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給企業寫碳排放報告的公司,已經年入千萬了

2022年10月02日12:30:32 財經 1971


許多給企業寫碳排放報告的公司,已經年入千萬了 - 天天要聞

撰文/ 趙子坤

編輯/ 李原

今年以來,三藏科技CEO童甫明顯感覺到,來做碳排放評估的企業類型更多樣,需求也更緊迫了。


來者不只有石化、建材、電力這些碳排放大戶,一些科技行業公司也想對自身的碳排放水平做出預估。哪怕是非納管企業(納入管理重點排放單位),受到愈加緊迫的向“雙碳”轉型的壓力,也有着做碳資產管理的潛在需求。


“我們也想呼應雙碳,但首先得知道自己到底排了多少碳。”李明(化名)說。


9月初秋,李明參加了“2022 GCMC 全球碳管理大會”,他是來“取經”的。他所在的A股上市科技公司市值近3000億,最近正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準確計算自己的“碳值”。公司為此特意成立了一個“雙碳”虛擬組織部,李明也被吸納其中,負責為公司急尋碳管理的服務。


大會上,紅杉中國創始人兼CEO沈南鵬提到,碳排放計算和管理是“碳中和”的數字基礎設施——這也正是李明所在公司目前呼應“雙碳”遇到的第一道難關。


畢竟在2020年9月“雙碳”目標提出前,碳資產管理還是一個“沉在水裡”的行業。在“雙碳”熱的催生下,越來越多的公司被捲入浪潮,這個附着在減碳、降碳生意上的服務產業,也隨之浮出水面。


如果說,企業制定減排目標是在一座已建成的大樓上修修補補;那麼碳資產管理公司就是為他們“遞工具”的人。


根據《中國碳管理市場規模預測》顯示,中國碳管理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1099億元,2030年將達到4504億元,2060年將達到43286億元。其中,碳管理軟件市場和碳諮詢服務市場基本各佔一半。

碳資產管理需求爆發

當下對碳資產管理公司的火爆需求,實際上與我國碳交易市場正在加速落地、行業統一標準逐步建立密不可分。


2021年7月,我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首批2000多家發電企業首先被納入。市場預估,如果全部八大排放行業納管企業悉數進入碳交易市場後,總量約在8000家左右。那麼,以碳資產為交易目標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


利用市場化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碳交易市場並非首例。此前,我國也有二氧化硫交易、排污權交易等試點。但相較之下,碳市場的實施顯然更為堅決。


當然目前,啟動剛剛一年多的碳交易市場還處於早期摸索階段。在這個打基礎的過程中,很多公司有心入場但缺少指引,需要第三方機構幫助釐清減排計劃,整理方案。


“我們現在給企業做的多是數據的管理,包括低碳規劃、碳數據管理和跟碳有關的數字化建設。一些涉及到偏金融向的資產管理,還要看後期交易市場的發展情況。”童甫說。


今年4月1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碳金融產品》的行業標準中將碳資產定義為:由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產生的新型資產。政府發放的各類碳排放權配額、可能獲得碳信用的碳減排項目等,都被納入到了碳資產的範疇。


事實上,一般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途徑主要有三種:由控排企業自行管理、在集團層面成立專門的分公司或部門、交給第三方機構委管。目前,五大電力、“三桶油”等能源央企,以及浙能申能等地方國企,紛紛打造了自己的管理平台。但更多的企業還是將業務外包給第三方機構,這也讓碳資產管理公司遍地而生。


童甫介紹:納管企業的訴求多是研判、分析碳減排的潛力成本,希望算好“經濟賬”,比較節能減排成本和配額碳市場排放價格的關係,再確定如何履約。非納管企業則多是響應其所在行業,想要加強碳排放的管理能力,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的強度。


對有強需求的納管企業,碳資產管理公司一般會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包括:碳數據監測採集、碳排放量化分析、節能降碳的工藝引進、數字化轉型等。針對非重點排放、參與碳交易市場需求低的企業,則是提供一個碳排放的協同管理平台,讓企業能對自身的能耗碳排放水平有一個初步了解。


以三藏科技為例,他們目前可以為政府、園區、企業用戶等提供綠色平台建設服務,例如聯合華為建設廣石化園區“5G+大數據VOCs監測、預警及溯源平台”,為園區VOCs管控和精準治 理提供決策支持。但公司的常規工作之一,便是為企業提供碳資產研究報告。


而據AI財經社了解,碳資產ESG報告業內的普遍收費行情根據公司規模和複雜程度,為數萬到數十萬元之間不等。“大家現在普遍的首要目的是,了解自身的碳資產情況。”童甫說。


