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張傑歌中的家鄉味

還有不到一周,首個“非遺版”春節即將到來,天府文創雲觀察到,成都街頭已經年味漸濃,一眾非遺項目接連登場。到成都過年,成為眾多人的新春之選。

在成都新都區新繁街道,我們發現,包括新繁棕編新繁傳統葯浴、新繁植染等非遺項目,成為新春街頭的一抹亮色。

春節的其中一個主題少不了回味“家鄉味”。從新繁走向世界,無論是在作品中,還是在採訪中,生於新繁的張傑始終都傳遞出自己與家鄉的羈絆,並用音樂傳遞處家鄉生活日常的溫暖與魅力。

於上個月官宣為“成都新都區城市宣傳推廣大使”的張傑,近日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舉行了一場Home Party(家庭聚會),和粉絲共度小年

為什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家鄉都是如此獨特?或許,和每一個生活在新都的“手藝人”一樣,無論身在何處,家不僅是心靈的港灣,更是創作的靈感來源。

“這樣的川 一樣的繁”

“家,過年了,我又想你了……”

新春將至,張傑在個人社交媒體平台上發文悼念爺爺,並發布了新專輯《要得》的最終篇——《樹呢》。

在歌曲中,他不僅回溯起自己與爺爺的童年記憶,還採用川劇唱腔進行詮釋。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對於每個人而言,家鄉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是牽掛一生的羈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隨着時間的沉澱,作為一名打小生活在新繁的“外南街小孩”,不管走向何方、走到多遠,張傑與家鄉的羈絆都顯得如此緊密。

以他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難》為例,這首展示蜀地山川壯秀的歌曲,融入了方言說唱、川劇念白、幫腔、四川高腔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演唱技巧,再疊加張傑的精彩演繹,被眾人評價為“川音一出,氣勢如虹。”

圖片來源:微博@張傑

說爺爺及川劇是張傑的音樂啟蒙,絕不誇張。

“我和我姐姐小時候經常去看爺爺演川劇,我們圍着川劇舞台長大,五六歲就知道變臉、吐火等川劇絕活兒。”長文中寫道。

而早在5年前的《一封家書》第二季收官之作中,張傑便在信中寫道,“外面的您是被大家崇拜的‘青山嗓’,在家裡又作為大家長,教導着一代又一代,孫女成了大家尊敬的教師,孫兒成了用音樂傳遞愛的勵志歌者,小孫女也為了維護小家庭而努力不懈工作着!”

而音樂之外,爺爺對自己及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更讓他印象深刻。

在《蜀道難》中,張傑先在開頭引吭高歌:“爺爺說過,他嗓如峨眉山,生在新繁授我雞的冠,獨佔了鰲頭我繞了十幾年。”而後又用“這樣的川,一樣的繁,一樣的青天,別忘了青山留給你的藍”收尾。

頭一句歌詞來源於生活場景:小時候,當一桌菜有涼拌雞塊,爺爺一定會把雞冠夾給他,還念念有詞:“未來,咱們傑娃兒要獨佔鰲頭!”

圖片來源:微博@QQ音樂

最後再引申到“繁”,也就是新繁,倒又是用獨家回憶道出了或許是共屬於新繁乃至一輩川人從小生活的場景。在串聯起個人成長經歷的同時,也展現出新繁這片土地的家鄉味。

圖片來源:QQ音樂

“當你扮大人扮到疲憊了,有個家讓你做回孩子……”

昨天(22日),張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舉行了一場Home Party(家庭聚會),與粉絲共度小年。他最後用《給女兒的一封信》完成了收尾。而這份家鄉味,也還將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