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神奇的“量柱”
量柱群里“小倍陽”(比它左側的量柱高出將近一倍或高出一倍多一點點的陽性量柱),給它標出箭頭和橫線,
第二節、神奇的操盤密碼
先看圖中ABD三根量柱,都是“小倍陽”,它們比其左側的量柱“高出不到一倍”,其對應的價柱卻上升了一個台階,這叫做“小倍陽搭台”;如果我們以D柱的實底畫一條水平線,剛好與其左側的“大陰實頂”持平,顯然D柱是“小倍陽踩頂”;再看C柱,明顯是“雙倍陽過頂”。以上這些都是“漲停基因”,當“漲停基因”按某種規律組合,就成了“漲停密碼”;當發現該股有“A小倍陽搭台”+“C雙倍陽過頂”+“D小倍陽踩頂”的三重組合,又添加了“E縮量漲停”這個基因,這麼多漲停基因幾乎同時出現,說明主力控盤很好,意在高遠。
第三節,離經叛道的三先規律”:
1、第一規律:賣在買先——賣買平衡律。賣在買先”是股票的原始天性。任何一隻股票,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具備了“賣在買先”的特殊天分。首先必須有人賣出,才會有人買進;如果沒有人賣出,你想買也買不到。除非你自賣自買自欺欺人。例如有這樣一隻股票,上市時是1000萬股,被1000個人持有,只要這1000個人不賣,任何人也買不到這隻股票,那麼,這隻股票的成交量必然是零。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任何量柱都是“賣出來的”,無賣必然無買,無賣必然無柱。這就是有些股票“無量攀升”的內在規律。上面這隻股票,就是“縮量漲停,必創新高”,其後連續六個漲停板的原因是什麼?是它連續六天“縮量漲停”。賣的人少,量就小,於是股價必然上升。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二個規律。
2、第二規律:價在量先——價量平衡律。“價在量先”是股票的交易天性。假如某隻股票的發行價是10元,當前的市場價也是10元,除了急等用錢者出手兌現之外,肯定沒有人願意按10元賣出去。買家如果報價11元沒有人賣,就會報價12元、13元……直到“價格如意”,才會有人賣出。於是,有可能在15元成交100手,在18元成交300手,在20元成交500手。由此可見,有價才會有量,無價必然無量。價與量的暫時平衡,才能形成一定的量柱。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任何股票的量柱都是特定時段、特定價位的“價量平衡”標誌。上例中的這隻股票,股價越高,量柱越小,說明了什麼?說明還有高價出現,於是才出現了連續六個漲停板。價與量的對立統一,是股市永恆的主題,是“價在量先”的規律鑄就了量柱的靈魂。價漲可以製造“賣的慾望”,價跌同樣可以製造“賣的慾望”,誰是慾望的製造者呢?這就引出了下面的第三個規律。
3、第三規律:庄在散先——主力導向律。庄在散先”是股票的投機天性。“庄”就是“莊家、機構、大資金”的簡稱,“散”就是“散戶、大戶、中小投資者”的簡稱。在股市中,任何一個散戶不可能主動拉升和打壓某隻股票,只能被動地跟隨和適應市場的某個價位,而價位的製造者首先是慾望的製造者,他們在製造“投機慾望”的同時,也製造着“投機數量”。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量柱就是莊家的標誌。任何一根量柱上都鐫刻着莊家的實力、莊家的性格、莊家的意圖、莊家的謀略……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把握、去分析、去看透這個莊家、去適應這個莊家。分時圖(見圖3-4):
左上角是該股當天的分時圖。它有三個看點:
第一,看分時量能。下午漲停之後的量能,明顯小於上午漲停之前的量能,同時,下午打開漲停之後的量能,明顯縮小,特別低矮,根據“賣在買先”的規律,說明漲停價無人賣,打開漲停也無人賣,肯定還有更高價出現。必然看漲!
第二,看成交明細。全是零星散戶在賣,誰在買呢?肯定是主力!根據“庄在散先”的規律,主力在漲停價大肆收購,為的是賣更高價。還是看漲!
第三,看當天量柱。全天的量柱比前一天縮小四分之一,明顯是價漲量縮,目前價位不能滿足持股者的慾望,根據“價在量先”的規律,該股日後必定大漲。三個規律同時作用於這隻股票,它當然要漲,並且不漲則已,一漲衝天。實踐證明,漲停板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碰運氣瞎蒙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復遇”的。 “三先規律”就是看透莊家、衡量主力的法寶。只要我們用“三先規律”來看盤,一根根量柱都是活的,都是莊家的標尺。事實說明,量柱的“三先規律”重在這個“先”字,“先”者,“預”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則通,預則達,預則先見之明。
第四節、三先規律的運用
“卧底矮將軍”,
圖中有ABCDEF共6個卧底矮將軍(其中AEF是小倍陽,BCD是單陽蓋陰)。
先看A處左側,根據“賣在買先”的規律,無人賣時,必然無量,其左側長期大跌自然形成“百日低量群”。因為價位太低無人賣,所以主力把價位稍稍提升一下,A量柱就上來了,形成一根“價柱很長,量柱很矮”的“長陽矮柱”。
因為這根“長陽矮柱A”是“長長的價柱對應矮矮的量柱”,股價一漲再漲,而量能不能放大,說明這個價位不能激發持股者的“賣出慾望”,必然還有更高的價位等着。於是,此後果然連拉五陽,回調一日後,B處又是一根“長陽矮柱”。 B柱比A柱的質量更好!因為其價柱更長,量柱更矮。說明了什麼?根據“價在量先”的規律,說明價格漲了,量能縮了,後面必然還要“漲價”。
誰才能主導股票價格?“庄在散先”,只有莊家才能。這時你看CDE三處,步步台階,E是小倍陽過頂,F是小倍陽踩頂,都是莊家的主動行為,
先看C點:這是在左側一路大跌之後,出了一個“小倍陽”A,根據“庄在散先”的規律,肯定是莊家所為;然後出了個“四倍陽”B,還是莊家所為。他為什麼要拉出AB兩根倍量柱? 因為A前是“百日低量群”,跌無可跌,根據“賣在買先”的規律,沒有人“賣”了,可見跌到階段性底部了;正因為“無人願賣”,所以要適當提高“價位”,這叫做“價在量先”。注意:A柱是“長陽矮柱”,即“價位升了許多”,而量柱是“小倍陽”,顯然這裡是試盤。試盤成功之後,便在B柱用“四倍陽”建倉。此後價平量縮,可見又是“無人願賣”,只有“漲價”,於是到C柱時,一根不足小倍陽的量柱即輕鬆過其最近的左峰。說明此處又是“價在量先,拉高建倉”,此後必有更高的價位出現。 請看圖中的ABDEFG共6根量柱,每根量柱後面都是縮量的,也就是說,每次拉高後“賣者減少”,只好“漲價而沽”,這背後的主角都是莊家,他們這麼迫不及待地“頻繁漲價”為了什麼?肯定是籌碼在握,志在高遠,更高的價位就這樣被“三先規律”提前發現了。 事實說明:
“賣在買先”的規律,撥亂反正,幫我們懂得了量的源頭;
“價在量先”的規律,返樸歸真,幫我們懂得了價的推手;
“庄在散先”的規律,主次分明,幫我們找到了勢的動力。
第一隻:(圖示)(見圖3-7):
第二隻:凹口淘金留影. (見圖3-8):
第三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