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鬼才”倪海廈是個極具爭議的人,其中他的死所引發的爭議最大。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他用中醫醫治無數疑難雜症,自己卻早早死於59歲。
也因為無法接受,坊間流傳着很多關於倪海廈死因的傳說。傳說之一便是:他泄露了太多天機,救了很多不該救的人,以至於遭到反噬,最後“被天收”。
這類傳說,當然是站不住的腳的。但回看倪海廈一生,卻又將發現:這一傳說本身,似乎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倪海廈的確泄露了不少“天機”。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倪海廈泄露的六大“天機”——
第一,人生就是一場騙局。
先看原話:“我告訴大家一個很多人都不會知道的秘密,這個秘密,很多人是直到臨死的時候才知道。那就是: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騙局,我們每個人赤條條地來到這世上,最終也會赤條條地走,我們最大的任務,根本不是什麼買車買房,也不是及時行樂,這些呢都是慾望,是身外之物,正確的活法是向內求。
無論遇到什麼坎坷,都不要讓自己陷進去,出生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婚姻很多時候也是靠運氣,那唯一能讓我們過好這一生的本領呢,就是看待世界的方法。
這世界看似大,但其實呢,大部分人、大部分事都跟你沒有關係,本質上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人生啊,就是一場體驗,別害怕痛苦,痛到極致就是解脫,真正的自在,都是無視外物,做自己的觀察者。
當你看見河,你已經在河之外;當你看到自己的情緒,你已經在自己的情緒之外。情緒本身其實並不存在,包容所有的遭遇。你越接納什麼,什麼就會消失,越抗拒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當不再抗拒命運的安排,你想要的東西終將到來。”

倪海廈
這段話,與律宗十一代祖弘一法師15歲那年就勘破的“世界是假的”的真相,幾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弘一法師勘破這一“天機”靠的是慧根,且是用詩歌來表達:“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而倪海廈勘破這一“天機”,更多的是靠他在俗世的經歷,尤其治病救人的經歷,在無數次和死神的博弈中,倪海廈勘破了這一“天機”。與弘一不同的是,他將這一“天機”告知世人,乃是用的講課的方式,且表達更為直白。
第二,命好之人,都有的三個特徵。
先看原話:
“命好之人的三大特徵,排在第一的就是‘動’,愛折騰、有執行力、永遠都在不斷嘗試。一個人不管出身高低,都是只有動起來才能創造出機會,有了機會,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執行力就是這一切的先決條件。
所以,不管什麼,你就去做就行了。至於怎麼做,那就涉及到知行合一,就是你的‘神’和‘形’得合一。這怎麼講,就是你人在干那個事情,這是形,你心裡得一心想着那個事情,甚至用很好的情緒去干,這是神。
形神合一,就是知行合一,就能成事,成事了,你命不就好了嗎?”
倪海廈勘破的這一“天機”,幾乎是治療拖延症的一劑良藥。
很多人一輩子一事無成,其實壓根兒不是因為能力低,而僅僅因為:他們執行力有問題。這些人表面看起來是很像那麼回事的,一看到一個機會,就立馬開始想,想這個事要怎麼著手、成功概率多大、啥時候動手合適、把握幾何。
想來想去,但就是不做,因為他在等萬事俱備的那天。可他沒有想過,一旦萬事俱備,這事只要下手一定能成,那這好事能輪得到你嗎?
執行力高的人,做事之前,他也會想,但他絕對不會想太多,他只要有兩三成的把握,就會小心翼翼地去做。然後,在執行過程中,他不斷地結合實踐去改進方法、調整方向,最終抵達目的地。
倪海廈勘破的這一“天機”,《易經》裡邊實際也講到過,《易經》里的:“坤,初六,履霜堅冰至。”它就是在強調要積累,然後伺機而動。所謂“物生於積,而運於動”。
接着看原話:
“命好之人第二個特徵是內心要穩如磐石,就是心要堅定。很多人一事無成,並不是不夠努力,也不是不夠醒目,而是‘心定不下來’,一直找不到內心那個可以讓他不斷輸出的點,正如古德所言‘安心’一樣,心不安則左搖右擺、朝三暮四,最後功夫打不成一片,也就出不了成績”。
倪海廈強調的命好之人的第二特徵“心定”,往根本處說,就是一種方向感、使命感,它的前提,就是《大學》里強調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也即是“明心見性”里的“明”,指的是內心深處的、本自具足的智慧。
繼續看原話:
“命好之人第三個特徵是豁達的胸襟,而這一點,恰是如今很多年輕人做不到的。”
倪海廈口中的“命好之人第三特徵”,說到底是講的“利他精神”,也就是“心裡有別人”。這樣的特徵,的確與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眾多年輕人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這裡,倪海廈是看透了人必須為他人、社會、國家做貢獻,“自利”才會水到渠成。也就是說,你想自己成功,你先得利他。

