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粉頭”生意經:多種方式變現,背後隱藏巨大利益

6日,題為“立‘飯圈大粉’人設,不到一年竟詐騙350多萬”的新聞登上熱搜。此前曾有網友表示:“誰都想做‘站姐’(明星信息站的負責人)……這個產業興旺發達得你都不敢想象。”“這個產業”中的“大粉”(即“粉頭”)有着怎樣的生意經?這些錢最終又流向了哪裡?對此,上游新聞進行了了解。

“飯圈”中重要角色

據CCTV法治在線報道,王某在2022年底迷上韓國某明星團體。為支撐追星的高額開銷,她利用“大粉”身份,謊稱可購低價演唱會門票及周邊產品,誘導其他粉絲提前付款,從而實施詐騙。不到一年時間,王某就通過此方式騙到350餘萬元。最終,江陰市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王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十五萬元,追繳被告人王某違法所得。

王某誘導其他粉絲提前付款,從而實施詐騙被判刑。新聞截屏

“大粉”即“粉頭”,所謂“粉頭”,指的是在粉絲群體中擁有較大影響力的“領頭人”。

一位資深粉絲介紹,在“飯圈”,粉絲通常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能放瓜的粉絲”,即認識明星的工作人員或者明星團隊內部的人,能提前知道偶像行程。第二等級則是後援會核心成員或者明星信息站的站長,內部有很多能和偶像公司工作人員接觸的機會。第三等級則是會為偶像大筆花錢的粉絲,“這類粉絲會買很多簽售專輯發在超話裡面,久而久之就會有很多粉絲跟隨,算得上‘大粉’(‘粉頭’)。”最後一等級則是散粉,只能隨波逐流。

由於“飯圈”經常有大規模的應援活動,“粉頭”成了“飯圈”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可以通過微博、帖吧等社交平台發布信息,號召粉絲集資。

在“飯圈”活動中,“粉頭”往往在明星應援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們煽動粉絲情緒,鼓動爭鬥,號召粉絲“氪金”。在“粉頭”的帶動下,“氪金證明真愛”的言論大行其道,“你什麼都不做,好意思說自己是真愛粉”“哥哥的辛苦在你眼裡一分不值嗎?”在鼓吹“氪金”應援的過程中,“粉頭”成為了事實上的最大受益者,他們的話語權得以強化,而這也為他們的“變現”之路辟出坦途。

多種方式可變現

據了解,“粉頭”變現主要通過三種方式。

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是經營售賣明星周邊商品的網店。

例如,此前一位擁有兩百多萬微博粉絲的“粉頭”宣布“自己準備開公司”。數據顯示,公司所屬行業為零售業,註冊資金5萬元人民幣,開業5個月商品銷量已達999。

除了開店賣貨,“粉頭”的另一種變現方式是接推廣。

一某明星的粉絲曾表示,部分“粉頭”會在微博接商業推廣,“十幾個賬號接兩個月,可以掙十幾萬的廣告費用。”

此外,後援會有時也會開發一些明星的應援產品,這些周邊產品的售價遠超成本價,“粉頭”就可從中獲利。

“大粉”(“粉頭”)講述如何引導粉絲。新聞截屏

更有甚者,有明星粉絲透露,在號召集資時,部分“粉頭”甚至會鼓動經濟能力不足的粉絲通過使用“花唄”等信貸方式參與應援。

而另一些活動則遊走在違法的邊緣,一些明星的“粉頭”還會發起集資活動。

這一類活動的流程是,一些公信力、號召力較強的“粉頭”定下一定數額的眾籌目標,開設眾籌鏈接並在社交網絡上發布,隨後其他粉絲通過該鏈接將錢款打入賬號,後續由“粉頭”組織使用。

粉絲集資活動的危險性顯而易見。大多數粉絲在打款前通常只了解資金的大概用途,往往僅憑對後援團的信任就將錢匯入集資賬號。粉絲既不清楚資金的實際用途,也很難監督資金的後續流向。

