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老師看得透徹,曹雲金離開德雲社十五年,為什麼沒有再拜師

文|甜啦啦

相聲演員曹雲金,估計很多喜歡相聲的朋友都不會感到陌生。

這位曾經德雲社的台柱子,如今已經離開德雲社整整十五年。

讓人意外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再拜其他相聲名家為師。

最近,李琦老師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分析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畢竟在相聲這個講究師承傳統的圈子裡,沒有師父確實是件不尋常的事。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何一個在相聲界混跡多年的藝人,會選擇不再尋找新的師承呢?

曹雲金的相聲天賦

在德雲社發展的早期,曹雲金就像是郭德綱的一顆“定海神針”,那時候郭德綱沒少在台上誇他,說這徒弟天生就是說相聲的料。

台上一開嗓,說話總能戳中觀眾笑點,一個包袱一個包袱抖得妥妥帖帖,那時候德雲社還在衚衕里的小劇場演出,曹雲金的靈氣就幫了大忙。

他在台上一說相聲,觀眾笑得前仰後合,這傳出去了,看熱鬧的人也跟着來了,德雲社就這麼靠着幾個說得好的徒弟,在北京城裡闖出了名堂。

而曹雲金也在這過程中越說越紅,從一個剛進門的小徒弟,一路混到了“二師哥”的位置,這位置在德雲社可不是鬧着玩的,那是僅次於師父郭德綱的存在。

說起來也是有意思,德雲社給了曹雲金一個舞台,讓他能盡情發揮,曹雲金也沒辜負這個機會,用他的本事為德雲社圈了不少粉。

這麼一來二去,德雲社的名聲是越來越響,從北京城裡的小劇場,到後來全國巡演的大舞台,這背後,少不了曹雲金的一份功勞。

然而,好景不長,隨着曹雲金的名氣越來越大,他與郭德綱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

決然離開德雲社原因

在德雲社闖出名堂後,曹雲金心裡漸漸不是滋味。

德雲社那時候規矩挺嚴的,徒弟們得“三年學藝,兩年效力”,雖說學藝不收費,可學成後幹活兒的收入要上交一部分,這讓風頭正勁的曹雲金頗有微詞。

他琢磨着自己替德雲社掙了那麼多錢,到手的卻沒多少。

這種想法在心裡憋着憋着,終於在2010年爆發了。

那天是郭德綱的生日宴,在未央宮擺了好大的排場,誰知道曹雲金藉著這場合當眾發難,嚷嚷着要離開德雲社,這一鬧可不得了,把師徒倆的矛盾徹底捅到了明面上。

從德雲社出來後,曹雲金是豁出去了,到處跟人說郭德綱和德雲社的不是,還自己整了個“聽雲軒”班子。

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 就是要跟德雲社叫板較勁。

他要讓所有人都看看,沒了德雲社這塊招牌,他曹雲金一樣能在相聲界混出模樣來。

要說這師徒倆較上勁,還真把江湖攪得不太平,一個是新仇舊恨要清算,一個是誓要證明自己有真本事,這下子,德雲社和聽雲軒算是在相聲圈裡杠上了。

而曹雲金離開德雲社後,雖然一度在相聲界風生水起,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儘管如此,曹雲金卻始終沒有再拜師,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曹雲金為何不再拜師

曹雲金和德雲社的那段恩怨,在相聲圈裡可謂是人盡皆知。

這個當年被郭德綱稱為“最有天賦的徒弟”的年輕人,離開德雲社後始終沒找新師父,背後有幾個讓人不得不細品的原因。

要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曹雲金這個人骨子裡太過傲氣。

離開德雲社後,他自己成立了“聽雲軒”,雖說規模不及德雲社的十分之一,但總算在相聲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曹雲金對自己的本事特別自信,覺得從師父那學來的功夫夠用了,沒必要再去拜別人為師。

再說了,當初就是為了獨當一面才離開的,再拜師,那不自己打自己的臉。

還有一個繞不開的現實問題。

在相聲這個圈子裡,師承關係向來複雜得很,自從曹雲金和郭德綱鬧掰,還在公開場合多次指責德雲社,這在講究“尊師重道”的相聲界可是大忌。

李琦老師對這事倒是有一番獨到見解。

他說在相聲界,師徒關係就跟父子一樣親近。

師父不光教你說相聲,還得操心你的生活起居,徒弟得像兒子一樣敬着師父。

曹雲金和郭德綱鬧到這個地步,說白了就是這倆人都太要強,一個年輕氣盛不服管,一個過於嚴厲缺少包容。

李琦老師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覺得曹雲金這麼多年沒拜新師父,或許是因為心裡對郭德綱還存着那麼一份情分。

雖說兩個人現在是橋歸橋路歸路,可當初郭德綱提攜他的恩情,他到底記在心裡。

這種複雜的心結,讓他既不願意再拜別人為師,也不想跟其他相聲名家建立那種親如父子的關係。

時光飛逝,轉眼間曹雲金已經離開德雲社十五年了,他的“聽雲軒”雖然比不上德雲社那麼紅火,但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批鐵杆粉絲。

近些年,這個曾經叛逆的少年,也在慢慢有了新的改變。

曹雲金的未來發展

未來的路,曹雲金或許會繼續在相聲界獨自前行,但能不能在相聲界再次打出一片天地,這件事說實話還真不好下定論。

要是他想東山再起,首先得在專業上下苦功夫,說到底,觀眾花錢買票進場,就是奔着一場高質量的相聲來的,光靠以前的名氣,那是撐不了多久的。

再一個就是人脈,在圈子裡把關係處理好了,機會自然就來了,可要是跟同行鬧得太僵,那以後的路可就難走了。

更重要的是得讓觀眾心裡的那個疙瘩解開,不然市場也打不開。

曹雲金的故事提醒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都伴隨着責任與情感的考量,而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在矛盾與反思中實現的。

無論未來如何,這段師徒恩怨終將成為他人生中的寶貴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