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偶像們動輒千萬的代言費與貧瘠的知識儲備形成鮮明諷刺對比,娛樂圈的“文化荒漠“現象正引發全民熱議。從念錯常用字到混淆歷史常識,這些被鎂光燈包圍的明星們正在用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刷新着公眾對“九漏魚“(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的認知底線。當流量明星們連最基本的文化素養都成為奢侈品,這個光怪陸離的行業生態究竟藏着多少見不得光的秘密?
娛樂圈的“文化翻車“連續劇每天都在上演新劇情。某頂流男星在記者會上被問及角色理解時,竟以“這個問題沒意義“搪塞,現場尷尬得能摳出三室一廳。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位被粉絲稱為“人間清醒“的偶像,在直播中將“到此一游“寫成“到此一放“,硬生生把漢字結構玩成了抽象藝術。
這波“文盲風暴“席捲半個娛樂圈:北電科班出身的小花在直播中把“懺悔“念成“千悔“,三連翻車堪比語文課堂災難現場;某當紅女星在歷史劇中將建黨建國時間混淆,讓觀眾集體穿越時空;更有人在外交活動中把中法建交60周年說成40周年,直接把文化短板輸出到國際舞台。
數字台詞替身早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某劇組工作人員透露:“現在能完整背下三頁台詞的都是演技派。“央視曾曝光某古裝劇拍攝現場,主演全程用“1234567“對口型,被戲稱為“數字先生“。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拍攝方式,讓老戲骨們直呼“看不懂現在的娛樂圈“。
當“絕望的文盲“成為明星代名詞,我們不得不追問:是誰在縱容這種文化擺爛?資本打造的流量工廠里,明星被簡化為可的商品模板——只要五官精緻、話題度高,就能獲得頂級資源。某選秀教父曾直言:“我們選的是商品,又不是學者。“
這種畸形生態正在製造惡性循環。藝考培訓機構的老師透露,現在考生問得最多的是“文化課最低要多少分“,而不是如何提升專業素養。某影視學院教授痛心疾首:“十年前我們教台詞是錦上添花,現在成了雪中送炭。“當“說清台詞“都能成為演技評判標準,這個行業的標準線早已跌穿地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偶像失格帶來的社會影響。當00後粉絲為偶像的錯別字強行洗白,炮製出“通假字文學“;當歷史常識錯誤被美化為“笨蛋美人“的萌點,這種集體審丑狂歡正在消解知識的嚴肅性。某中學校長無奈表示:“現在和學生講‘知識改變命運‘,反而會被嘲笑老土。“
面對愈演愈烈的“文盲危機“,業內清醒人士開始拉響警報。人藝老戲骨馮遠征多次在兩會提案,呼籲建立演藝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北京電影學院正在試點“文化素養重修班“,給畢業生回爐補課。某視頻平台悄然修改選角標準,將“文史常識測試“納入藝人評級體系。
說到底,觀眾苦“九漏魚“久矣。當某歷史正劇因為主演寫錯角色名字遭群嘲,當國際品牌因代言人念錯英文單詞緊急撤換廣告,市場的反噬已經開始。畢竟,再精修的容顏也撐不起空洞的靈魂,再完美的營銷也遮不住文化的硬傷。娛樂圈這場“掃盲運動“,或許才是真正決定明星生命周期的終極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