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我去蘇州出差,遇到一位工作與ai、科技完全不相關的中年採訪對象,她幾乎萬事都會問ai助手“豆包”:從推薦蘇州美食,到查找資料——ai對話機器人幾乎取代了傳統搜索引擎。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明顯感受到ai在生活中的滲透。
如果說去年豆包和kimi的大規模廣告投放是ai應用的一次預熱,deepseek橫空出世則推動ai應用開始下沉到大眾生活中。它在一周內實現1億用戶增長,而且隨着多家科技巨頭在產品生態中陸續接入deepseek,越來越多普通人開始擁抱推理大模型。
在今年之前,國內大模型的主流路線是通過“卷”模型規模、拼算力來追趕、復現2023年3月發布的gpt-4。百度的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kimi、字節跳動的豆包等都在對標chatgpt。然而,deepseek用更小的參數訓練出了更強大的推理模型,打亂了國內ai大廠和創業者的節奏。
在外界看來,布局最早的百度和入場較晚但投入最大的字節跳動,處境比較尷尬。去年大出風頭的月之暗面、智譜等ai“六小龍”,也鮮少發聲。清華大學副教授、大模型公司面壁智能聯合創始人劉知遠笑言,他們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心情舒暢”的團隊。面壁智能研發的是to b的基座大模型,而且果斷轉向了小尺寸、低成本且高性能的ai模型。當時有不少投資人質疑,但deepseek驗證了這一方向的正確性。
如今,大廠爭相發力ai to c應用。問題在於,移動互聯網時代諸如微信、淘寶、抖音等超級app都有難以被取代的生態和功能,目前我們所看到的ai對話機器人,只是入口和工具。而且kimi、豆包等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便deepseek在用戶體驗上佔優,騰訊元寶、百度搜索通過“套殼”也能提供相似甚至更好的體驗,仍然看不出哪個應用會是用戶剛需。在ai to c應用上,大廠要思考如何留住用戶,以及探索出可行的商業模式。要知道,百度已經驗證了搜索+廣告的模式並不可行。
與大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受訪的創業者們心態更冷靜。劉知遠指出,deepseek的橫空出世,本身印證了技術創新的關鍵性。只有堅持創新,而不是一窩蜂湧入deepseek-r1的技術路線、忙於簡單的復現和應用開發,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行業才有廣闊的未來。
發於2025.3.24總第118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deepseek出世,誰與爭鋒
作者:楊智傑
編輯:黃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