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博(黑龍江大學)
2月13日,《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以全球票房破百億的成績,成為中國影史首部躋身“百億俱樂部”的電影。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狂歡,更是一場文化覺醒與工業革命交織的里程碑事件。當人們驚嘆於票房奇蹟時,或許更需要看清:這場勝利的背後,是中國動畫產業從“追趕者”到“定義者”的悄然轉身,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在全球語境下的突圍之戰。
《哪吒2》的百億票房常被歸因於“國漫崛起”的情懷,但更深層的邏輯在於中國動畫工業體系的成熟。影片的1900多個特效鏡頭、超10000個特效元素,由138家本土動畫企業協作完成。這一數字背後,是中國動畫產業從零散作坊到規模化協作的質變。過去,國產動畫常因技術短板被詬病,而如今,從粒子特效到角色建模,從場景渲染到動作捕捉,中國團隊已能獨立完成國際一流水準的製作。這種工業能力的積累,不僅讓《哪吒2》在視覺上不輸好萊塢,更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創意孵化到技術實現,從宣發到衍生品開發,中國動畫正以工業化思維重構行業生態。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工業革命並非單純的技術堆砌。影片中,哪吒的“魔童”形象與傳統神話形成反差,但其內核卻緊扣“反抗天命”的現代精神。這種敘事策略的背後,是創作團隊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控:用工業化的技術包裝傳統IP,用普世價值觀消解文化隔閡。如果說《大聖歸來》是國漫的“覺醒時刻”,那麼《哪吒2》則標誌着中國動畫工業已具備“量產爆款”的能力。
同時,《哪吒2》的海外表現被媒體津津樂道:北美IMDb開分8.1、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幕預告、洛杉磯首映的滿堂彩。然而,這些表象之下,隱藏着一個更複雜的命題——中國文化的輸出是否真正突破了“他者凝視”?更深層的突破或許在於,《哪吒2》並未完全迎合西方審美。影片中,水墨風格的場景設計、傳統樂器的配樂,乃至“封神宇宙”的龐大架構,都在嘗試用現代技術重新詮釋東方美學。這種“以我為主”的創作姿態,與好萊塢的“中國特供版”形成鮮明對比。正如海外影評人所說:“《哪吒2》不是一部‘討好’西方的電影,它自信地展示了中國動畫的原創力。”當然,真正的文化輸出不能僅靠一部電影。當《哪吒2》的海外票房僅占其總收入的15%時,我們仍需清醒:中國動畫的全球化之路,仍需要更多元的題材、更成熟的發行網絡,以及更深刻的文化對話。
《哪吒2》的意義,絕不止於刷新票房紀錄。它為中國動畫樹立了一個新坐標系——既要立足本土文化,又要擁抱全球市場;既要追求工業水準,又要警惕生態失衡。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哪吒2》的個案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動能。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元的題材探索,更健康的市場生態,以及更開放的文化心態。唯有如此,中國動畫才能真正從“奇蹟”走向“常態”。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百億票房,是中國動畫的成人禮,也是新長征的起點。當掌聲漸息,我們更需冷靜:票房數字終會褪色,但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持續創新。下一個“哪吒”或許不再來自神話,而是誕生於更廣闊的想象疆域——那裡有未被書寫的中國故事,也有等待征服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