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公共衛生事件已經影響着國人的出行,這種出行不僅體現在國際航班的出行,還直接受限於國內跨省份之間的出行。在整體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經濟形勢也發生了不容樂觀的影響。儘管我國的經濟仍然有增長,但是勞動力市場大面積的失業和企業大面積的停滯一波又一波。我國的證券市場也出現了一定局部的萎縮。最明顯的就是,儘管IPO上市沒有停止,但是上市公司的業績不斷下滑,還出現了42家上市公司退市的情況。
一、上市公司通過融資證券交易所上市,無論是公開發行股票還是在證券交易所做債券項目的融資,由於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持續下滑,所以上市公司在經歷過持續的虧損以後,理應進行調整,這種上市公司進行退市是在所難免的。
二、好多的上市公司都是多年前上市的,尤其是一部分上市還是核准制時期上市的公司,不排除有一些上市公司根本就不符合上市公司的准入條件,但是通過個別券商進行包裝以後,達到了上市的資格,所以這些上市公司往往在在上市首日進行開盤,拿到了融資以後,並沒有真正的進行企業運營,而是在不斷地進行債務流轉。簡單地說,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換取的資金在不斷地進行償還到期的各種債務(其中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在一個長周期內不斷地下跌,這種下跌的趨勢通過短周期的幾次漲停來迷惑股民,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上市公司的收入不能體現凈利潤,所謂股東分紅派系也僅僅是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了掩蓋真實的企業實情並順便給大股東謀求好處的手段。
三、有一些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已經是生命周期的衰退期,這些上市公司沒有從自身的組織優化進行改革,而是吃盡宏觀經濟的紅利。當這些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務和商品,已經沒有了商場競爭力時,這些上市公司的業績自然就不會好到哪裡。選擇退市也是不然的道路,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不看好這家上市公司,這家上市公司的前景實在令人擔憂,並且這些上市公司已經多次出現技術性停牌,從宏觀基本面上分析,上市公司也不會出現股價上漲的情況,基本上就是一潭死水。這些上市公司也沒有被收購的命運,這種公司就此申請破產。
四、對於廣大的股民來說,上市公司的股價高低直接體現出證券市場對這家公司的關注度。這種熱度體現在股民的交易活躍度,甚至這家公司通過證券市場的募集資金的能力。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平也是通過營業收入體現的。廣大的股民沒有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權和決策權,只有這家公司的分紅權。對於退市的企業而言,上市公司恐怕已經沒有能力在證券市場上開展回購業務。希望廣大的股民一定要合理並且理性地參與證券交易,切記盲目自信。
歡迎大家積極討論,並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