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手記丨穿越時空的“和聲”,致敬周巍峙、王昆伉儷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王昆的歌聲從延安響起,構成了無數人心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周巍峙筆下的戰歌鼓舞人心,傳唱至今。

周巍峙、王昆,一對革命伉儷,一生為人民而歌,他們的故事講述着家與國的燃情往事。

12月2日至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記憶》欄目推出五集紀錄片《為人民而歌》,揭秘時代經典背後的故事,深情致敬周巍峙和王昆兩位人民的藝術家。他們的人生經歷勾連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而他們的影響在新時代也仍在延續。

宏大的時間跨度,眾多家喻戶曉的作品,等身的成就與榮譽……如何才能清晰梳理出主線,讓兩位藝術家的形象兼具新鮮感與記憶點?來看《為人民而歌》團隊的主創手記。

描摹藝術人生的“年輪”

人民是不變的“圓心”

周巍峙和王昆,是蜚聲文藝界的音樂家,也是攜手一生的傳奇伉儷。

講述兩人故事的紀錄片並不少,而這一次,我們希望能夠在常規視角和大眾印象之外,重新端詳這對藝術家夫妻的面貌,描摹他們的人生軌跡,找到他們何以被歷史選擇、被人民銘記的答案。

在周巍峙、王昆的家中,節目組第一次進行前采拍攝

通過對大量影像資料和作品的研讀,以及與家屬的前采交流,我們在創作主題上達成了一致:展現兩位藝術家與人民的血脈聯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孜孜不倦為人民而歌,正是周巍峙、王昆一生所秉持的信念,也是他們的藝術深受人民推崇、歷久彌新的根源所在。因此,我們在故事素材的遴選和積累上,着重凸顯他們與人民的聯結。

在延安時期,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排練總是向公眾開放,農忙後的老鄉成了《白毛女》綵排的觀眾和“評委”。

在抗美援朝的歲月中,周巍峙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譜寫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而王昆則赴朝鮮戰場慰問演出。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攜手為人民歌唱。

在改革開放後,晚年的周巍峙仍然在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而奔走,組織編寫《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幾乎耗盡餘生。

他們的人生“年輪”,以人民為“圓心”不斷延展。

由周巍峙主持編纂的“十大集成”志書,節目組拍攝其檔案庫

而將視野拉遠,我們看到的是革命的烽火、新中國建設的熱潮、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新時代的發展。講述兩位藝術家的故事,也是對時代精神、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

“在不同的時代,始終為人民而歌”,是我們對兩位藝術家最本質的概括;緊緊抓住“人民”和“時代”這兩把鑰匙,是我們在謀篇布局時的根本依循。最終,我們將兩位藝術家的人生,濃縮在《到延安去》《紅色伉儷》《激情歲月》《花開東方》《歲月長青》五集的故事中。

從“我的父親母親”說起

交織一場多視角的敘事

聯結“時代”和“人民”的敘事,無疑是厚重的。當鏡頭聚焦在兩位主人公身上,我們希望能夠用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來拉近他們和觀眾的距離。他們兩人的長子——周七月,成為了我們的重要突破口。

在長達一年的拍攝中,節目組跟隨周七月輾轉北京、河北、江蘇、陝西多地拍攝,重訪周巍峙、王昆人生中的重要地標,也和周七月成為了朋友。我們用紀實手法拍攝了大量他在故地尋跡的片段。兩位藝術家的故事,以“我的父親母親”的口吻,娓娓道來。

周七月在河北辛集,自己出生的地方看書

1947年到1948年,周巍峙和王昆所在的文工團在河北束鹿縣駐紮。戰火紛飛的年代,長子周七月出生。而後,周巍峙被派去解放區考察。聚少離多,王昆一邊肩負着繁重的演出任務,一邊扛起了育兒的重擔。

在戰爭期間生子,王昆還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給愛人寫信時,才二十齣頭的她傾訴着委屈,要“把孩子送人”,但也不住地誇孩子“好玩兒極了,可愛極了”,給愛人寄去孩子的照片,要他好好保存。

第二集《紅色伉儷》首次公開展示了革命年代王昆寫給周巍峙的家書

這是一個家庭的溫暖回憶,我們從中能夠一瞥革命年代的艱辛,感知到那一代的文藝工作者克服百般困難的決心。為了用文藝的號角鼓舞人民,他們甘願忍受別離與艱辛。家與國的記憶,在這一刻融為一體。

第五集《歲月長青》中,周七月講到,父親晚年時主持編纂“十大集成”,母親忙於培養學生、打磨作品,兩人仍舊聚少離多。每次出差,周巍峙都會用自己剛學會用的手機,略顯笨拙地給王昆發去短信報平安。親人的視角,平實而溫暖,帶着生活的“毛邊”,也讓我們看到愛情、親情、藝術、信仰的交織。

晚年的周巍峙與王昆

在製作時,我們在常規的第三視角解說外,創新性地融合了周七月的視角,在每一集開篇和關鍵部分大量使用他的旁白畫外音,結合他一路尋訪的紀實畫面、採訪同期,實現“穿針引線”。

