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的二次訪華與隨行的德企巨頭

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於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備受外界關注的是,此次陪同朔爾茨訪華名單中,除了德國農業部長、交通部長和環境部長等主要內閣成員之外,還有一份被稱為德國“商業天團”的企業代表名單。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2日在記者會上介紹說:“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期間,習近平主席將同他會見,李強總理將同他會談,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據報道,朔爾茨於14、15兩日先後前往重慶、上海,會見在華德企高管,並於16日赴北京。外界分析,在中歐貿易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朔爾茨此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市場仍是德商界巨頭全球支柱

此次朔爾茨訪華是在歐洲對華戰略轉向,以及俄烏衝突結束仍遙遙無期的背景下所進行。由於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德國聯邦政府於2023年7月13日公布了首份“全面對華戰略”報告。這一戰略報告強調德國應該從俄烏衝突等全球地緣政治事件中吸取教訓,應實現經濟夥伴關係多樣化,從而減少所謂“對中國依賴的必要性”。這份“全面對華戰略”報告與歐盟所謂的“去風險”戰略一致。

德國政府雖然嘴巴上喊着“減少對華依賴”,然而行動上卻很誠實。此次與朔爾茨一齊訪華的包括大量的德國企業界代表。這意味着德國商業界仍然重視中德的貿易合作,以及合作對促進兩國共同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梳理髮現,這些商業巨頭包括來自西門子、科思創、巴斯夫、福伊特、dhl、蔡司、寶馬、蒂森克虜伯、梅賽德斯-奔馳、默克、大眾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德國企業ceo或總裁。其中部分企業,早在40年前就開始在華投資,在華的業務早已成為它們全球業務的支柱。這些企業從行動上證明了中德在經貿上的合作遠大於風險。

拿大眾舉例,僅中國市場就佔大眾全球汽車銷量的約50%。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altt)的報道,這次隨行經濟代表團名額的搶手程度,已經達到德中經濟關係黃金時期的水平。

這是朔爾茨自2021年12月上任以來的第二次訪華。從時間維度上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有分析認為,德國政府一方面發表對華鷹派戰略報告,另一方面德國政府和商界均高度重視訪華行程,這意味着以社民黨為首的朔爾茨政府在政治上確實受到了來自美國、歐盟以及德國執政聯盟中其他黨派的壓力。但朔爾茨政府深諳“經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依然將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視為執政成功的關鍵。

德國商界與所謂“去風險”截然相反

事實上,德國商界也存在所謂“去風險”的聲音,但與政界的“去風險”內涵截然相反。根據“德國之聲”的報道,德國企業正通過增加對華投資達至“去風險”。對於這些德國企業來說,對華貿易的商業風險並非過於依賴中國,而是來自美國外交政策的不穩定、隨時會被要求“脫鉤”的政治風險。

德國電動機和風機製造商依必安派特(ebm-papst group)的首席銷售官tomas nürnberg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公司近期在上海開設了新的總部,“我們在中國的分公司從架構上做好了準備,隨時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德國總公司以及其他國家分公司的業務剝離。”

依必安派特對華加大投資並不是個例。在中國的德國商會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50%的德國商會成員打算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德國商會首席代表maximilian butek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甚至強調,相當多的德國企業認為,“最大的風險是因為不在中國發展而失去全球競爭力。” 

德國基民黨議員nicolas zippelius表示:我還看到有些企業甚至把生產線從歐洲整體搬到中國去,在那裡大舉投資,因為在那裡設廠比歐洲更有經濟效益。事實證明,以美國為首所號召的脫鉤式“去風險”本身才是真正的風險。

美國仍是中德關係最大障礙

在經歷了新冠疫情之後,德國經濟一直萎靡不振,而俄烏衝突更是讓其雪上加霜。

在加上美國大選選情焦灼,甚至不排除特朗普在2024年底重新執政的可能性,美歐之間的關係也將隨之面臨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朔爾茨此次訪華,再次凸顯良好且健康的中德經濟關係對於穩定朔爾茨和所在政黨執政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朔爾茨政府的聯合執政基礎並不牢固。受到兩個對華鷹派政黨的牽制,朔爾茨很難像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那樣擁有獨立的外交決策能力。其次,美國作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出口國以及北約盟國,德國不可能排除美國這一個外界干擾因素,作出完全符合德國利益的行動。

作者丨王希聖,深圳衛視直新聞實習記者

編輯丨楊穎,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