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各行業的當下,影視編劇領域也掀起了軒然大波。從國內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的誕生,到好萊塢編劇對AI的抵制,AI在影視創作中的角色和影響正成為焦點話題。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蓉城映象·影動未來”交流活動中,蘇曉苑、張勇、楊濤、秦琴等編劇針對“AI能否取代編劇”展開對話。在編劇們看來,當前階段,AI仍難替代“走心”創作。
近年來,AI迎來爆炸式發展。從2023年開始,國內影視行業頻繁出現人工智能的身影。去年,央視頻上線了國內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該作品使用AI參與編劇,負責文本生成和主題提煉,AI編劇內容佔比高達80%。此外,《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等微短劇的創作也都有人工智能的貢獻。
在交流中,《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劇的編劇蘇曉苑說,自己曾嘗試過用AI寫劇本,但很難讓她滿意,她還看過兩個AI寫的古偶劇本,劇本內容是非常工整的,但卻非常套路化,沒有任何新意。
《楚喬傳》編劇楊濤也認為,目前AI的創作,還沒有辦法給出特別個性化,能有極致內心體驗的東西。而且AI的創作容易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比如她的學生用AI交了一篇作業,寫的是蘇東坡的故事,文中卻出現了明代晚期才傳入中國的辣椒。
蘇曉苑、楊濤、張勇(從左至右)
《無與倫比的美麗》編劇秦琴則把AI當成責任編輯,給它投喂一篇三五萬字的提綱,它可以在兩分鐘內就出一個評估報告。她還提到,AI對資料的整合也是其優點,比如她最近在寫一部警匪劇,寫到一些涉及刑偵知識的地方,AI給出的方案比較具體,比人搜集資料更快。
秦琴(右)
在好萊塢,很多編劇認為AI公司通過盜用他們的成果獲利,嚴重侵犯了創作者權益,並不斷發聲抵制。《偽裝者》編劇張勇也表示,“我相信它是需要人去‘喂’的,喂的內容有版權,涉及別人的版權,敢用嗎?”張勇認為,AI創作涉及海量的抄襲,“就像做一個碗做一個盆,很漂亮,但沒有意義,都是重複別人的勞動,所擁有的是別人勞動的智慧給予它的東西,而不是它自己內心創作出來的東西。”
秦琴也提到,AI可能可以在3分鐘之內提供上百種關於痛苦的詞彙,但這些都是前人寫作里所用到的,但對於編劇來說,“那是我的痛苦,我覺得寫作是寫自己的生命經驗,所以每個劇都有編劇主體的東西,而AI沒有辦法給。”
劉儀偉(左)
主持人、編劇劉儀偉則表示,從版權角度看,AI能閱讀古今中外所有劇本,以融合方式創作,讓人難以察覺抄襲的痕迹,這給版權保護帶來巨大挑戰。但編劇應思考如何利用AI,將其作為輔助工具,就像從用筆寫到用電腦寫的轉變。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蘇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