同時,我們還大量使用了周巍峙和王昆在第一視角下的自述與手記,並且採訪了兩人的好友、學生,音樂家、藝術評論家等等,他們的講述,讓周巍峙與王昆的人物畫像有了更多細膩的筆觸。

年逾90歲的作家王蒙感慨地說:“王昆同志是應運而生。這個喉嚨,這個天賦,這副頭腦。這個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評價周巍峙、王昆:“他們是一對革命的夫妻、文藝的夫妻。”

多重視角的交織下,兩位藝術家的面孔愈加清晰、生動。

構建充滿意義的空間

在紀實中創造沉浸感

整個系列製作中,我們邀請了10餘位嘉賓參與講述,如何讓他們和主人公的回憶生動起來?我們堅持以紀實為主,設置對主人公和嘉賓充滿意義的空間和情境,堅持設問但不設防,讓回憶與情感自然地流淌、生長。

拍攝時,坐在自己出生的炕上,周七月講到,第一個抱自己的人可能就是“喜兒”的第三位飾演者——孟於。

捕捉到這一信息,我們決定跟拍周七月拜訪孟於的過程。在這場“久別重逢”中,當年的嬰兒已成老人,曾經的少女已逾百歲。鏡頭下,兩人見面自然地擁抱在了一起。103歲的孟於,開口就問:“你還記得我抱過你嗎?你媽媽去排練,那時候我就抱着你。”

採訪歌唱家孟於

那一刻的互動,和多年前的回憶遙相呼應,格外動人,也讓孟於接下來的講述顯得尤為真實和生動。她說:“我當時沒演過這麼大的戲,我怕演不好。王昆對我的幫助很大,她把她的一些好的經驗告訴了我,也使我從此演《白毛女》有了內涵。”兩位“喜兒”在革命中結下的友誼、王昆對其他演員無私的幫助,躍然眼前。

兩代“白毛女”共同探討

此外,我們還特別邀請了王昆的學生、新一代“白毛女”王娜同來拜訪。

剛演出完的 “喜兒”,辮子還來不及拆,就和孟於一同唱起《北風吹》。“喜兒”之間的傳幫帶,從採訪到現實,在這一刻實現了呼應。

打造電影化的質感

書寫穿越時空的浪漫

與歌劇《白毛女》有關的故事貫穿王昆的一生,也是本片的一條輔線。

1945年,中共七大期間,《白毛女》舉行首演,引發了轟動,這一情節在節目中也得到了再現。

情景再現延安時期的《白毛女》演出

2011年,王昆堅持復排《白毛女》,也由此挖掘出了飾演喜兒的演員王娜。

2024年7月,恰逢王娜所在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再次演出《白毛女》,我們跟隨王娜一起排練、演出,拍下了不少紀實片段。

演出時,周七月也來到現場。他曾在採訪中提到,小時候自己在劇團長大,母親排演《白毛女》時,他總是站在側幕看着母親,構成了他對母親最親切的記憶。

於是,我們專門設計了這樣一個電影化的場景:《白毛女》演出時,周七月佇立在側幕觀看。當場燈暗下,歌聲響起,攝影機追隨着周七月的目光,在那個瞬間,光陰流轉,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母子之間的深厚情感,超越時空的壁壘,閃耀着光芒。

2024年中國歌劇舞劇院《白毛女》演出側幕,周七月駐足凝望

周巍峙、王昆一心撲在事業上,缺席了兒子的成長。回憶父親排演《東方紅》時,周七月說:“他天天就是一個跨欄背心,上面還有洞。”即使跟父親一起住在辦公室,他也“每天見不着他,天天就看他忙,實際上沒有說兩句話”。憶及此處,有遺憾,也有溢於言表的敬佩。

一對平凡的父母,堅持着非凡的事業。兩人為人民而創作的印象,深刻地烙印在孩子的記憶里。因此,在講述周巍峙任總指揮、王昆擔當演員的《東方紅》時,我們也運用了“時空錯位”的手法,拍攝了台下沉浸在回憶中的周七月,通過蒙太奇,“看向”父母創作的舞台片段。

周七月在劇場中“回望”父母的作品

時空交錯,推進情節與情緒。成片後,我們發現,這種電影化的表現手法,不僅提升了質感,也讓主題得到升華。

製作完成後,節目組邀請了周七月與弟弟一家集體審看了成片。近3個小時的看片過程中,我們見證了他們沉浸在光影回憶里的微笑與淚水。討論時,他們表達了由衷的肯定與感謝,稱讚節目組的工作精益求精,並表示“這是用心用情之作”。對於我們而言,這份肯定來之不易、尤為珍貴。

正如作家王蒙在採訪中總結的,周巍峙與王昆的藝術“完全是獻給人民的”,他們用一生踐行着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使命。他們的創作與堅持,在今天也不斷激蕩起迴響。

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為人民而歌》是我們向周巍峙、王昆的致敬,也是向所有人民的藝術家的致敬。他們留下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依舊在鼓勵着我們砥礪前行!

  作者:

編輯:施薇 責任編輯:錢亦琛

來源:cmg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