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播電視台旗下東方娛樂打造的越劇文化推廣競演節目《越動青春》,5月4日起每周日12:45起登陸東方衛視,都市頻道同日20:30播出,東方影視頻道同日23:00播出,七彩戲劇專區同日12:45上線。首期節目播出之後,收穫了觀眾們的大量好評。
在《越動青春》的首期節目當中,觀眾們不僅看到了百年越劇和上海城市之間息息與共的關係,更是看到了緊張賽制基礎上的精彩越劇演繹,節目利用巧妙的形式,實現了越劇老中青三代的“同台”,展現了越劇在青年才俊當中的傳承與發揚,在具體的越劇表演內容當中,觀眾們更是看到了百年越劇強大的生命力和擁抱當下的能力,守正與創新的同時,展現中國人獨特的性靈之美,實現了更好的文化自信。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越動青春》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海派實踐。
結合《越動青春》的首期內容來看,我認為,至少有五點理由,讓這台越劇文化推廣競演節目堪稱年度最有價值的節目。
第一點理由,“百年越劇,發祥申城”,以上海傳媒力量,帶動越劇的“新生”與“新聲”。
《越動青春》首期內容的一開局,便介紹了百年越劇與上海(申城)之間的關係。越劇是水鄉清新與上海風華的完美結合。誠如節目當中所言,1917年,嵊縣的烏篷船,載着鄉音,撞開了上海灘的繁花,大世界的舞台上,篤鼓和尺板第一次敲響,上海大世界在越劇的發展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越劇的前輩藝術家們,都在這裡留下足跡。
越劇名家趙志剛老師介紹,1925年在上海的《申報》,藝人們第一次提出了越劇的概念,“三花一娟”之後,才有了“越劇十姐妹”的全女子模式在上海站穩了腳跟,越劇發祥於上海,它從鄉村走來,又具有了上海灘都市的風範。越劇名家方亞芬老師介紹,越劇就像海綿,海納百川,宗師袁雪芬讓越劇和上海文化融合,越劇從小歌班登上了大舞台。
若無上海灘海派文化的滋養,越劇或許仍是江南一隅的紹興文戲,上海(申城)讓越劇戲韻終成傳奇,以上海為中心,輻射全國,最終成為僅次於京劇的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動青春》節目當中,在介紹越劇各大流派的同時,也重點提及了一個越劇發展歷史上的重要節點,正是在上海灘的各大演出舞台上,越來越多的越劇名家被觀眾們熟知,才發展出了越劇後來的各大流派。
上海文化與商業的雙重滋養,成就了越劇的百年輝煌歷程。而這一次,上海廣播電視台的《越動青春》節目,則是再一次用上海傳媒的力量,帶動越劇的“新生”與“新聲”。隨着節目的播出,更多的越劇新生力量、青年才俊,被觀眾們熟知,更多的越劇作品,無論是守正的,還是創新的,都通過傳媒的力量,進入到大眾視野,形成新的國潮熱點。所以說,這是越劇的又一次破壁之旅,從上海大世界到上海廣播電視台,越劇實現了一次跨越百年的文化傳承與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廣播電視台在藝術文化推廣競演節目方面,早就有過很多成功經驗。比如說,連續兩季的《愛樂之都》,該節目呈現音樂劇演員們對音樂劇事業的尊重和熱愛的同時,還呈現眾多品質舞台,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觀眾湧向音樂劇市場,推動中國音樂劇的原創生態繁榮。這一次,《越動青春》也是上海傳媒力量對於越劇的一次文化和商業滋養,會有更多的青年才俊、越劇觀眾,湧入越劇市場,形成更好的越劇生態繁榮。
第二點理由,品質與看點兼顧,在緊張賽制前提之下,又能對越劇精髓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
作為普通觀眾,而非越劇迷,我在追這檔節目之前,最擔心的是,自己只了解越劇的一些皮毛,並非真正的戲迷,我追這檔節目,能追的懂嗎?觀看完《越動青春》的首期節目之後,我的觀感則是,這檔節目,兼顧了越劇的品質,和節目的看點,能夠在緊張賽制的前提之下,對越劇精髓進行展示和深入淺出地講解。這是一檔“熱鬧”與“門道”兼容並蓄的越劇節目。
越劇青年才俊們兩兩對抗的模式,現場觀眾直接票選的方法,學員和導師互選的“雙向奔赴”,讓《越動青春》給足了客廳觀眾們看點。而在賽制緊張、看點十足的前提之下,每一位登台的越劇演員,又都拿出了自己看家的本領,精彩演繹着每一段越劇作品。同時,趙志剛、方亞芬、吳鳳花三位導師,在後台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觀眾們即便是沒有越劇的知識儲備,也能從這些講解當中獲悉越劇的精髓所在。
