20峰會難以繞開的議題。面對美西方國家在G20峰會上擺下的“鴻門宴”,俄羅斯總統普京派出外長拉夫羅夫參會。
峰會上,俄烏上演“隔空交鋒”。儘管烏克蘭並非G20成員,但應東道主印尼總統佐科的邀請,11月1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以視頻方式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他認為,俄烏現在是時候停止敵對活動,並表示自己不會簽署像“明斯克協議3”這樣的協議,烏方有自己的“和平方案”,即和談“十大條件”。
此外,澤連斯基還在講話中把俄羅斯“開除”出了G20,他表示,“感謝親愛的G19們讓烏克蘭避免受到俄羅斯的核武器威脅。”期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全程留在會場。
不過,在澤連斯基開出“十大條件”後不久,俄羅斯的導彈就落在了基輔、哈爾科夫、利沃夫等至少7個城市,多地基礎設施損壞,烏全境拉響防空警報。基輔方面認為,這是對澤連斯基在G20峰會上講話的“回應”。
《華盛頓郵報》近日報道稱,拜登政府正私下勸烏克蘭高層釋出願與俄羅斯談判的訊號,並希望他們修正“不與普京談判”的公開立場。烏克蘭方面的表態也出現了鬆動,雖然澤連斯基目前提出的條件是莫斯科無法接受的,但措辭上的改變似乎意味着他有意“放軟身段”。
而從11月份開始,也有各種跡象表明,美國正在放鬆對俄羅斯的制裁,並開始默認要求大銀行為俄企提供服務。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透露,蘭蔻、聖羅蘭、阿瑪尼等企業已準備恢復對俄羅斯的供應;《彭博社》也放出消息稱,美國財政部和國務院私下要求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金融巨頭,繼續維持與俄羅斯部分公司的戰略性業務。
有部分聲音認為,俄羅斯此次主動從赫爾松撤軍,就是意在與美西方達成某種程度的“政治交換”,即以第聶伯河右岸換取歐美降低對烏克蘭的援助。
本周,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與美國中情局局長伯恩斯在土耳其進行了秘密會談,這也是俄烏衝突以來,俄美高級別官員首次面對面會談,重點討論了核風險與在俄拘留的美國公民問題。
與此同時,俄美將於本月底到下月初,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談,討論恢復執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框架下的核查機制。作為目前俄美碩果僅存的軍控條約,加上“核戰”陰雲密布,再度重啟磋商機制,也起到了穩定局勢的作用。美媒透露,拜登政府私下向烏克蘭施壓,要求其對與俄羅斯談判持開放態度。對此,烏方回應稱,與俄羅斯的談判預計會在明年下半年開啟。屆時,俄美都將進入總統選舉周期。
或許,烏克蘭無法決定是否戰鬥或和平,唯有在美俄最終相互消耗到戰略臨界點,烏克蘭的和平才有可能實現。
主持人 盧琛: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
今晚20:30《今日看世界》
製片人:陳海帆
編導:金嘉茜
編輯:張筱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