背後隱藏巨大利益

上游新聞注意到,近年來,在“飯圈”發生了多起後援會資金被非法捲走的事件。

例如,2021年6月30日,某韓星吧原吧主就捲走粉絲一千多萬元應援款跑路。

2019年9月,某粉絲團利用援助名義非法集資,一年內曾參與和組織過至少200次粉絲集資活動,稱是為了給藝人維護數據及購買EP,但卻被詬病賬目混亂。不到3個月,該粉絲團賬戶內涉嫌詐騙的總金額高達數百萬元。

同年,一檔選秀節目中,選手高某的粉絲曬出圖片證明並指出,後援會集資總額超過115萬元,但並未全部用於決賽“打投”,錢款用途不明。

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法院公眾號發布的一起案件詳情稱,該院一審依法審結一起“粉頭”捲走153萬餘元集資款的委託合同糾紛案件。某明星後援會管理員、被告韋某在收到153萬餘元籌集款後私自挪用,法院依法作出被告需返還款項及支付利息的判決。

某選秀節目中粉絲為明星籌集的經費。新聞截屏

該公眾號發布的案情介紹還原了這筆資金的去向:2018年1月至4月,應後援會管理員韋某要求,後援會成員、網絡籌款的管理者單某將籌款全部轉到韋某的個人賬戶,委託韋某代為保管,韋某收到錢後私自挪作他用。同年12月,單某及多名後援會代表去韋某家中催其還款,韋某曾寫下還款承諾書,稱其因家庭出現困難暫時將錢款轉給家人使用,並承諾在2019年1月31日前陸續歸還所有款項,韋某的母親也曾在承諾書上簽字擔保,承諾共同承擔還款義務。然而,在韋某及其母親返還了135000元後便銷聲匿跡,單某等後援會成員與其失去聯繫。

幾次捲款事件過後,“飯圈”流傳着“小粉絲數據忙,大‘粉頭’海景房”的說法。一位網友曾指出“粉頭”背後隱藏的巨大利益,“誰都想做‘站姐’,因為可以壟斷資源,還能與偶像經紀公司取得聯繫,甚至還可以開淘寶代賣偶像周邊,這個產業興旺發達得你都不敢想象。”

資本借勢“飯圈”

然而,即使“粉頭”在“飯圈”中混成了“人上人”,也難以逃脫資本鏈條中的底層困境。

隨着社交媒體的興起,粉絲社群的傳播能力和消費能力也成了一種產品,可以置換資本和創造經濟價值,換言之,粉絲的行為可以造就明星,“飯圈”創造的價值吸引來了資本。

難以逃脫資本鏈條中的底層困境。新聞截屏

為了讓偶像獲得更好的“資源”,粉絲不得不展現自己的“經濟實力”,以證明偶像的商業價值,而經紀公司、商業平台為了收割流量和利益,則大肆鼓勵粉絲進行非理性的、大額的消費。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花樣繁多的“割韭菜”行為應運而生。前述案例中的王某,本是一名在網絡最前沿真情實感地“廝殺”的粉絲,但也在成為“粉頭”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治理亂象需構建管理長效機制

近年來,針對“飯圈”亂象,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安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多次發聲,對此行為進行堅決抵制、懲戒和組織引導。

2021年8月27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明確硬性規定各方落實責任,包括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嚴禁新增或變相上線個人榜單及相關產品功能,嚴禁呈現互撕信息,及時清理有害信息並從嚴處置違法違規賬號。

2021年9月2日,中央宣傳部印發通知對“飯圈”亂象整治作出專門部署。堅決抵製造星炒星、泛娛樂化等不良傾向和流量至上等畸形價值觀,探索構建“飯圈”管理長效機制,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

“飯圈”文化。人民視覺

同時,專家表示,滌清“飯圈”亂象,不僅需要監管部門重拳出擊,也需要經紀公司、平台機構和影視製作機構等各方奉公守法、承擔責任,形成行業、市場多重監管機制。

今年9月27日,在通報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夏季治安打擊整治行動成效情況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近期網絡“飯圈”亂象頻發的問題,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副局長石鈾介紹,今年以來,公安機關共偵辦相關案件700餘起,刑事打擊800餘人、行政處罰200餘人,關停違規網絡賬號10萬餘個,取得明顯成效。

上游新聞綜合自 央視新聞中工網、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