《越動青春》以緊張刺激的賽製為前提,最終實現的,則是對於高品質越劇內容的傳播,登台演員們的作品,讓觀眾們形成最直觀的感受——好!而導師們有針對性的講解,則是觀眾們知悉,這些作品,這些演唱,為什麼好。這便是,先讓觀眾成為戲迷,繼而,通過講解,讓戲迷成為更專業的票友。戲迷越專業,越劇就越容易獲得更廣闊的市場。
第三點理由,老中青三代“同台”,越劇青年才俊頻出,導師與學員之間,實現越劇文化傳承。
《越動青春》的首期節目當中,越劇青年才俊們登台演出,趙志剛、方亞芬、吳鳳花等越劇當下的扛鼎名家們擔任導師,進行點評,導師和學員之間,實現了越劇的文化傳承。同時,很多學員演繹的越劇作品,又是越劇名家們的選段。比如說,長得很像劉亦菲的袁派花旦佘影,登台演唱的是《雙烈記·誇夫》,原版演唱便是越劇名家袁雪芬老師。袁雪芬老師是越劇袁派的開創者。
再比如說,裘康寧帶來的《金沙江畔》這個作品,致敬的便是越劇前輩江濤,鄭蒙蒙帶來的《三笑·點秋香》選段,致敬的則是畢派唱腔,盧笑恬帶來的《血手印》選段,致敬的則是戚派唱腔,王婉娜帶來的《西廂記》選段,致敬的則是徐派唱腔。
通過這種青年才俊演唱、中生代導師點評、老一輩名家被致敬的模式,《越動青春》實現了老中青三代的“同台”。這種同台,便是越劇文化的守正,是在守正當中,實現越劇文化的有效傳承。值得一提的則是,在東方衛視的爆款綜藝《我們的歌》當中,也有這種老中青三代守正傳承的模式。
第四點理由,越劇舞台內容,有守正,有創新,展現越劇自身強大的生命力與擁抱當下的能力。
尚未看過《越動青春》節目的觀眾,可能會先入為主的覺得,這檔節目當中,肯定唱得都是“老戲”。看過首期內容之後,大家便會發現,並非如此。越劇就是來自於田間地頭,唱得就是觀眾們的喜怒哀樂。同時,越劇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擁抱當下的能力。越劇不僅守得住傳統作品精髓,而且可以推出大量的創新型的作品。
比如說,在首期舞台上,陳欣雨帶來的《神女劈觀》,便是用越劇的方式,演繹國產遊戲當中的戲歌。越劇原來還可以這麼唱!顯然,越劇並非是古板的、無趣的,相反,它因為自身音律等特點,可以積極擁抱當下更多的唱詞內容,實現越劇老腔新唱。這其實便是越劇在堅持守正的同時,實現了藝術創新。這也是越劇強大的生命力所在。
再比如,上海越劇院的王婉娜,被很多專業的越劇觀眾認為是可以和陳麗君一較高下的,她在獲得晉級之後,選擇了趙志剛導師。王婉娜表示,自己想要加入趙老師戰隊的原因便是,趙老師有很多原創越劇作品,《家》《趙氏孤兒》《永不消逝的電波》《偽裝者》都是可以成為當下越劇精品的。而這些越劇原創作品,也恰好證明,越劇不是抱殘守缺的,而是可以實時常新的、積極擁抱當下的。我相信,通過《越動青春》等節目,會有越來越多的越劇新秀,成為當紅之星。
第五點理由,在具體的越劇表演內容當中,去洞察中國人的性靈之美,繼而實現更好的文化自信。
戲曲為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換言之,中國人為什麼骨子裡邊就喜歡聽戲?通過《越動青春》節目上的越劇作品,我們是可以找尋到答案的。比如說,佘影的《雙烈記·誇夫》選段,一面是中國女性的柔情,一面又是中國女性的剛毅,戰鼓聲中,觀眾們其實是可以看到、聽到屬於自己的精氣神的。再比如說,裘康寧的《金沙江畔》,則是中國人的悲壯與豪邁。《三笑》的喜感,《血手印》的老成,《西廂記》的悲婉等等,都是和國人精神氣質相符的。
戲曲,灌入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性靈之美。在具體的戲曲內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在唱腔、身段、韻律等層面上,我們又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自身高潔的追求。戲的內容,戲的表演形式,是進入到中國人的傳統性靈當中的。甚至於可以說,中國戲,是對中國詩詞文化的一種舞台延續。在越劇的舞台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那些性靈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的終極,是至純至善的,戲唱得是人間冷暖,至純至善最終關懷的,也是人世間的這些冷暖部分。《越動青春》這檔越劇節目當中,恰好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中國人的性靈之美,中國戲曲當中的至純至善之美。因此,這檔節目幫我們實現了更好的文化自信。觀眾們的好口碑,紛至沓來,也就是必然了。(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