第三,再有錢,口腹之慾也要控制,否則會短壽。
先看原話:“如果你有錢,就去買好看的衣服穿,買好的車子開,但是吃要盡量的簡單,好吃的東西吃一點點就可以了,口腹之慾要控制,營養過剩壽命會短。
俗語有道是‘節食以去病,少食以延年’,真正的養生就一條,大道至簡。記住別吃太好,別吃太飽。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很多人把錢不投在用上而是飲食上,這樣反而大錯特錯,別以為吃的好,其實反而腸胃的負擔更大。
有的人下班了不是西餐紅酒就是啤酒燒烤,有時候人在興頭上,再整個第二頓,這樣是非常不健康的。我們看那些百歲老人,大多數都是簡單規律的飲食習慣,吃的清湯寡水,而且都是七八分飽。所以,想長壽,就從戒口開始,只有虧待了你的嘴和胃,才能更長壽的呀!”
這段話,與早年一位知名百歲老人口中的:“人一輩子吃的飯都是有量的,吃多少少多少!”實際是一個意思:少吃就是惜福,惜福能增壽。
第四,人要想越活越年輕,一定要精神內守。
原話:人想要越活越年輕,一定要精神內守,節約氣血。尤其身弱、氣血不足的人,一定要節約氣血,眼耳口鼻都要少用,說話的時候不要太大聲。
氣血是省出來的,節約氣血的最大秘訣就是要精神內守,精神內守就是不要有太多情緒消耗,保持平靜的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態。”
這段話,是倪海廈在提醒世人:要想活好,就不能內耗,即情緒消耗。而不內耗的方法,倪海廈也給到了,就是:感覺到情緒時,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平和。
如何判斷自己處於情緒內耗中?答案是:當你的疲累,不是因為腦力、體力勞動這類客觀勞累所造成,而是由於心理上的主觀感受而造成時,你就處於一種內耗狀態了。
從小的方面來看,內耗會影響人的自我評價、做事意願和效率、睡眠質量、人際交往等,導致人錯失機會,或者直接把事情辦砸。
從大的方面來講,人的身心是一體,長期內耗,會增加生病的風險,比如高血壓、冠心病和腫瘤等疾病,都和精神心理有密切關係。
嚴重的情況下,長期精神內耗,還會出現嚴重抑鬱症,甚至精神失常。
解決內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倪海廈說的自我調節,用自己的力量,去讓自己在情緒襲擾時,保持平靜、平和。
倪海廈這段話泄露的“天機”是:世界上最好的養生,其實不是吃補藥,也不是運動健身等等,而是從內心入手,去養心態,養情緒,養格局,養內涵。
《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里倡導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與倪海廈將的“內守”,是一回事,都強調:精神內守,就不會生病。“悲傷肝,喜傷心,恐傷腎,憂傷肺。”無內耗,必然不會積累大病。
情緒穩定了,心態平衡,內心愉悅,這樣的滋養才是讓人越活越年輕、越活越好的秘密。
第五,不要獨居,人是群體性動物,離群索居非常危險。
原話:“一個人獨居久了以後面相會變化,眼神會變得有殺氣,有凶光,而且臉會越來越大,除非修佛修道,心裡有寄託就不會這樣。相由心生,這種人往往脾氣也比較古怪,不易相處。”
長期獨居,社交能力會弱化,很多獨居久了的人,會出現不懂基本客套話,不知如何應對人際交往的常用問答、應對,也無法揣摩別人心思。
日久後,獨居者勢必會變得懶惰,他們的工作、學習都在完全無壓狀態下,緊張感越來越少,學習、工作取得進展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因為生活中長期只有自己一個人,他們的生活會變得極其乏味,幾乎每天都在不斷重複。因為長期面對的都是相似的情境,接觸的信息太少,他們的大腦甚至會出現萎縮的現象。
自然,他們將無法再與普通人相處後,他們一與普通人接觸,就會讓他們感覺到“脾氣古怪”“行為異常”甚至“格外冷漠”,他們想要融入正常人的生活,難度會極其大。
倪海廈泄露的獨處的“天機”,有兩層意思:第一,人盡量不要獨居,獨居非常危險;第二,人盡量不要接觸那些長期離群索居的“獨居者”,那也是非常危險的。

倪海廈創辦的漢唐中醫學院
第六,不要替別人做決定,尤其父母不要給子女做決定。
原話:
“每個人都不要輕易替別人做決定,讓本人做決定,不管是好還是壞,都不要去做。尤其是一些父母,替女兒決定婚姻,如果婚姻比較幸福,父母有話可說,女兒也會常回來看父母。但是如果女兒婚姻不幸福,女兒也不會回來看父母,因為這是父母當年幫她挑的。喜歡干涉別人的事情,總是喜歡把功勞放在自己身上。
每個人、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因果。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路合不合適,只有自己明白。就算看到他人的錯誤選擇也不要干預,因為那可能就是他要度的劫,他不在這裡受,在別處受的劫可能更大。沒人能逃過因果循環,他們選擇的就是自己該承受的因果報應,你可以看透,不能說破。”
倪海廈泄露的這一“天機”,和“烏鴉定律”類似。“烏鴉定律”說的是烏鴉的叫聲雖然能預測吉凶,但它們的叫聲很難聽,容易讓人煩躁,而烏鴉自己卻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也就是從不自省。
“烏鴉定律”是在啟示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空間,尤其父母,面對已經長大的子女,要學會尊重和防守,可以對子女的成長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但也要注意切不可給自己做決定,也不能干預他們的決定。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太多干涉子女的學習、工作、婚姻等,反而會阻礙孩子成長,也會影響你們的感情。
不得不說,倪海廈泄露的這六大“天機”,每一個都讓人醍醐灌頂,將它們領悟透,便可過好這一生。然而,倪海廈本人的早逝,是否與他泄露天機有關?答案是否定的!

倪海廈的早逝,是他為治病救人、弘揚中醫等過度消耗身體有關,他的死因診斷“死於心力衰竭”,便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