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都很看重墓地風水,一方面希望讓死去的親人得到安息,能有一個好的安寢之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祖宗的庇佑,能夠讓家族世代昌盛興旺,福壽綿長。
龍脈是水聚氣盛之地,氣運很強,也是最佳的陰宅風水之地。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鎮得住的,只有大氣運者才可以享用。
據說,能將祖先陰宅安放在龍脈之上,後代子孫中必定出現大氣運者,而龍脈也是古代皇帝十分看中的風水寶地,既能延續王朝統治,又能造福百姓,保佑自己的朝代繁榮興旺,國泰民安。
而我國龍脈上埋了三個人,一個不能挖,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開,能達到這個程度的,毋庸置疑的就是我國古代皇帝的陵寢。
不能挖的皇陵
黃帝作為五帝之首,也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始祖,炎黃子孫其中的“黃”就來自於黃帝。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據說黃帝一出生就有異於常人,出生沒多久就能說話,15歲已經是無所不通,20歲登基成為君王。
炎帝統治後期,中原各部落治理混亂,戰亂不止,黃帝趁機打敗各個部落,最後形成了五帝統治的格局,後來又連年征戰,曾連續三年與蚩尤激戰九次,最後一次在涿鹿與蚩尤決戰,據說激戰了三天三夜,血流成河,戰況慘烈,最終取得了勝利。
黃帝統一天下後,制定了各項國家制度,監督天下各部落,維護社會穩定。同時推動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黃帝的妻子螺祖發明了養蠶制絲之法,也被後人奉為“蠶神”,此項發明也為後來的物質文明發展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基礎。在黃帝時代開始出現的某種文字,也代表着文明時代的到來。
黃帝晚年,中國的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不僅代表着冶鑄新技術被發明創造出來,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自此仰韶文化興起。
《史記》中還有一個關於黃帝的傳說,黃帝採集首山上的銅,在荊山下鑄造出了第一個鼎,在鼎鑄成的那天,有龍垂下鬍鬚來迎接黃帝,黃帝以及家眷群臣騎上龍背後升天,最終消失在雲霧之中。後來有了“龍去鼎湖”這個詞,也用來形容皇帝歸西。
黃帝無論是在統一中原,還是在後來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上都有着不可替代與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又是孝道思想的創始人,作為炎黃子孫又怎能掘自己老祖宗的墓呢?所以說不能挖的是黃帝的陵墓。
不敢挖的皇陵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年僅十三歲繼承王位,先後平定嫪毐叛亂,除掉呂不韋,最終獨攬大政,後滅韓、趙、魏、齊、燕、楚六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秦王認為自己德行與功勞在三皇五帝之上,所以使用“皇帝”自稱,因為是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也稱“始皇帝”。
在軍事上,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修築長城;在經濟上,統一貨幣與交通;在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為中國的統一與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世之功,此為功。
焚書坑儒,焚書摧毀了許多寶貴的文化典籍,坑儒不僅損失一大批國家棟樑,同時遏制了人民的思想,不利於創新與發展;大建土木工程,使得民眾更是苦不堪言,阿芳宮、長城、驪山墓哪一個工程耗費的民力都不可估量,更是勞民傷財,此為過。
秦始皇暴君之名也是由此而來,以他殘暴的性格,以及過人的實力,在晚年又為長生傾盡全力,驪山墓作為秦始皇的身後安寢之地,規模、建造設計以及陪葬品的奢華程度可想而知,機關陷阱又怎會少?
據目前考古考察,秦始皇陵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帝陵寢,目前已發現的陪葬坑就有400多處,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五千米處的驪山腳下,地宮內部結構奇特,內容豐富。
整座皇陵建在大山丘里,下面還有地下水道,結構複雜,宮牆堅固可抗8級以上地震,這都會為挖掘增加難度。
同時地宮內用水銀填充的江河湖海,瀰漫著汞氣,內部的機關陷阱設計之精妙,以現代科技水平還無法解決。
另外《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地宮內珠玉、翡翠、金雁、奇器珍怪數不勝數,也是為了保護文物,在目前技術不能完全保證文物不被破壞的情況下,相關部門也不敢冒然挖掘。
所以一方面是考慮挖掘人員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文物以及破解機關陷阱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秦始皇陵成為了不敢挖的皇陵。
挖不開的皇陵
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認為是挖不開的皇陵。此陵墓歷經二十三年才修建完成,不僅雄偉壯觀而且固若金湯。
乾陵依山而建,修在山裡面,所以若要強行進入陵墓只能破開整座山,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因為墓道十分隱蔽,若要找到入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乾陵是目前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墓陵。
據說在乾陵選址時是由一位星相大師和一位精通陰陽、天文曆法的官員不謀而合,同時選中的風水寶地,從地貌圖上其實可以發現乾陵是由三條龍脈並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壁壘,而且乾陵位置正位於八卦陣圖的正中心。
關於乾陵還有很多詭異事件,因為武則天時期正是唐朝鼎盛時期,唐高宗李治下葬時就帶入了很多奇珍異寶,武則天下葬時又把另一半財富帶入了乾陵,所以千年來無數盜墓者都覬覦地宮內的珍寶而前來探險,但最後都是連門都沒找到就打道回府了。
比較有名的是唐朝末年的黃巢,曾率領40萬大軍盜掘乾陵,最後挖出了一條40餘米深的溝渠也沒找到大門,後來被人稱為“黃巢溝”。
五代時的溫韜組織軍隊展開挖掘,曾成功盜取皇陵無數,但只要一上乾陵就疾風驟雨,雷電交加,前後三次欲挖掘均是如此,最終心生膽怯而放棄。
民國初年的孫連仲藉著演習,掩護一個師炸了許多地方均未找到入口,最終也是無功而返。
在國家層面,還是更多地考慮保護文物,因為乾陵構造比較特殊,在考古技術還未達到能挖掘的先進程度時,相關部門建議不予挖掘。
總之,無論是不能挖,不敢挖,還是挖不開,三座皇帝陵寢都作為國家乃至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至今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雖然文物研究對人類的影響意義深遠,但在不確定現有技術是否能達到保護文物標準的情況下,挖不如不挖,避免文物毀在我們手上,保護文化遺產也是在保護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