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華服叫“同袍”|天府新視界


端午佳節,有粽情飄香,也有衣袂飄飄。一到中國傳統佳節,成都的大街小巷就被國風青年們佔領。端午前後,成都博物館與國內某頭部華服品牌聯名的消息,在四川“同袍”中炸開了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同袍”是當代漢服愛好者之間的稱謂。

唐代鏤空鎏金香囊穿上了身,後蜀彩繪伎樂俑幻化成真人。着華服入錦官城,“同袍”們紛紛到微博評論區“還願”——最大的華服品牌與最愛的博物館聯名,這次是真的夢幻聯動。


着華服、簪頭花,手持團扇,腰系環佩。當代年輕人的盛裝出行,早已不是美英法日韓,而是唐宋元明清。尤其在國風盛行的四川,地域美學更是被有效詮釋。


就在5月底,京東發布《2024漢服趨勢白皮書》。北上廣深在服飾大類中牢牢佔據着前四的位置,卻在“漢服”這一小類中折了戟。近一年全國漢服消費用戶的top中,在第一名北京之後,緊跟的就是成都。而倒退回2018年,這項數據的第一名,本身就屬於成都。


漢服愛好者參與端午雅集活動 圖據四川漢服專委會


早在2006年,成都就開起了第一家漢服實體店,這時漢服在全國依然是極為小眾的愛好。但在成都,身着漢服的少男少女走出古樸的大慈寺,轉身沒入了春熙路繁華的街區。


關於這裡的美,華服的針腳在蜀地悠遠的歷史上穿透了時間,將美的歷程從古至今一一展現。


古人求美,從一方蜀錦開始。在長達兩千年的時光中,蜀錦成為一種“硬通貨”,是全國“變美”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據《華陽國志·巴志》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距今4000多年前的蜀國,已經能生產絲織品“帛”。戰國以後,秦在巴蜀設“錦官”,蜀錦織造已經初具規模。褪去粗布麻衣換上秀麗蜀錦,國風之美從這裡開始了第一步。


三國時期,蜀錦成為當時蜀漢政權的主要財政來源。來看看這則頗為有趣的故事:由於蜀錦美麗且稀缺,魏吳兩國常年遣人大批購買蜀錦,導致大量錢財流往蜀地,直接成為了諸葛亮北伐的經濟基礎。魏文帝曹丕大為惱怒,寫下《與群臣論蜀錦書》勸魏國貴族不要再購買蜀錦。但“真香”的是,曹丕自己就酷愛蜀錦,還曾抱怨不同時期產的蜀錦質量高低不同,這一批以次充好,甚至連鮮卑人都能看出端倪!


《宋會要輯稿》更明確寫道,在宋代,成都府路每年上供的高級絲織品錦、綺、鹿胎、透背佔全國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四,綾佔全國總數百分之十三,雜色匹帛佔全國總數百分之六十。追求變美的人們對蜀錦的依賴,可見一斑。


蜀錦製作 圖據新華社


蜀中美人多,才女更多,在求美追新這一領域,自古不缺話題。薛濤因喜愛紅色自製紅綃道袍,風行一時。花蕊夫人又將其發揚光大,流行全國,可以算是唐代的“時尚單品”了。薛濤還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書寫審美,“薛濤箋”自唐以來廣為風行,才華冠絕,巧思引領文壇。


人人皆知“唐三彩”,那你是否聽過“邛三彩”?提到中國陶瓷,四川邛崍的邛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着奠基性的貢獻,邛窯出產的銅紅釉,曾被稱為中國第一紅,有着“一紅動天下”的美名。邛窯始創於東晉,成熟於南朝,盛於唐,在長時間內廣泛影響着我國陶瓷燒制工藝。包括唐三彩在內,汝窯、鈞窯,以及宋代出名的“天目”等中國陶瓷,都能找到邛窯的影子。


美服美人美物,蜀人們一直走在潮流前沿。時尚是個輪迴,國風在當下四川吹起的狂潮,是蜀人對美的自覺追求,也是對老祖宗們的審美折服。畢竟,把三星堆“穿”在身上這件事,是四川人走過最悠遠的浪漫。


2021年,一名四川女孩以三星堆青銅面具為靈感,穿着自己設計的“三星堆”國風服裝走上了上海國際時裝周的紅毯,在網絡引發熱議。設計師的初衷是將最古老的四川元素與最潮流的現代服飾進行對撞,產生了強烈的“反差萌”,網友大呼:“還能這樣玩!”


