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赴約濰坊國際風箏會,張效東攜“靈蛇獻瑞”送祝福

芳菲四月,春風已備,只待漫天紙鳶為碧空着色。在濰坊市寒亭區效東創意風箏傳習工坊內,一隻“靈蛇獻瑞”風箏正靜待亮相於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這隻風箏融合了年畫元素和生肖文化,風箏里藏着可活動的結構,放飛時能展現出靈蛇遊動的姿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風箏製作技藝(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張效東說道,眼中閃爍着匠人的自豪。自首屆風箏會至今,張效東已連續41年攜作品赴約,今年他期待通過這件飽含匠心的作品,向世界傳遞來自濰坊風箏的美好祝願。

“讓傳統風箏不斷創新是我的追求”

“以前的風箏大多是傳統的硬翅、軟翅、筒式、串式等,如何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是我一直研究的方向。”展開這件長達3.6米、寬1.6米的硬翅立體“靈蛇獻瑞”風箏,濃郁的民俗氣息撲面而來,張效東將楊家埠年畫的色彩構圖與生肖蛇的動態美感巧妙結合。只見青蛇纏繞於聚寶盆之上,其尾部經過巧妙設計,能在風力作用下自然擺動。配合特製的鱗片紋飾,當風箏翱翔時,彷彿一條栩栩如生的靈蛇。而聚寶盆上層層疊高的元寶銅錢,突破了平面的局限,展現出立體的美感。

“設計圖紙改了20多稿,既要保留傳統元素,又要符合現代審美,最終選定融合年畫與生肖的立體結構。”張效東撫摸着風箏解釋創作歷程。風箏整體採用大紅大綠的傳統配色,既確保高空的可視性,又保留了喜慶的韻味。

“每年我都會攜風箏赴約風箏盛會”

自1984年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啟幕,張效東便以風箏為約,續寫“一屆不落”的堅守篇章。從青年歲月到近耄耋之年,他帶着親手製作的風箏參加了41次風箏會,往屆風箏會,他製作的長達2000米的“龍頭蜈蚣”風箏騰空而起,引起全場沸騰;今年,他將攜新作“靈蛇獻瑞”亮相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希望通過這隻‘靈蛇’,讓世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魅力。”張效東說道。

變的是風箏的風采各異,不變的是匠心的傳承堅守。在工坊桌子上有一本裝訂精緻的風箏書譜,裡面每一頁都詳細記錄著風箏的設計靈感及製作細節,書寫着風箏每一次的蛻變。張效東8歲起跟隨祖父學習風箏扎制技藝,如今他的雙手早已布滿竹篾劃痕。擁有60多年風箏扎制經驗的他,用41載赴約風箏會的堅守書寫“巧手為翼,扎制千秋飛天夢想;匠心做筆,描繪一片多彩天空。”的匠心史詩。

“讓全世界都收到來自濰坊的祝福”

“風箏有兩千多年歷史,濰坊風箏也有六百年傳承。”張效東清晰記得外國友人對濰坊風箏的驚嘆,更珍視通過風箏傳遞的和平友誼。

今年風箏會上,他特意在風箏上繪製祥雲紋樣。“當這隻風箏飛越騰空時,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不僅能看到風箏所體現的精湛技藝,更能讀懂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張效東說道。當“靈蛇獻瑞”風箏迎風而起時,青蛇口中的火焰將在雲端躍動,讓傳統文化在濰坊國際風箏會場上綻放新的生機。

隨着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臨近,這座“世界風箏都”將以漫天紙鳶為媒,向世界展示濰坊風箏所承載的愛好和平、嚮往美好生活願景。而張效東和他的“靈蛇獻瑞”風箏,無疑將成為這場文化盛宴中耀眼的風景。

新黃河濰坊頻道:韓雨彤 孫華玉

編輯: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