三藏科技主要會從5個維度來評估企業的綠色程度:環境風險管理、污染物排放、碳資源使用、轉型潛力、外部監管與輿情。在每個維度下,設十個或幾十個定量指標。再通過運籌學的層次分析模型,最後整合成企業的碳資產報告。


而購買報告的,除了企業方,還有不少評估企業ESG潛力與風險的金融機構。


不過童甫坦言:準確計算碳資產,是行業內的普遍難點。但隨着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碳排放核算標準的清晰正漸趨臨近。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公布了《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鬍漢舟指出:《實施方案》的出台對於夯實碳排放統計數據基礎、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落實黨中央關於“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的要求意義重大。


有學者也直接指出,碳排放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來的發展權,意味着真金白銀,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轉型以及區域布局。

碳交易中的商機

中國的碳交易從無到有,已走過十個年頭。


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彼時,各試點之間配額不能流通,碳價也高低不一,總體流動性較差。2020年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下發,初期僅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就已覆蓋約4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在世界範圍內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基本都遵循限額與交易(Cap and Trade)規則,即在履約期初始,由政府設定一個地區的排放總量,隨後根據控排企業的實際排放情況加以分配,最終分配給企業的就是碳交易中的“通貨”——配額。對實體企業而言,碳配額也便成為了一種特殊的資產,即“碳資產”。


碳排放權的交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前,碳排放市場絕大部分的額度都是免費額度,少量的配額才是競價。“我們現在還處在打基礎的階段,中國特色的核算體系規則和評估方法,還處於完善當中。”貝恩公司合伙人、中國區可持續發展業務主席、大中華區能源轉型業務主席鄒娟介紹。


根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溫室氣體的排放分為三個範圍:範圍一,是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由核算企業直接控制或擁有的排放源所產生的排放;範圍二,指外購電力等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範圍三,其他間接排放,包括上游原料生產造成的排放、售出產品和服務過程的排放等。


比照此體系,不同行業的碳資產關注點也有所不同。據鄒娟介紹:鋼鐵水泥、煤化工等行業大多關注範圍一,即自身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改進。科技行業,主要考慮的是高耗能的數據中心。而對消費品等輕工業來說,更多要去賦能生產鏈條的上下游,對供應商做一定程度的要求,同時教育和影響下游消費者。


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減碳方面的需求程度深淺不一。而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設立,用市場金融手段調節各企業不同階段的減碳需求,也從中孕育出了新的商業機會。


“第一,ESG的服務,從諮詢服務、技術服務,到第三方的管理本身就會趨向繁榮。第二,利好綠色技術、節能環保的技術。第三,利好新能源,以及跟新能源相關的產業鏈板塊,整車、光伏風力發電逆變器、儲能、上游關鍵零部件等產業。第四,綠電的資產、電力服務,包括用電監控,電力資產和綠色資產的管理和服務,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能看得到的商業機會。”鄒娟介紹。


落腳到交易雙方,配額賣家也能夠通過出售配額增厚利潤。而配額買家買入配額,內化增加成本,這一過程也可產生收益。比如兩年前,特斯拉因出售碳排放積分首獲盈利,一年時間內獲得了15.8億美元的收入,超過了其年利潤的兩倍。

從“面”到“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碳排放經常被歸入“企業社會責任”去考量,而沒有被真正地納入生產和經營戰略,去科學地計算和規劃“碳周期”。因此,曾有許多市場聲音質疑,ESG在實操中淪為“面子工程”,服務於企業形象管理。


但隨着碳資產標準的漸趨完善,以及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這一問題正在得到改善。


“對企業來講,減排投入理應是經營成本的一部分,過去沒有這麼考慮經濟賬。現在我們對減排認知很高,減排理應被看作成本,不是可有可無的。”童甫說。


碳市場設計的出發點,就是認識到行政命令不足以推動減碳目標大步前進,還需經濟手段、金融手段的輔助。在當前的機制設計下,如果一家企業碳排放低於平均水平,或是因技術投入、減排後數據下降,那富裕出的“碳配額”,賣掉後也能得到經濟補償。


事實上放眼全球,雖然各國碳市場交易規則和價格差異很大,但建立統一的碳排放標準和碳配額交易,都是正被廣泛關注的命題。受貿易、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因素的影響,碳配額的核算標準在各國也都在加快統一和互認的路上。


以歐盟為例,明確要求從明年1月份開始第一批碳配額核算互認試點,主要針對的是鋼鐵、鋁、水泥、化肥等產品,並給出了2026年實際落地的時間表。同時歐盟要求:進出口企業的碳足跡和在本國已經支付的碳價格都要披露,並且要購買與碳足跡數量相匹配的碳證。