有何不可?現如今國內爆火的國風樂團二十四伎樂,不是把文物穿上了身,而是直接進行“復刻”,讓雕刻於王建墓石棺床上的二十四樂伎“活”了過來。這支國風樂團,正是出自成都。


二十四伎樂的全國巡演去年一票難求,更18次登上票務網站音樂會榜單第一名。樂手們與台下觀眾皆着漢服,他們時而奏古音,時而混搭現代曲目,深受年輕觀眾喜歡。天府之音氣象萬千,二十四伎樂承載的不僅是一段古老的城市記憶,也是對傳統樂音的當代繼承與發揚。


二十四伎樂


衣飾妝容,總在茶餘飯後。在“每日按時上班,也按時看日出”的四川,閑適的環境給了青年人奔赴山河的勇氣,對傳統文化和青年創業大力支持的政策則給了他們絕對的底氣。無數業餘愛好者變身為專業國風人,讓四川的產業鏈條愈發完善。


國風博主後雨山原本是一位中學教師,因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她選擇了辭職創業,在成都開辦了漢服妝造工作室。與遍地開花的漢服工作室不同的是,後雨山着重於妝容打造。如今,數十萬粉絲的她已經是全國爆火的專業國風妝造師。


2013年時,風瘋還是攝影師,如今已經成為專職國風模特。從鏡頭後來到鏡頭前,是四川國風產業不斷完善的推動。被圈內稱為“最帥南陵王”的他每年要走數不完的國風秀,並且正在學習成為專業的國風評委。


2020年,國內第一個漢服文產街區在成都誕生。漢服銷量排名中,幾乎每月的前十榜單,都有3到4家來自成都的商家。


其名國風,蜀人尚美的風從何處來?得天獨厚的文化歷史深埋蜀人基因,讓這裡的百姓始終有文脈可尋,有文氣可依。一批又一批正在成長,以及正在到來的國風青年,讓蜀地之美不斷耕耘延續。


國風在四川,不僅有過去與現在,更有未來。它將走向哪裡?走入全年齡段的日常生活,走入全民族式的文化融合,走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


誰說國風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近年來,許多老年人也加入了“國風熱”的隊列。已經70歲高齡的成都市民陳光憲被網友親切地稱呼為“漢服爺爺”,他從2012年當店鋪的“漢服模特”開始愛上國風,如今常着漢服出門。


“漢服爺爺”陳光憲

四川漢服協會的數據顯示,四川漢服愛好者的主要群體為“00後”和“90後”,但近年來越發向中老年與少兒群體擴展,在未來,這個趨勢還將日益增大。對國風美的追尋,不分年齡;讓國風走入尋常和日常,已成剛需。
國風在四川,撞見民族風,或許是它的宿命。作為多民族的省份,四川能提供的養料,任君挑選。從大涼山走出來的彝族姑娘吉克雋逸,熱愛的就是獨屬於四川民族風情的浪漫。每每在國外出席重要場合或拍大片,她的第一選擇,總是帶有家鄉元素的服裝。

在宜賓李庄古鎮,與漢服競相爭輝的,是一排排用於出租拍照的少數民族服飾。在成都寬窄巷子與錦里,在漢服穿搭已經習以為常的今天,時不時走過的民族風小姐姐總能吸引遊人的目光。

走過數千年漫長歷史的蜀錦,如今已然在國際上受到歡迎。在許多四川非遺與知名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蜀錦已經打開全球市場,深藏於華夏的美走上了另一條路,開啟了對全球美的引領。如今,許多國際大牌的高定系列中,時而能看見蜀錦的身影。在去年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上,一條由蜀錦蜀綉鋪成的“錦繡之路”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二十四伎樂不僅帶動了全國國風音樂浪潮,也將跨界融合玩出了新花樣。與華為、太古里、軒尼詩等一線國際大牌的合作,讓完全出生於蜀地的國風音樂擁有了更開放的視野和更廣闊的天地。

如今,夏至將至,成都桂湖公園的荷風已送來香氣,又是一年好時節。在四川,看國風蔚為大觀。在四川,看一身詩意滿,人間驚鴻客。
【本期話題】
你喜歡漢服嗎?你對國風有着怎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