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跨境平台9月1日上線
隨着上線日期的接近,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台一步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日前,有媒體報道拼多多正在秘密籌備一個出海新項目。
這個月以來,挖人、招商、申請入口及入駐流程等等,關於這個新項目的消息被逐步放出,吊足了跨境賣家們的胃口。
在拼多多緊鑼密鼓籌備項目正式上線的同時,拼多多近期股價連續上漲。8月25日收盤,拼多多漲超12%。
有業內人士稱,資本市場對拼多多出海有信心。
現在,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台終於要上線了。據雨果網報道,有通過平台審核的賣家表示,拼多多跨境平台預計在9月1日正式上線。
(圖源:雨果網)
增長困境下,出海也成了拼多多的必經之路。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2億,較去年同期增長5968萬。
而根據拼多多2021年財報,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為8.69億。在忽略少數海外用戶的前提下,拼多多國內用戶數量幾乎觸頂。
(圖源: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
我國網購用戶規模佔網民整體的81.6%,電商滲透率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流量紅利消失,進入存量市場,電商競爭進一步加劇。
例如,來勢洶洶的抖音電商與拼多多的用戶畫像重合度非常高,直接攻入拼多多下沉市場的大本營。
有報告顯示,抖音電商近七成售出的商品價格低於50元。
而在拼多多正在布局的中高端市場,用戶仍然擺脫不了對百億補貼的依賴。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拼多多必須未雨綢繆。
另一方面拼多多已經實現了連續四個季度的盈利,雖然少不了對農業板塊的支出,但是可以分出一部分精力來攻克海外市場。
在跨境電商已經成為大勢的前提下,行業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多種模式並存,各類玩家競技。
比起其他電商巨頭,拼多多姍姍來遲,但依然有機會可循。
據悉,拼多多和之前一樣採用“0元入駐,0傭金”的合作模式,目前已經吸引了大量個體工商戶申請入駐。
此外,拼多多還定向邀請了深圳大賣和SHEIN的供應商等。
拼多多跨境電商平台的名稱為Temu, 賣家後台整體界面較為簡潔。
後台操作界面包括貨品管理和結算管理,由商家負責供貨,平台來負責其他事宜。
這一模式與跨境快時尚巨頭SHEIN非常相似。
一般而言,平台在前期的投入和對商家的扶持政策是最為豐厚的。現在,拼多多把出海的第一站定在了美國。
針對美國市場,平台單獨推出開售前的外推廣告,要求參與搶流量的商家儘快上架產品。
對億萬跨境商家來說,拼多多是一個全新的渠道,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拼多多出海,敢為天下後
拼多多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沿着前人的腳步走路。成為電商黑馬、多多買菜學習興盛優選、微信小程序學習群接龍等,無一例外。
當跨境出海不再是一個新故事時,拼多多再次出手了。
黃崢“敢為天下後”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商業教父段永平,即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對,在已經成熟的路徑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其實,黃崢此前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跨境電商創業經歷。
歐酷網賣出後,黃崢再次創立了一個電商代運營網站樂其網,並在樂其網的基礎上孵化出了一個跨境電商項目。
這個項目獨立成一家名叫蘇州樂貝科技有限公司,由黃崢親自管理,後來因身體原因逐漸淡出。
與SHEIN一樣,樂貝旗下的婚紗品牌同樣抓住了歐美市場早期網紅和社交媒體的流量紅利。
但是樂貝沒有SHEIN果決,錯過了發展供應鏈的大好時機。
後來,樂貝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墨燦。墨燦曾推出了被外界認為和拼多多有千絲萬縷聯繫的跨境電商項目VOVA,被稱為“歐洲拼多多”。
去年,VOVA服務器已經停止運營。
因此,面對海外,拼多多並非完全陌生。至少,黃崢的骨子裡是有出海基因的。
去年,拼多多新任CEO陳磊首次提出了農業出海戰略。
在今年1月份,拼多多開始籌備出海項目。時至今日,該項目即將正式上線。出海對拼多多的產品定位、物流供應鏈等建設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從目前披露出來的消息來看,拼多多的跨境項目對標的更多是SHEIN。
雖然SHEIN的學習者很多,且大多以失敗告終,但這次學習SHEIN的是拼多多,一個學習能力出眾的電商巨頭。
目前來看,拼多多要做的是一個綜合類跨境電商平台,品類包括服飾和鞋子、箱包配飾、珠寶首飾、母嬰用品、童裝玩具、運動戶外、3C數碼、小家電、手機和配件等21個一級類目,並且一個店鋪可以銷售多個品類。
因此,拼多多的野心明顯也要比SHEIN大得多,這就對拼多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物流方面,拼多多已經接觸了多家快遞公司,網傳最有可能的是與拼多多關係密切的極兔速遞。
(日前,極兔與海航貨運建立合作)
相比其他方面,大家更擔憂的還是拼多多的產品定位問題。針對美國市場對品質的高要求,拼多多嚴抓商品質量。
據悉,如果商品質量出現問題,拼多多會對商家處以五倍的罰款等,目前更具體的懲罰措施尚未有明確規定。
從“美版拼多多”和SHEIN的發展模式中,可以看出低價在美國存在不小的市場。
但是如何繞過美國已經成熟的電商體系,站穩腳跟,需要拼多多給出答案。
跨境電商巨頭,誰能脫穎而出
時至今日,增長放緩是時代的困境。在拼多多之前,阿里巴巴、京東等已經在海外布局多年。
阿里算是國內最先走向海外的電商巨頭。
阿里從阿里巴巴國際站出發,目前已經擁有阿里巴巴國際站和全球速賣通兩個主要業務,以及Lazada 、Daraz、Trendyol等其它出海產品。
(圖源:億邦動力)
京東出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如今已經8年過去。經過數次的搖擺和挫折,京東逐漸把出海的重點放在建設全球供應鏈上。
(圖源:億邦動力)
國內巨頭出海的相同點是,都不約而同都選擇了東南亞市場作為出海的第一站。拼多多卻選擇了北美市場,這自然有拼多多的考量。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美國過去12個月的電商銷售額達到了9750億美元,相比三年前幾乎實現了翻倍增長。
汲取SHEIN的崛起經驗,拼多多在相同的市場環境下可以更好地發揮出模式的優勢。
但出海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巨頭們的出海之路無一不是一波三折。
拼多多需要在面對亞馬遜等零售巨頭壓力的同時,降低運營和經營等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前做好市場監管相關的預案。
同時,拼多多的優勢也很明顯,那就是本身強大的電商基因以及國內成功的經驗。
因此,對於本次拼多多出海,我們保持樂觀,也保持謹慎。相信總有一天,在海外市場,巨頭們會重新匯聚,再次上演一盤精彩的“三國殺”。
作者 | 月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