另一方面,對於做全球生意的企業來說,了解目標國家的ESG規則、雙碳玩法,了解碳交易及其引發的碳稅碳關稅等都非常重要。“有些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對產品服務設計的環保情況更為在意。在這些方面確實需要知己知彼。”鄒娟說。


比如在剛過去的財報季里,有國外環保組織發現:lululemon在瘋狂吸金的同時,溫室氣體排放也一路上漲,排放密度比2020年高出9%,這一下引發了全球性的抗議浪潮。


9月17日,來自30多個國家,超過1500位抗議者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要求lululemon工廠在2030年前從傳統能源轉換為清潔能源。儘管lululemon此前有“減少化石燃料排放的計劃”,但消費者們認為,這只是營銷話術。對於這種曾用健康、潮流、關心社區的“先進”價值觀來吸引顧客的品牌來說,價值觀的“污點”是難以原諒的。


此前,在貝恩的調研中,有超過一半的受訪科技互聯網企業表示:相較目前,計劃 2030 年使用可再生能源佔比將增加 0% ~ 25%,還有 10% 的科技互聯網企業更計劃增加超過 50% 的可再生能源。
“我們觀察到,國內不少行業的領軍企業、頭部企業,因為其示範效應,同時跟消費者接觸密切,已經或多或少開始做一些有‘里子’的事情了。”鄒娟說。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偷看“成人網站”,以為別人不知道?若手機出現這4種徵兆,要注意了 - 天天要聞

偷看“成人網站”,以為別人不知道?若手機出現這4種徵兆,要注意了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為我們提供了無盡的知識、娛樂與便利。然而,隨着網絡的普及,一些不良信息也隨之泛濫,其中“成人網站”便是頗具爭議的存在。許多人在好奇心或衝動之下,可能會偷偷訪問這類網站,自以為無人知曉。但事實上,任何網
“AI孫悟空”對話全球!訊飛星火AI大模型展項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 - 天天要聞

“AI孫悟空”對話全球!訊飛星火AI大模型展項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

4月13日,主題為“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的日本大阪·關西世博會(以下簡稱“大阪世博會”)開幕。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攜“嫦娥五號”月壤樣本、“蛟龍”號體驗艙等頂尖科技成果亮相,並通過大量互動裝置和數字
如何通過戰略管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 天天要聞

如何通過戰略管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在當今風雲變幻的商業世界中,企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戰略管理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猶如指南針般為企業指明前行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本質上講,戰略管理是企業為實現長期目標,通過分析外部環境、評估內部資源和能力,制定、實施並評估跨職能決策的藝術和科學
讓性能隨行,創意無界!磐鐳鐳凌Link X-2顯卡塢上市 - 天天要聞

讓性能隨行,創意無界!磐鐳鐳凌Link X-2顯卡塢上市

隨着Thunderbolt接口和OCuLink接口的普及,市場上的顯卡擴展塢也逐漸豐富起來,不過基本很少會有廠商選擇年年更新,但熟悉磐鐳的老粉應該都知道,磐鐳的顯卡擴展塢業務已經做很多年了,除了開放式的鐳凌Link S系列,還有機箱式的鐳凌Link X系列,現
除菌率99.9999%!廚房好搭子容聲冰箱將上新,主打“橫掃千菌” - 天天要聞

除菌率99.9999%!廚房好搭子容聲冰箱將上新,主打“橫掃千菌”

我們品嘗家中存儲的美味時,隔夜海鮮中將滋生沙門氏菌、未密封乳製品中將滋生李斯特菌等等……這些看不見的細菌病毒,正在將本該存儲幸福的冰箱,變成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隱患。別慌,你的廚房好搭子容聲冰箱又將上新了!4月13日,容聲將攜506雙凈Max冰箱主打“凈味除
售後維修服務為何成為家電業最尷尬的環節? - 天天要聞

售後維修服務為何成為家電業最尷尬的環節?

家電售後服務的問題一直存在,不管是不是3.15都應該被受到重視,特別是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進步,家電行業的演變,使得現在的家電售後服務與以往有了顯著不同,隨時跟蹤研究才具有現實意義。
GMV破千億元、用戶超1億,商家盯上了淘寶這一新藍海 - 天天要聞

GMV破千億元、用戶超1億,商家盯上了淘寶這一新藍海

在今年38大促期間,一大批消費者在淘寶搶購海底撈的代金券,為海底撈提前“囤”了一波消費者。不止美食、麗人服務類代金券,更有以京東洗衣為代表的洗護服務,以遊戲為代表的虛擬消費,以優酷、愛奇藝為代表的會員充值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