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首趟“二連號”中蒙寬軌集裝箱專列駛出二連浩特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攝影:郭鵬傑)
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構建形成口岸帶動、腹地支撐、邊腹互動格局,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推動“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根據當前實際,內蒙古要聚焦制約通道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實現由單純經濟通道向發展輻射能力強、市場配置優、經濟效率高的通道經濟轉變,將面向俄、蒙,擁有眾多口岸的區位優勢更加充分地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
進一步明確戰略定位,發展獨具中國特色、內蒙古特點的通道經濟
內蒙古要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着力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推動實現區位、要素稟賦優勢向開放優勢和發展優勢轉變,離不開發展通道經濟。要把區域與海外、內陸腹地相連,打破經濟發展時空條件限制,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基礎上實現更加高效配置。要結合當前內蒙古開發開放的基礎以及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系統深入研究自貿試驗區、自貿港、保稅區等在實踐中形成的創新性經驗及做法,更好地滿足內蒙古邊境口岸由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型的實際需求。要充分掌握並利用周邊國家的政策條件,在管理機制、產品技術服務規範、政策協同等多方面深度合作。要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重要契機,充分發揮內蒙古向北開放橋頭堡的有利條件,積極創新通道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具體形式,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內蒙古特點的通道經濟。
避免同質化競爭,統籌推進不同類型口岸城市協同聯動發展
口岸城市是引領通道經濟發展的“頭雁”。內蒙古口岸城市沿着狹長的邊境線分布,規模相對小。要優化口岸城市功能布局,致力於構建重點突出、功能互補的總體格局。通過進一步明確不同口岸城市的功能定位,合理確定內蒙古口岸城市以及區內外各類口岸城市之間的協作關係,形成不同層次口岸城市之間互補發展、錯位發展的良好局面,切實提高整體發展質量。要以口岸城市為重要節點,形成一頭連着境外、一頭連着境內的聯動發展格局,不斷增強口岸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形成功能協作聯動效應。
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積極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
外向型產業集群化是推動通道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要以口岸為龍頭,重點圍繞跨境經濟合作區,大力培育高水平外向型高端化的產業集群。要在全產業鏈水平上推進各參與方協同發展,致力於實現雙方或多方的互利共贏。要充分利用口岸園區在推動產業升級、優化產能合理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拓展外向型產業集群發展空間。要發揮好中歐班列直接過境有利條件,推動內蒙古深度參與國際經貿合作。要積極培育一批與中歐班列匹配的重要國際口岸物流園區或集散地,讓更多內蒙古商品走向世界。
推進口岸腹地經濟發展,深化區域產業合作對接
口岸腹地經濟發展依託於口岸在國際經貿通道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可以將國際間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化為發展優勢,乃至國際競爭優勢。要充分利用內蒙古“內聯八省區、外接俄蒙”,“北上南下、東進西出”的有利條件,不斷強化口岸對經濟腹地輻射功能,拓展區域產業合作廣度深度。要將內蒙古口岸腹地經濟發展與呼包鄂城市群、錫赤通城鎮帶及京津冀城市群等區內外重要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對接。要致力於形成以口岸為支點,兩頭分別連接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的格局,為口岸腹地經濟發展拓展更為廣闊市場空間,並為具有比較優勢的國際產品、要素等進入國內市場,繁榮口岸腹地經濟創造條件。在新一輪產業升級與空間布局調整中,要不斷完善承接平台建設,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帶來的重要機遇,進一步拓展深化區域產業合作對接的層次和水平。
進一步提高互聯互通水平,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加快提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是保障通道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硬件支撐。要堅持基礎設施規劃引領,持續強化通道聯繫的基礎工程,打通推動通道經濟發展的“中梗阻”、“最後一公里”。要着重推動重要跨境通道建設,科學謀劃新建、擴建通道基礎設施,重點改造升級現有老舊通道基礎設施,形成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緊密、保障有力的現代化、智慧化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以鐵路、公路、民航等為紐帶,以跨境、跨省區公路、鐵路等為主骨架,以周邊公路、航空、管道、水運等為輔助,形成外連俄蒙,內接區域內大中小城鎮、重要產業集聚區等的基礎設施網絡。要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擴大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的應用範圍和形式,積极參与雙邊或多邊口岸聯合執法,建設便捷型、效能型、安全型口岸。要提高配套公共服務精細化水平,促進相關公共服務覆蓋廣度和供給質量“雙提升”,進一步增強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提高集疏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