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深圳:2024深圳演出文化市場關鍵詞盤點

2024年,是深圳文化演出市場復蘇與躍升的一年。這座城市以舞台為媒介,激活創意活力;以科技為引擎,探索文化未來;以包容為基石,連接本土與世界。無論是國際經典的精彩呈現,還是本土原創的全球化表達,抑或是深港文化互動的雙城共振與科技賦能下的新演出形式,深圳正通過舞台與聚光燈,勾勒出一座城市文化生態的多維圖景。

文化磁吸力:經典落地,突破多項紀錄

以5周40場的“超長待機”,遠超此前深圳音樂劇單個劇目演出最多24場的場次紀錄;一舉突破4500萬元,打破此前深圳音樂劇單個劇目最高2200萬元的票房紀錄;近5萬的觀演人次,近90%的場均上座率……盤點年度演出,不得不提的就是這部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它造就深圳演出市場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更是開啟了該劇2024國際巡演的首站。

事實上,深圳的文化磁吸力並非偶然,而是得益於劇場硬件設施、城市文化政策與內容引入能力的多方協同。這種以演出為核心的跨區域吸引力,正在形成深圳獨特的文化優勢。

演唱會復蘇:萬人合唱的盛況歸來

如果要為2024深圳文化市場的關鍵詞排座次,演唱會的超級火爆無疑是繞不過去的高頻詞。張學友、劉德華、周杰倫、張惠妹、蔡依林、陳奕迅、五月天、鳳凰傳奇……頂級陣容輪番登場,讓整座城市在歌聲中沸騰。據相關媒體報道,僅大運中心體育場(館)整體規劃就超百場。

燈光閃耀的萬人場館,不僅是音樂人的舞台,也是城市情感共鳴的放大器,點燃了這座城市沉寂兩三年的音樂熱潮。演唱會的回歸,不僅讓音樂產業回暖,更帶動了周邊住宿、交通、餐飲的消費鏈條,為城市經濟注入新動能。

藝文綜合體:城市文化消費新場景

在過去的一年,藝文綜合體這一新興的業態開始嶄露頭角。年初,集畫廊藝術空間、藏傢俱樂部、藝術主題沙龍、餐飲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俱樂部remixx art club旗艦首站落地深圳南山。這一綜合體通過打造藝術生活方式的各類場景,給藝術玩家帶來全新藝術收藏服務和潮流消費體驗。

8月開業,年輕人的“煙火聚場”——爪馬世界開業,以其獨特的沉浸式演藝業態形式、創新的劇場聚落設計理念和豐富的多元文化內容,迅速成為全新的集合戲劇藝術和潮流文化的聚集地。開業四個月以來,爪馬世界已開放5個小劇場空間,演出11部劇目,累計演出總場次達321場,觀眾累計突破5萬人次,商業配套區域消費突破7萬人次。不僅如此,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劇場聚落,更是一個藝術孵化平台,青年創作團隊及作品,如吶喊劇團、反轉舞台、夜遊神劇團等年輕團隊通過在爪馬世界的試演、駐演,打磨完善作品,並走向更大的舞台。

這些藝文綜合體的成功,正在重新定義城市文化消費的場景,也讓藝術更貼近市民生活,賦予深圳文化更多溫度與活力。

原創劇目:深圳創意走向世界

深圳原創劇目在2024年頻頻“出圈”,成為本土文化走向國際的新高峰。深圳舞劇《詠春》延續火爆勢頭,在全球巡演中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標杆。不僅是“走出去”,深圳的原創劇目在創作中也注重從全球化視角出發,吸納多元文化元素。由深圳市歌劇舞劇院攜手世界頂尖力量德國漢堡國立歌劇院,集合眾多一線藝術家煥新演繹世界經典巨作——歌劇《卡門》也在打磨中。從開年首演到年末開啟第二輪巡演,《卡門》從舞美設計到內容呈現,都融入了濃厚的“深圳創意”,或成為明年另一期待。

這種開放的創作理念,讓本土藝術力量從深圳起步,逐步與世界對話,以更高的文化維度塑造深圳的國際形象。

深港文化共振:一水之隔的“雙城劇場”

這一年,深港兩地在演出市場的聯動更加頻繁。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說唱張愛玲》《戲曲金庸》頻頻亮相深圳、香港話劇團《天下第一樓》更是引爆深圳。此外,香港舞蹈團編創的跨界藝術作品舞×武劇場《凝》於深圳萬象天地劇場公演,也給深圳觀眾展示了典型的香港藝術創作的特質——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同時,深圳市粵劇團前往香港戲曲文化中心,上演了精彩的經典大戲《紫釵記》與《龍鳳爭挂帥》,香港觀眾直接被“圈粉”,“要去深圳聽戲”。

這種“一水之隔”的文化互動,表演藝術在深港兩地的無縫流動,激發了彼此的文化認同和藝術共鳴,為深港兩地的文化共振開闢了更多可能性。

科技賦能演藝:低空經濟帶來的未來質感

低空科技與虛擬現實的加入,讓深圳2024年的舞台更具未來感。國慶假期,深圳上演了一場震撼全球的低空視覺盛宴——“深圳萬架無人機國慶啟幕大秀”。這場無人機秀覆蓋深圳福田、羅湖、龍崗、龍華、大鵬五區,每晚都吸引了大批觀眾“仰望星空”,成就一個全新的演出門類,亦有人稱之為“低空融媒體”。

事實上,這一年,演唱會搭配無人機表演已經漸成套路:先有周杰倫深圳演唱會,數千架無人機組成的表演出圈,後有李榮浩演唱會無人機畫面首次被演唱會同步傳輸進場內屏幕……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推動城市文娛從地面向空中拓展,為深圳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文化表達維度。

音樂品牌崛起:編寫深圳音樂“dna”的密碼

2024年春晚里亮相的歌曲《枕着光的她》,作為“吾城吾歌——新時代中國城市民謠歌匯(第一季)”的首屆代表作之一,為今年深圳音樂生態注入了動人開場。這一年,“吾城吾歌”第二季項目持續發力,從街頭藝人到本土廠牌,繼續講述着深圳自己的音樂故事。此外,騰訊音樂集團新推出“銀河計劃”,從創作培訓、官方合輯收錄、線下演出機會等全方位扶持本土原創音樂,唱出深圳人自己的城市情懷。

深圳“音樂dna”正在被進一步放大,成為這座城市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張閃亮新名片。

區域文化均衡:多點開花的文化效應

深圳文化演出市場“去中心化”趨勢更為明顯。光明、坪山等大劇院的落成,已經持續為這些區域的文化消費產品平衡布局貢獻了力量,不僅提升了演藝資源的利用率,也讓文化真正成為全市居民共享的公共財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坪山龍馬社戲劇谷的落成,更為這種區域文化均衡注入了新動能。這一全新戲劇綜合體不僅提供現代化的小劇場聚落,還計劃推出原創戲劇孵化計劃、青年戲劇人扶持計劃,以及針對周邊社區的公益演出。

2024年的深圳,用多樣的文化演出呈現出這座城市的創新與活力。回顧過去一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舞台上的光芒,更是這座城市與藝術攜手共舞的堅定步伐與無限潛力。2025年即將到來,這座城市的舞台還將迎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采寫:南都記者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