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文學一半是音樂,青年鋼琴家鞠小夫發行首張專輯

在德語中,古老的習語“waldeinsamkeit”源自童話、森林、啟蒙思想與宗教苦行,喻指那些寧謐的探尋、靜思、了悟,年輕的鋼琴家鞠小夫把它用作自己第一張專輯的名字。近日,《鞠小夫:林中孤寂(Waldeinsamkeit)》由國家大劇院音樂廠牌NCPA Classics製作發行,兩張碟片,一本小冊,音樂與文字交織出一段如同穿行在樹叢間的精神旅途。

專輯封面

《鞠小夫:林中孤寂》收錄了舒曼《森林情景》、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德彪西《意象集第二冊》、布索尼改編的巴赫《眾讚歌前奏曲“我呼喚你”》以及斯克里亞賓《升F大調第四鋼琴奏鳴曲》,這5部曲目是鞠小夫的心頭摯愛,“它們風格不一,姿態萬千,卻在用不同的語言訴說同一種故事。於是,在一個深夜,‘林中孤寂’這個深刻的標題就這樣出現了。我無法抗拒這個標題,它像是這些作品一起送來的禮物。”鞠小夫如此描繪這張專輯的雛形。錄音工作在凈場的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進行,“錄音的底層邏輯在於你知道它可以重來,所以你就會開始各種對自己吹毛求疵”,32支話筒如樹木環繞周遭,機器的紅燈亮起,一遍遍的雕琢、自詰、反覆,把鞠小夫也拉進一次“林中孤寂”般酣暢的苦修。三天三夜,詩人張棗的文字在他腦海里長久盤桓:“而我的耳朵似乎飛到了半空,或者是凝佇了而燃燒吧,燃燒那個一直戲睡在裡面,那湫隘的人。”這些詩句,也被鞠小夫引用於專輯小冊的開篇,引出他對整張專輯的文學建構。

在鞠小夫的行文間,你或許會感慨,那是一種00後身上不那麼多見的詩性和“愁腸”,他用蘇軾的“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來類比德彪西的寧靜與自由,用唐珙的“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來描繪巴赫的神聖虔誠、斯克里亞賓的瘋狂迷醉。鞠小夫駕馭文字的這份敏感,很難說不是在童年時就埋下了種子——父母都是記者,小時候他便喜歡讀書,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金庸武俠,也讀國外的《荷馬史詩》,即使後來成走上專業的音樂之路,文字仍是他的靈魂密友。

現在,鞠小夫已有《在尋找春天遺骸的路上》《遲聲》兩本詩集付梓發行,他不會刻意地捕捉生活的某些片段,再化作有形的文字,而是更喜歡“靈感找上門”的細水長流。這與他的音樂生涯形成了一種有趣的互文:在信息越發碎片和爆炸的時代,聽眾了解一位演奏家的普遍途徑是通過一場備受矚目的賽事,或一個沉甸甸的大獎,而顯然,鞠小夫這一路走得更加波瀾不驚。他自認從來不是“天賦型選手”,別人可能一天學會的大部頭,他要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慢慢內化,但“因為喜歡,所以一直在堅持。”

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後,鞠小夫考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現於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攻讀鋼琴演奏博士文憑。“我把人生當成一種旅行來看,所以就想多去一些地方。”鞠小夫說。離開了繁華喧囂、間歇性讓人筋疲力盡的紐約,在漢諾威,鞠小夫找到了“跟自己相處的機會,好好地面對自己”。剛剛過去的上一個冬天,這裡日落很早,夜晚很長,沒有太多的社交和別人的目光,“你會開始慢慢思考,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幸好,我沒有得出負面的答案。”他也更加理解,為何張棗的文字會給予他那麼多觸動——很多時候,鞠小夫會在上台演出前給自己念一遍張棗的詩,進而跨入一種“靈感揮灑的狀態”。張棗也曾在德國寓居多年,“看過他看的雪,體會過一樣的冷空氣,聽過一樣的語言”,鞠小夫突然就明白了張棗的詩如何寫就。

話題再次回到與張棗頗有淵源的新專輯《鞠小夫:林中孤寂》上。不得不說,在曲目設計上,這張專輯固然有趣,固然詩性,但諸如德彪西《意象集第二冊》這類作品,聽感並不討巧愉悅,一如對當下許多人而言,寫詩的浪漫總是帶着些泛黃過時的底色,“但我會覺得,這是我真正想說的話,我要抓住這個機會。”談及此處,面容文靜乖巧的他流露出一絲隱秘的“膽大”:“規矩很多時候都是用來打破的。鋼琴演奏一定不是遵循別人所有的規矩,而詩歌也在突破傳統語言的很多模式,這兩者都不應該被任何已有的框架百分百束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